第一节 中文期刊
从清末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1908—1949年)的42年间,黑龙江共编辑出版中文期刊26
3种①(①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还有仅知刊名、出刊年代、刊期、编辑出版者、主办单位均无
记载但确系黑龙江出版的中文期刊30余种。),其中,清末时期3种、1931年前的中华民国时
期89种、日伪统治时期73种、解放战争时期98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中华民国时期期刊业的主流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有自发的反帝、反封建倾向,但又慑于反动当局的权势,因而有时表现激进,有时表现畏缩
,甚至倒向反动。这一时期,期刊使用的语言文字,有的半文半白,而多数开始采用“新体白语加以通俗语言”。解放战争时期的期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民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配合中国共产党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全中国的政治任务,出版了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是过去无法比拟的,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群众需要和喜爱的大量革命期刊,为建国以后黑龙江的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清末官报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清朝政府对黑龙江实行“完全开禁”的政
策,流入黑龙江的人口日渐增多,因此,黑龙江“政务日繁,亟宜开通风气、加强治理。”
特别是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沙皇俄国军队大批入侵黑龙江后,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
地辟为商埠,使黑龙江地方官吏在“交涉殷繁”中认识到“开导民智、图挽利权”已成为当
务之急。“开导民智”的措施之一,就是清朝政府为“预备立宪、实行新政”而倡导的“推
广官报”。这一时期,称得上期刊的连续出版物共有3种。即《黑龙江公报》、《黑龙江官报
》和《滨江画报》,其中较有影响的为前两种政府的官报。而《滨江画报》为民办,创刊于
1911年(清宣统三年)12月15日,是客籍哈尔滨的王子山私人创办的以“开通风气,启迪民
智”为宗旨的双日刊画报,其编辑状况、出版内容、停刊的时间均不详。
(一)《黑龙江公报》(旬刊)
《黑龙江公报》,黑龙江地区最早创办的期刊,属官方公报性质。1907年(清光绪三十
三年)6月,黑龙江巡抚程德全指示黑龙江省提学使司筹设官报局,“略仿《北洋官报》①(
①《北洋官报》为袁世凯创办。)办法,日出一纸”②(②《东方杂志》第四年卷,第七期
。),同时委派“同文学社”社长韩杰为经理,东赴日本采购印刷机器。8月10日,韩杰携机
器及他在北京招募的5名印刷工人回到齐齐哈尔,并建议“由官派员经理”。8月18日取“庶
政公诸舆论之意”定名为《黑龙江公报》,并制订了章程。《〈黑龙江公报〉章程》规定:
以“开通东省风气,俾官绅士民明晰要政,内地各省借以洞晓边情”为宗旨,刊载内容共计
八类,即恭录、论说、奏牍、调查报告、翻译、成案汇纪、要政附录、边事别志,特别注重
边陲,“内迤西蒙古、新疆、青海、西藏一带重要事项一律刊登,以助统筹边事”。10月7日
,正式委派黑龙江提学使张建勋为官报局总办,内阁中书张国淦为专办,负责日常工作,委
派广西委用知县林传甲、截取知县苏成标、议叙通判韩杰、府经历衔赵秉章等4人为编辑员。
编辑、核对(校对)人员最多时有11人,到停办时仅剩赵秉章一人。官报局附设于黑龙江提
学使司署之图书馆(今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内,拟定每10日出刊1册,每月3册。1908年1月(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第一期线装书式的《黑龙江公报》正式编辑出版。1908年(清光
绪三十四年)5月,已出版6期的《黑龙江公报》因巡抚程德全“病辞”、编辑人员先后辞职
及经费不足等原因而停办。
(二)《黑龙江官报》(旬刊)
《黑龙江官报》,继《黑龙江公报》之后,由清政府黑龙江地方官署正式创办的政务公
报。
1910年1月(清宣统元年十二月),继任黑龙江巡抚周树模,到任一年半后重设官报局,
委派候选知县张仁静任官报局总理兼编辑长,筹办出版《黑龙江官报》,下设编辑员、核对
兼发行各1人、访事(记者)4人,同时在黑龙江省各道、府、厅、州、县20余处地方,“每
处拣派品学端正”、“通晓事理者一人”为《黑龙江官报》访员,“以尽兹调查报告之义务
,所有稿件,逐日由文报递送。”《〈黑龙江官报〉简章》规定:以“开通全省官民智识,
鼓吹宪政之进行,并提倡实业,辟拓利源”为宗旨,内容共计16类,即谕旨、章奏、论说、
公牍辑要、紧要电报、国际交涉、政界新闻、中外近事、实业纪要、统计报告、调查报告、
审判厅判词、警务报告、咨议局议案、特别要件杂录、附刊或译件(从创刊半年后出版的第
十九期起内容改做14类,即谕旨、奏摺、公牍、要电、论说、译丛、专件、调查报告、本省
近事、中外要闻、边务、议案、杂俎、辕抄)。《黑龙江官报》交由黑龙江省公署印刷,铅
印出版,每10日出刊一册,每册印500份,每份页数在70页左右。1910年(清宣统二年)2月
,第一期线装书式的《黑龙江官报》在齐齐哈尔正式编辑出版,“凡东省各署局、公所、学
堂、军营以及绅商两界,概由官家派销官报一份”,因吉林、奉天(今辽宁省)两省“亦有
印刷物在江省额销,即将该省额销物价扣留抵偿,以免彼此汇兑之劳”。《黑龙江官报》停
刊时间不详,辽宁省图书馆曾藏有第33期,辛亥革命后的11月13日,周树模仍在指示官报局
“参酌《吉林官报条例》,改良《官报》”。
二、期刊业的形成与发展
进人中华民国后至1931年末的20年间,黑龙江先后约有89种期刊编辑出版,其中,有18
种期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地下活动时秘密编印、散发的,公开出版发行的期刊约在71种左右。
由于省城齐齐哈尔是边陲重镇,哈尔滨也逐步发展成为北满一带最大的商埠,所以,这一时
期出版的期刊多集中在齐、哈两地(齐齐哈尔约23种,哈尔滨约65种),这是黑龙江期刊业
形成及第一个发展较快时期。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箝制舆论,使黑龙江报刊业一片萧条。在“癸丑报
灾”中,中华民国元年创刊的提倡“阐扬实业”、登载实用知识技能、“指导民生”的月刊
《黑龙江实业报》,维持不到一年即被迫停刊。在这种形势下,官办的《垦务公报》(月刊
)也因之宣告停刊。只有刊载“理财要政”的《黑龙江财政季刊》得以续办。黑龙江的期刊
真正得到发展,是在1916年6月袁世凯垮台后。这一时期,齐齐哈尔、哈尔滨两地的期刊情况
有很大的不同。
齐齐哈尔出版的23种期刊,有18种是官厅创办的机关刊物,占78%强。这些机关办的期刊
,仍循清末“推广官报”的窠臼,墨守“专登文牍”的成规,多属内部通报和情况交流性质
,刊登的文章多为要政文牍、官府言论、调查报告、论说等。如1916年创办的《黑龙江警察
杂志》(半月刊)和1928年创办的《黑龙江市警汇报》(月刊),虽然相隔十几年,但宗旨
均为“鼓吹警务进行”、“灌输警察学识”、“督促警证之进步”。有关教育方面内容的期
刊,相比之下略有进步。如1919年创刊的《黑龙江教育行政月报》(月刊),即提出以“汇
刊关于教育行政事宜及各种教育学术上的研究供教育界之参考,增长其学识经验”为宗旨。
哈尔滨公开出版发行的50种期刊(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秘密编印的刊物不计在内),仅
有11种是东省特别区、哈尔滨特别市官方办的机关刊物,只占期刊总数的22%,即使加上中东
铁路管理局(东省铁路管理局)、呼海铁路工程局公办的10种期刊,也只占期刊总数的42%。
而民办期刊则多达29种,占期刊总数的58%。日俄战争后,辟为国际商埠的哈尔滨成为各帝国
主义国家占领中国市场的前哨。同时,民族工商业也有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哈尔滨民办的
期刊,多数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以拥护共和制度、提倡民主政治、提倡民权、扶植民
意、指导民生、振兴实业及启导商智、调查商情、改良商政为宗旨,内容大体有论说、论著
、专件、译件、工商界动态、市场行情调查及杂闻琐记、诗文杂俎、小说散文、照片图画、
商业广告等门类。一些期刊,带有自发的反帝、反封建倾向,如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后,哈尔滨人民群起响应,并立即筹办《救国周刊》,印行全国;1928年11月,哈尔滨商学
各界掀起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抢劫中国路权的群众运动,哈尔滨学生护路联合会即创办了期刊
《奋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要挟东三省政府当局修筑延海线(延吉到海林)、吉五线(吉林
至五常)、吉会线(吉林到会宁)、长大线(长春至大赉)、洮索线(洮南至索伦)5条铁路
的侵略行径,宣传、鼓动广大民众奋起保护路权。即使是官办的机关刊物,与齐齐哈尔出版
的官办期刊相比也有不同,虽也刊登法令、公牍等,但多以“发扬自治,刷新市政”为宗旨
,如《东省特别区市政周刊》在创刊时,即提出“以刷新市政进行,采取市政良规,灌输市
民应具之常识为宗旨”,是“为振兴市政,与市民交换智识而设”,表现了一定的“民众意
识”。
在这20年间,黑龙江出版的已知出刊年代的89种期刊,据不精确统计,仅仅出版一二期
或二三期即停刊的有37种;出过5期以上,但维持不到一年的有22种,这两种情况的期刊,占
全省期刊总数的66.3%。这些期刊,有的是商工界、教育界资助的社会人士(多是青年知识
分子)创办的,由于经费难以为继而忍痛停刊;有的是学校为介绍情况、发表师生作品和发
表校友会纪念性文字而创办的,不可能有继续出刊的条件;有的是进步人士为宣传爱国、反
帝思想创办的,刚一露头即被政府当局扼杀了;有的是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编印的,一直是
政府当局严厉查禁的目标;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东三省造成社会局
势动荡的影响。这一时期,连续出刊两年或两年以上的期刊有30种,占全省期刊总数的33.
7%,其中,官厅办的机关刊物有15种(齐齐哈尔9种,哈尔滨6种),中东铁路管理局(东省
铁路管理局)、呼海铁路工程局公办的期刊共6种,还有在哈尔滨出版的民办期刊4种,中国
共产党影响和领导下公开出版发行的进步期刊2种,党的地下刊物3种。在这30种期刊中,持
续出刊5年以上的期刊只有6种,仅占全省期刊总数的6.7%强。
黑龙江这一时间出版的89种期刊,有32种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因日本帝
国主义阴谋发动侵略战争的形势而废业停刊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期刊
中国共产党自1923年9月在黑龙江成立了党、团合一的中共哈尔滨独立组。至1931年“九
·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在中国共产党影响、领导下共创办了《青年》、《松花江》、《灿
星》、《平民夜校校刊》、《现在旬刊》、《蓓蕾》等6种公开发行的期刊,和《曙光》、《
满洲通讯》、《满洲工人》、《工人道路》、《工农旬刊》、《群众月刊》、《滨江工人》
、《北满工人》、《无产者》、《火车头》、《北满红旗》,《知行月刊》、《反帝周刊》
、《真理画报》、《微光》、《满洲红旗》,《塞声》等17种秘密散发的进步刊物和党的机
关刊物。这些刊物采取的形式各不相同,有的装订成册,有的折叠印发,有的则介于期刊与
报纸之间。
公开发行的6种期刊,地点均在哈尔滨。其中,《松花江》(半月刊)是东省特别区第一
中学的校刊,1927年8月创刊出版,由进步教师冯至担任主编;《平民夜校校刊》创刊于192
8年12月,是第一中学学生杨殿坤(杨佐青,当时是共青团员,后转为共产党员)等人在进步
教师的支持下创办的。这2种期刊的内容主要是宣传民主思想和反帝、反封建思想,到底出版
了多少期、什么时间停刊则已不可考。其他4种公开发行的期刊,《青年》(半月刊)是在中
国共产党影响下的哈尔滨青年学院于1923年11月创办的校刊,对内为哈尔滨团组织的机关刊
物。《青年》由进行地下革命活动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秘书汪洁曼(公开身份是哈
尔滨青年学院教员)任经理。1924年9月,哈尔滨青年学院被军阀当局查封停办,《青年》也
随之停刊。1928年上半年,吉林省立第六中学的高鸣千、张逢汉、张俊峰、王岫石、李德沂
、张德济等十几名学生,在受李大钊派遣到哈尔滨从事革命活动的共产党员楚图南的指导下
,成立了“灿星文艺社”,7月,编辑出版了文艺月刊《灿星》第一期。当时,《灿星》刊登
稿件实行“三不”原则,即不登才子佳人、风花雪月的作品,不登对反动统治当局歌功颂德
的作品;不登对人生、事业悲观的灰色作品。《灿星》出版2期后,因经费无着无法继续出版
,遂将《灿星》交哈尔滨《国际晚报》作为副刊每周出刊一次,积至若干期后合订成册交书
店售卖。楚图南、陈凝秋(塞克)、柯仲平(柯南平)、尚钺(谢仲五)、韩光等人,都曾
在《灿星》上发表过作品。1930年12月初,楚图南被反动军警逮捕,接着在12月27日以《灿
星》“内容确为普罗(马克思主义)文学”、“实足以煽动青年,若任其宣传,殊能危害治
安”为名查禁停刊。《蓓蕾》(周刊)是从事进步文艺活动的孔罗荪在1929年主编的哈尔滨
《国际协报》副刊,它采用印书的版式印刷,积累到一定数量时装订成册,交书店代售(共
合装4辑)。由于《蓓蕾》的内容中出现了“普罗文艺”的字样和传播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及
爱国主义思想,于1931年9月被迫停刊。
1930年1月20日,哈尔滨进步书店—开明书店开业后,共产党员、共青团哈尔滨市委宣传
部长邹大鹏(化名邹济英)与开明书店经理王里封(国民党员,哈尔滨反帝大同盟负责人)
将1929年12月共同编辑出版的哈尔滨反帝大同盟机关刊物《现在旬刊》交开明书店印刷发行
。《现在旬刊》传播反帝、反封建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哈尔滨的学生中产生了
很大影响。当时,东北地区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前夜,阶级矛
盾、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开明书店和《现在旬刊》的革命宣传活动很快就引起了反动统治当
局的注意。3月30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特警处根据“密呈”,以“反动刊物由该店印
刷”为由,查封了开明书店,同时查禁了已出刊8期的《现在旬刊》。为此,从4月1日起到5
月初,哈尔滨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学生、工人、各界民众的抗议、游行、示威运动,反对
罚办开明书店,要求出版、言论、集会、结社、罢工、罢课、罢市自由,并通电全国要求声
援,史称“开明书店事件”。以此为契机,抗议运动进而发展成为哈尔滨反对军阀统治,反
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虽然这次运动被反动当局镇压下去了,但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
在群众中的影响。
四、东北沦陷时期的期刊状况
(一)期刊业概况
沦人日伪统治的14年里,黑龙江先后出版有73种中文期刊。另外,1931年前创办的期刊
,有7种续办到日伪统治时期,其中,哈尔滨民众教育馆主办的《民政半月刊》和呼海铁路工
程局主办的《呼海铁路月刊》,在东北沦陷后几个月即已停办;东省特别区教育厅主办的《
东省特别区教育行政周报》,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主办的《东省特别区政务周刊》和哈
尔滨特别市市政月刊编辑部编辑出版的《哈尔滨特别市市政月刊》,在伪满洲国正式接掌东
省特别区政权后停办;中东铁路管理局主办的《中东经济月刊》、《中东半月刊》,则在苏
联将中东铁路路权售卖给日伪政权时,被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北满经济调查所改刊为《
北满经济月刊》和《北满半月刊》;只有受到日本人支持、资助的哈尔滨商况通讯社出版的
登载哈尔滨及东北各大城市商业、工业信息的月刊《哈尔滨商况通讯》,一直办到1938年。
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侵略者对期刊出版同对其他文化宣传事业一样,实行所谓的“官制
统治”,期刊内容都是为所谓的“宣传建国并施政之精神”、“王道乐土”及“涵养民力,
善导民心”、“普及自治思想”服务的,编辑、出版权完全控制在日本人手里。在70种期刊
中,有33种是各级伪公署出版的,占47.14%以上,而具体编辑期刊的部门,都是各级伪政权
的实际主宰—日本人掌管的总务厅(科),几乎黑龙江的每个伪省、市、县公署都有期刊出
版。这些伪.公署编辑出版的期刊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伦不类,从刊载内容到印装形式
既像杂志又像书籍,有关各地的资源、物产、经济、人口构成、商工界情况及机关、学校、
团体的统计报表占了很大篇幅,其余则是一些鼓吹“民心皇道顺化”的文章。
这一时期黑龙江出版的73种期刊中,有19种只出版过一期,有20种只出版过二三期,有
13种出刊时间不满一年。占期刊总数71.23%的期刊很快停刊,大体有这样四种情况:一是内
容反动,质量低劣,没有读者,只好草草收场;二是一些学校的校刊和有关教育的期刊,是
为了奴化中国学生,因而受到师生的消极抵制,根本办不下去;三是大多数县城本来就不具
备出版期刊的印刷、装订条件;四是基本上没有办刊的编辑人员,仅靠伪官吏充任,不可能
续办下去。能够维持出版一年以上的期刊只有21种,占期刊总数的28.77%,其中,《龙江省
公署公报》(月刊,伪龙江省公署总务厅编辑)、《哈尔滨市公报》(半月刊,伪哈尔滨特
别市公署总务处庶务科编辑)、《绥化县公报》(月刊,伪绥化县庶务科文书股编辑)、《
滨江省汉医学研究会月刊》(伪滨江省汉医学研究会编辑)、《龙江公报》(月刊,《黑龙
江民报》社编辑)、《望奎县公署公报》(月刊,伪望奎县公署庶务科编辑)、《哈尔滨商
工公会会报》(月刊,伪哈尔滨商工公会编辑,发行人程儒堂)、《新家庭》(月刊,发行
人隆自天)、《北满医学》(季刊,北满医学社编辑,发行人石增荣)、《滨江省经济季报
》(季刊,发行人程儒堂)等10种期刊出刊时间在5年或5年以上,占期刊总数的13.69%。
(二)革命、进步期刊及进步文艺副刊
中国共产党在日伪统治区地下活动时秘密编辑出版的报刊,目前仅知3种。一种是1932年
1月随同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迁来哈尔滨的《满洲红旗》继续油印出版,由姜椿芳任主编;一
种是1932年末油印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机关报《东北民众报》,金剑啸等人编辑,进
步青年作家萧红曾为《东北民众报》刻印过带有荷枪实弹的日本兵将无辜的中国老百姓推向
火坑的漫画的封面;再一种是1932年9月在哈尔滨油印出版的《东北红旗》,由曾任《哈尔滨
新报》编辑的何语竹(何耿先)和朴殷赫(朝鲜族)担任编辑工作。《东北红旗》仅存在一
个月,就由于何语竹和朴殷赫被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逮捕而停办。
据现存文献,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报刊有:赵尚志领导的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
队于1934年创刊的《哈东人民革命报》;李延禄领导的东北人民反日革命军1934年上半年在
穆棱根据地出版的《反日报》;1937年3月,中国共产党吉东省委在依兰东部地区设立了印刷
所,在秘书长姚新一①(①姚新一,原名唐瑶圃,1929年在北平(今北京市)入党,历任中国
共产党依兰县委书记、中国共产党吉东省委秘书处长、秘书长。)领导下,先后创办了《救
国时报》和期刊《前哨》,做具体编辑工作的是胥杰(原名孙礼)。姚新一和胥杰1932年2月
完成转移、埋藏文件、图书和印刷器材任务,在返回部队途中于莲花泡与日伪军队遭遇,在
战斗中牺牲。
《寒流》(塞克等人编辑)、《大北画刊》(金剑啸主编)是中国共产党影响、领导下
,在哈尔滨创办的进步刊物,很快被日伪统治当局取缔。
1932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军委代理书记、中国共产党哈尔滨市委书记、东北抗日总
会会长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化名张贯一)指示中国共产党哈尔滨东区区委宣传委员罗烽、
中国共产党哈尔滨西区区委委员金剑啸等活动在文艺战线上的共产党员,除编印党的地下刊
物外,还要冲破日伪的残酷文化统治,利用日伪当局为宣传“王道政治”、“日满协和”、
“共存共荣”而推进报刊出版的条件,团结进步文学青年办副刊,占领文学阵地。当时的报
纸大多设游离于报纸之外的副刊,并有独立的编辑人员和出版机构。有的副刊呈书页形,可
以把若干期单独装订成册,成为介于现在的期刊和书籍之间的一种出版物。
在哈尔滨沦陷之前,较有影响的文艺副刊是1931年中国共产党北满特委领
导下公开出版发行的《哈尔滨新报》《新潮》副刊,罗烽、舒群等人经常为这个副刊撰
写具有鲜明倾向性和时代特色的作品,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九·一八”事变前后急剧变动的
社会关系。
1933年8月6日,罗烽、金剑啸、姜椿芳受党的指派,与三郎(萧军)、悄吟(萧红)等
人一起,通过编辑陈华在“新京”(今吉林省长春市)伪官办的《大同报》上创办了《夜哨
》副刊,在文艺战线上隐晦地抨击了“王道”、“大同”的虚伪,由于《夜哨》发表的作品
过于暴露政治思想倾向,引起了日伪当局的注意,在出刊21期后于12月24日停刊。
继《夜哨》而起的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大型周刊《文艺》,是在原《夜哨》作者群的
基础上又吸收一些新的进步文学青年,于1934年1月18日创刊的,主编戈白(白朗)、编辑方
未艾。《文艺》周刊发扬《夜哨》的传统,发表倾向进步、反帝的文学作品,暴露日伪统治
下的黑暗。《文艺》周刊到12月27日被迫停刊时共出版48期,每期约8000字左右。从第35期
起,还陆续登载了田风(金人)等人翻译的果戈里、托尔斯泰等俄国作家的作品和高尔基的
剧本《夜店》。
1935年4月,金剑啸为躲避哈尔滨日伪当局的追查,经刘莉(白郎)介绍来到齐齐哈尔,
主编《黑龙江民报》副刊《芜田》。同时,又相继增辟了《文艺》周刊和《漪澜》旬刊。其
中,《漪澜》旬刊是专门刊登齐齐哈尔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进步学生组织的课外文学研究小组
“漪澜读书会”会员文章的。与此同时,“漪澜读书会”还在金剑啸帮助下,自行油印出版
文艺会刊《漪澜》月刊,在齐齐哈尔各中学散发。1936年4月20日金剑啸在担任哈尔滨《大北
新报》社主办的《大北画刊》主编后,用漫画和文字讽刺了墨索里尼对阿西尼亚(现埃塞俄
比亚)的侵略,嘲笑了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军“围剿”的失败。6月10日,又在《大北画刊》
上登载了《高尔基突然病危》的电讯和留日学生在日本上演《夜店》的照片。6月13日,齐齐
哈尔日本宪兵队、日本驻齐齐哈尔领事馆以“共产主义宣传机关”罪名逮捕了《黑龙江民报
》社王甄海等6人,同时,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查封《大北画刊》,逮捕金剑啸、姜椿芳等
编辑部人员,这就是“黑龙江民报事件”。这次事件,前后有齐齐哈尔、哈尔滨、博克图、
扎兰屯等地新闻出版界、教育界100多名抗日爱国志士被捕。爱国人士王宾章、共产党员鞠兴
任、共产党员王甄海、金剑啸、阁达生、麻秉均、王柱华等人,先后就义。1937年8月,在上
海的东北作家为了纪念金剑啸就义一周年,由白朗、金人主编,出版了《兴安岭的风雪》(
上海夜哨丛书之一)。在这本书的附录中,载有悄吟(萧红)等与金剑啸共同战斗过的东北
作家们的纪念诗、文。此外,还有《金剑啸文集》一书传世。
继《芜田》、《文艺》、《漪澜》、《大北画刊》之后,黑龙江较有影响的副刊是《大
北新报》副刊《大北风》文艺周刊。《大北风》文艺周刊创刊于1939年9月24日,到12月17日
被扼杀停刊时共出版13期。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统治当局首先在哈尔滨逮捕从事革命文艺活动的
进步青年,这就是又名“十二·三一事件”的“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自这次事件之后,
日伪统治当局对整个东北地区的爱国进步青年进行有计划的镇压,先后在哈尔滨、齐齐哈尔
及东北其他城市逮捕抗日爱国青年达355人之多。在日伪统治当局的残酷镇压下,1942年至1
945年期间,黑龙江公开出版的报纸再没有出现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副刊。
五、东北解放区(黑龙江)的期刊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先后共出版有98种期刊。其中,在1945年末到1946年初苏联红军
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和中国国民党接收黑龙江政权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出版有13种期刊(哈
尔滨12种,齐齐哈尔1种)。在这13种期刊中,《先锋》(双月刊)、《热风》(半月刊)是
中国共产党人、民族英雄李兆麟领导下的哈尔滨中苏友好协会创办的;《市民生活》(半月
刊)、《警察测验》(第一种)是在国民党接收政府领导下,为宣传国民党、蒋介石政府“
正统”而创办的;其余9种则是民间团体自办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类刊物。这1
3种期刊,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民主联军全面掌握黑龙江各级政权后(1946年4月
进入哈尔滨、齐齐哈尔),除《铎风杂志》(周刊)续办到1947年10月外,其余12种期刊都
仅出版了一期或几期就全部停刊了。以后陆续创办和迁移到黑龙江出版的85种期刊,全部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路线,用以教育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为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服务的革命、进
步刊物。有很多种期刊发行到全国各老、新解放区并流传到国民党统治区,有力地配合了全
国解放战争。这一时期,今属黑龙江的各省党、政、军机关主办的期刊有16种(松江省5种、
嫩江省5种、合江省3种、黑龙江省1种、黑嫩联合省1种、黑嫩合并后的黑龙江省1种)。哈尔
滨特别市(1949年4月21日前直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及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党、政机关主办
的期刊有13种(哈尔滨8种、齐齐哈尔4种、牡丹江1种);各级工会、青年团组织主办的期刊
15种(松江省12种、黑嫩合并后的黑龙江省1种、合江省1种、哈尔滨市1种);这44种期刊对
建设地方人民民主政权,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全国解放战争,起到了重要
作用。但黑龙江这一时期最具影响的期刊,还是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属各机关、团体主办的刊
物。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主动向松花江以北转移,哈尔滨成为对
国民党军队作战的前线,而解放最早、远离哈尔滨的佳木斯即成为战略后方基地。从1946年
5月到1949年初的近3年时间里,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属各机关、团体在黑龙江编辑出版的期刊
有25种,其中,迁移到黑龙江继续出版的有《东北画报》(在沈阳创刊)、《知识》(在长
春创刊)两种,新创办的期刊有23种,出刊地点主要集中在佳木斯、哈尔滨两地。25种期刊
中,在东北解放区和全国老、新解放区广泛发行、影响较大的期刊有《知识》、《东北文艺
》、《东北画报》、《人民音乐》、《人民戏剧》、《翻身乐》等。
辽沈战役胜利后的1948年末到1949年初,在黑龙江出版的期刊有11种迁移到沈阳继续出
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继续出版的期刊有18种,其余69种期刊则
先后停刊。
(一)《知识》(半月刊)
《知识》(半月刊),由当时任东北大学副校长的著名作家舒群主编,以青年学生和知
识分子为主要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刊物。1946年5月创刊于长春,1946年8月13日迁移到佳木斯
东大街(今前进区政府所在地)继续出版,共出版24期后,于1946年12月迁移到哈尔滨道里
地段街52号(今59—61号)东北书店内出版,1949年初迁往沈阳出版。先后由舒群、纪云龙
主编。由于东北青年处在日伪统治下长达14年之久,缺乏对历史知识、国际知识的真实了解
,所以,《知识》的编辑方针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它创刊起,就继承“五·四”运动精神,
站在青年的最前列,发扬革命传统,介绍、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知识》辟
有短评、时评、漫画、专论、学校与学生动态、通讯报道、文艺、人物志等专栏和讲座,座
谈会特辑、蒋管区素描、历史重温、自修知识与科学小品、美国问题、读者往来、资料、习
作、插图、诗歌等栏目。在人物志栏内,介绍了高尔基、瞿秋白、鲁迅、茅盾、白求恩、斯
大林、毛泽东、朱德、李兆麟、李公朴、闻一多、邹韬奋等人物和对刘宁一、罗淑章、云泽
(乌兰夫)等人的专访;在学校与学生动态栏内,先后刊登了《哈尔滨学生联合宿舍巡礼》
、《合江联中的民青》、《东北军政大学介绍》、《绥化中学通讯》、《哈市女中的栓菌与
医疗》、《医大生活剪影》、《半年来的绥中同学》、《民权村小学民办经验》、《我们的
课堂在农村》等文章;在文艺栏目内,载有刘白羽、李普、舒群、郭沫若、萧军、严文井、
茅盾、艾青、西虹、王大化等人的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很受青年学生喜爱。《知识》初到
黑龙江时仅发行300份,以后逐渐增多,到迁离黑龙江前,发行量已达4万多份。
(二)《东北文艺》(半月刊)
《东北文艺》(半月刊),1946年10月15日创刊于佳木斯光明大街15号,编辑委员会由
王季愚、白希清、任虹、李常青、吕骥、吴伯萧、姜君辰、陈元直、袁牧之、张汀、张庚、
张如心、张松如、张庆孚、智连中、董纪才、塞克(陈凝秋)、严文井、阎沛霖等19人组成
。主要撰稿人有于毅夫、水华、白朗、朱丹、李延禄、吴印咸、车向忱、金人、马可、陈沂
、草明、高崇民、蒋南翔、萧军、罗烽、马加、华君武、萧向荣等27人。创刊后,被确定为
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东北总分会的会刊之一。出刊前两期,每期印5000份,从第3期开始
增至10000份,1947年8月出刊16期后停刊。
(三)《人民戏剧》(月刊)
《人民戏剧》(月刊),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协会东北总分会戏剧会刊,1946年12月1日
创刊于佳木斯东北文艺工作团二团团部(今《合江日报》社)内,主办单位是1946年10月成
立的人民戏剧社,编辑委员会由张庚、舒非、塞克、颜一烟、王震云、白桦、沙蒙、吴雪、
陈戈、袁牧之、李之华、张水华等12人组成,主要撰稿人有丁洪、王家乙、田方、阿依、陈
克、许可、欧阳山尊等44人。《人民戏剧》是黑龙江出版最早的戏剧类期刊,在佳木斯共出
版9期后,约在1948年末迁到沈阳继续出版。
(四)《人民音乐》(不定期刊)
《人民音乐》(不定期刊),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东北总分会会刊之一。1946年12月创刊
于佳木斯,东北书店出版发行。主要编辑人员有吕骥、何士德、王一丁、任虹、向隅等。该
刊理论与创作并重,研究音乐理论与创作技巧,评析创作歌曲,报道基层群众的音乐创作活
动。1947年5月出到第3期后曾停刊。1948年10月在哈尔滨复刊,期数另起。1949年迁到沈阳
出版。
(五)《翻身乐》(月刊)
《翻身乐》(月刊),以翻身农民、农村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通俗期刊,东北书店总
店于1948年3月1日在东北土地改革运动中创刊,由徐今明主编,地址在哈尔滨道里地段街东
北书店内。这本32开的期刊虽然注明“一个月出一本”,但实际上基本是半月左右出版一期
,在黑龙江共出版了24期。1946年初迁到沈阳继续出版,改名为《新农村》。关于办刊宗旨
,在第一期的“见面话”里开门见山地说:“这个《翻身乐》是和翻身了的农民、工人和战
士站在一边的,专门替广大的劳动哥们办事………咱们翻身,要明白翻身的道理和办法,这
里有各种常识和故事,有歌有画,还有各种文化娱乐材料。只要识一千字就能看懂,如果不
识字,就要请识字的来念、来教…………在《翻身乐》里看翻身、学翻身,在《翻身乐》里
获得翻身的文化果实和快乐。”这是黑龙江第一本为农民出版的期刊,撰稿人也主要是区、
村干部。在天下大事栏目中,曾刊登前方“我军半年消灭蒋匪75万”、后方“16万人参军”
的消息以及华君武的漫画《蒋匪抢粮的故事》和谭亿作词、唐培竹作曲的《平分土地》歌曲
,从形式到内容都适应农民的特点,不仅受到农民的欢迎,而且成为区、村干部的政治时事
性读物。
(六)《苏联介绍》(月刊)
《苏联介绍》(月刊),哈尔滨特别市中苏友好协会创办,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的刊物
之一。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重见天日的人民中有很多人对苏联红军解放东北的作用认识
不足。为了对群众进行国际主义教育,哈尔滨特别市中苏友好协会及其所属的哈尔滨兆麟书
店,于1947年5月1日创办了黑龙江省第一家,也是全国第一家全面介绍苏联情况的期刊《苏
联介绍》(月刊),由李国钧、金人、罗烽、孙耕野、唐景阳等5人组成编辑委员会,由哈尔
滨兆麟书店出版发行,最初每期印1000份,后来很快增印到5000份。这本期刊介绍了在斯大
林领导下的苏联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情况,宣传了苏联红军在世界反法
西斯斗争中的伟大作用,歌颂了苏联人民与中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在群众和干部中产生了广
泛、积极的影响。1949年初,《苏联介绍》改为东北行政区中苏友好协会的机关刊物,迁移
到沈阳,继续出版到1951年7月。
(七)《东北画报》(季刊)
《东北画报》(季刊),《东北画报》社编辑出版,1945年11月30日创办于沈阳。以摄
影、美术形式反映东北人民解放战争史实。第一任社长罗光达。1946年进入佳木斯市,8开本
,季刊。1947年进入哈尔滨,改为半月刊、16开本。1948年1月改为月刊,5月复又出半月刊
。1949年3月改为12开本。1949年5月迁往沈阳继续出版。
(八)《东北经济》(月刊)
《东北经济》(月刊),东北行政委员会经济委员会计划处编辑出版。1948年2月创刊于
哈尔滨。主要刊载东北经济恢复工作的通讯,介绍报道东北经济的状况,汇集有关东北经济
的统计资料,刊载中共中央东北局有关经济恢复工作的方针、政策、指示决定等。1948年8月
停刊。
(九)《文学战线》(月刊)
《文学战线》(月刊),东北书店编辑出版。1948年8月25日创刊于哈尔滨。刊载各类反
映人民解放战争的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与翻译作品。辟有工人创作、小故事等栏目。1949年
迁往沈阳继续出版。
(十)《文艺导报》(半月刊)
《文艺导报》(半月刊),全国文协牡丹江分会编辑出版,东北书店牡丹江分店发行。
1947年创刊于牡丹江市。设有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栏目。登载反映东北解放区特别是
牡丹江地区军民战斗生活的各种文学作品,介绍英雄人物、支前模范。文章短小精悍,通俗
易懂。1947年7月停刊,出至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