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书刊印刷专业厂

  黑龙江书刊印刷专业厂先后共有4家,分别是: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二 厂、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和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都直接隶属于出版行政机关。合省初期 为印刷书刊需要而建立的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在存在的11年间,虽然并不隶属出版行政机关 ,但它的书刊生产计划一直由黑龙江省文化局编制下达,归黑龙江省文化局新闻出版处直接 领导,在1965年10月最终并入了黑龙江省文化局直属的黑龙江新华印刷厂,也可视为书刊印 刷专业厂。至1985年,出版行政机关直属两家大型专业化的书刊印刷厂,即黑龙江新华印刷 厂和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年生产能力共计铅字拣排5000万字、照像排字8000万字、铅印书 刊31万纸令、胶印书刊60万色令、书刊装订57万令纸,占黑龙江全省书刊印刷总量的67.2% 。其余3家直属厂,有2家并入黑龙江新华印刷厂,1家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出版局。
    一、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
    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是50年代黑龙江规模最大的、以承印书刊为主的综合性印刷厂。 它的前身,是1952年由合并而成的黑龙江印刷厂,厂址在当时的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市, 隶属黑龙江省工业厅并接受黑龙江省轻化工业公司领导。1954年8月黑龙江省与松江省合并为 黑龙江省,早在两省合并前的2月,黑龙江省工业厅和黑龙江省文化局就决定:将黑龙江印刷 厂搬迁到合并后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并组建为书刊印刷厂。新的厂址最后确定在搬迁到齐齐哈 尔的哈尔滨市文教用品厂原厂址,即哈尔滨市道外区桃花巷32号。维修、扩建工程于1954年 9月完成,从原黑龙江印刷厂调进印刷设备7台、管理干部和各工种配套工人92人与原哈尔滨 市文教用品厂印刷车间的设备10台、工人130人合并,定名为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原黑龙江 省印刷厂副厂长、搬迁建厂筹备组负责人沈连荣任厂长,隶属黑龙江省工业厅。建设印刷厂 成立的当时,主要是社会杂件印刷,仅能完成小批量的书刊印刷任务。
    1955年5月,中共黑龙江省委决定:将黑龙江日报社零件印刷车间移交给黑龙江省工业厅 ,并入建设印刷厂。黑龙江省工业厅同时决定:将厅属干部训练班的校舍(哈尔滨市道外区 景阳街17号)全部移交给建设印刷厂改建为生产厂房。改建工程1955年10月竣工后,建设印 刷厂共有铅印设备30台、胶印设备2台、职工400余人,设有8个职能股室和4个生产车间,年 生产能力为2万纸令,初步具备了印制书刊的能力,但仍然满足不了黑龙江省文化局要其为黑 龙江人民出版社承印书刊的需求。1956年初,黑龙江省对印刷行业重新进行调整,将建设印 刷厂移交给哈尔滨市轻工业局。7月,哈尔滨市轻工业局对本系统印刷业进行调整和专业分工 ,从确定为胶印专业厂的哈尔滨印刷一厂和确定为社会印件厂的哈尔滨印刷二厂共抽调全张 铅印机2台、胶印机1台、干部和工人80人充实建设印刷厂,正式确定为书刊印刷专业厂,年 生产能力提高到3.5万纸令,主要承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本版图书和租型造货的统编教科 书。这样,建设印刷厂就成为建国后黑龙江第一家以书刊印制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印刷厂。随 着书刊印刷任务的逐年增加,为解决印刷生产力日益不足的问题,建设印刷厂在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的支持下,从1957年开始,先后购进全开二回转印刷机1台、全张切纸机2台、全张刀 式自动折页机2台、钉书机3台、烫背机2台及打型、浇镀铅版设备。到1959年6月,工人增加 到900人,主要生产车间实行三班工作制,使年生产能力达到6万纸令,能够承担黑龙江书刊 印制总任务的23.1%,其余部分仍需哈尔滨铁路印刷厂和吉林、辽宁两省印刷厂协助承印。
    建设印刷厂曾抽调干部9人参加黑龙江新华印刷厂的筹建工作,到正式投产的1961年8月 ,先后抽调印装设备10台、技术骨干140人并人黑龙江新华印刷厂。1965年10月,黑龙江省人 民委员会决定两厂正式合并,建设印刷厂80%以上的人员和设备搬迁到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其 余人员和设备留在原厂址,编为黑龙江新华印刷厂第五车间。
    二、黑龙江新华印刷厂
    黑龙江新华印刷厂,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隶属黑龙江省出版总社,是黑龙江省 规模最大的书刊印刷专业厂,主要产品是中小学教科书、图书、期刊。
    黑龙江新华印刷厂是为了彻底解决黑龙江省书刊印刷生产力不足、改变书刊依靠吉林、 辽宁两省承印的局面而建立起来的。1958年12月5日,中共黑龙江省文化局党组决定筹建新的 、大型专业书刊印刷厂,经中共黑龙江省委批准,于1959年3月3日成立了有黑龙江省文化局 、计划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物资局、哈尔滨铁路局和哈尔滨市第一工业局、第二工业局主 要负责人参加的领导小组,下设筹建办公室。10月3日,黑龙江新华印刷厂主体工程破土动工 ,至1960年10月印刷车间(现胶印车间)、锅炉房、水塔、食堂和综合技术楼基础基本建成 。11月,从建设印刷厂抽调的设备和工人进厂后,即组织了试生产,到1961年8月正式投产时,共有印装设备41台、职工500人,计划年生产能力为文字拣排2000 万字、铅印12万纸令、胶印3.6万色令、装订13万令纸。工厂隶属黑龙江省文化局,厂长孙 光辉,下设生产科、技术检查科、财务科、人事科、劳动工资科、计划统计科、物资供应科 、总务科、保卫科9个职能科室和活版车间、铅印车间、胶印车间、装订车间、检修车间5个 专业生产车间。1963年6月第二期基本建设工程综合技术楼在原基础上动工兴建,1964年2月 竣工后,5月又按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黑龙江新华印刷厂总体设计任务书》,开始第三期 基本建设项目。1965年10月建设印刷厂并入后,职工增加到1250人,共有印装设备63台,当 年完成文字拣排3000万字、铅印15万纸令、胶印6万色令、装订17万令纸的书刊印刷任务。到 1966年12月装订车间、修配车间、书刊仓库、家属宿舍等第三期基本建设工程完成后,结束 了黑龙江省书刊依靠外省印刷的历史。
    “文化大革命”中,黑龙江新华印刷厂为适应印制毛泽东著作的需要,曾添置100多万元 的机器设备,但由于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的全面动乱的严重干扰破坏,生产品种 单一,产量一直很低,如1968年书刊印刷仅完成铅印64918纸令,比1965年下降了56%;胶印 40982色令,比1965年下降了32%;装订53054令纸,比1965年下降了69%。划归黑龙江省革命 委员会出版发行服务站管理后,品种、产量虽略有上升,但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工厂生产形势好转,1976年当年即转亏为盈,完成铅印203558纸令、胶印81391色令、装订191086令纸的书刊印刷任务。以后经过拨乱反正、 消除派性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到生产形势全面好转的19 79年,书刊印刷完成文字拣排4000万字、是1965年的1.33倍;铅印323800纸令,是1965年的 2.16倍;胶印120070色令,是1965年的2倍;装订291792令纸,是1965年的1.72倍。
    从1980年开始,这家工厂全面整顿企业管理,调整生产计划结构,重点更新、补充了铅 印轮转、胶印制版、书刊装订设备,增加了生产能力。1985年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将原来 的5个主要生产车间按生产专业划成7个生产分厂,对各分厂实行经济承包、独立核算、定额 指标管理、经济效益与职工奖金挂钩等办法,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至1985年底 ,全厂职工人数达到1525人(其中,管理干部126人,专业技术干部46人),拥有大型印装设 备85台(套),这一年完成铅印任务313977纸令、胶印任务153130色令、装订任务278188令 纸,占黑龙江省书刊总量的50%以上。在历次经济指标考核和产品质量评比中,均列全省书刊 印刷行业之首。
    三、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
    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是为发展书刊的胶印生产于1973年9月改建的。前身为原黑龙江 新华印刷厂设在建设印刷厂原厂址的第五车间,改建后定名为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隶属 黑龙江省出版局。1979年4月撤销,大部分职工被调给外贸部门筹建的哈尔滨外贸彩印厂,机 器设备和剩余职工重新并人原黑龙江新华印刷厂,编为社会零活车间。
    四、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
    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厂址位于海拉尔市河东建设大街,前身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 尔盟印刷厂。1976年1月行政区划变更,将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后,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组建蒙文编译室的同时,黑龙江省出版局决定将呼伦贝尔盟印刷厂改建为以承印蒙文书刊为 主的专业书刊印刷厂,定名为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隶属黑龙江省出版局。全厂共有印装主 机58台,职工303人(其中,蒙古族职工86人),1979年12月,呼伦贝尔盟重新划归内蒙古自 治区,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也随之改隶内蒙古自治区出版局,改名为海拉尔新华印刷厂。
    原黑龙江新华印刷三厂存在的4年期间,共承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版蒙文、汉文书刊和统 编教科书138种,印数915850册、8万令纸,为满足蒙古族读者的书刊需要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
    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位于阿城县城通城街原阿城亚麻原料厂址,以激光照像排字、胶 版印刷为主、黑龙江规模最大的胶印书刊专业厂。隶属黑龙江省出版总社,1985年11月投入 试生产,主要产品是中、小学教科书、图书、期刊。
    进入80年代后,国际印刷技术由原来的铅字排版、凸版印刷逐步向照像排字、胶版印刷发展,为填补黑龙江省照像排字的空白和发展胶版印书,同时也为了适应日益 增多的外国文字和汉字繁体字印书的需要,1984年6月,黑龙江省出版总社报请黑龙江省人民 政府批准,决定在已停产废业的原阿城亚麻原料厂厂房基础上,按胶印书刊的需要,改建成 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改建工程于1984年11月破土动工,在黑龙江新华印刷厂的支持下,仅 用1年时间就形成了生产能力。至1985年底,有职工813人(其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 共111人),保玉厚任厂长、周国堂任党委书记,下设照排、轮转印刷、胶印制版、装订、双 面胶印5个生产车间和生产计划科等10个职能科室。共有印装设备64台,其中,上海3型照像 排字机和激光照像排字机20台、照像机2台、制版机2台、胶印轮转机3台、对开双面胶印机7 台、对开双色胶印机3台、对开单色胶印机6台、装订设备和辅助设备21台,固定资产991万元 。年设计生产能力为:照像排字8000万字、胶印书刊30万色令、彩色印刷15万色令。
    附:哈尔滨铁路印刷厂
    哈尔滨铁路印刷厂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六顺街101号,隶属哈尔滨铁路局。它的前身是东 北铁路印刷厂,1950年改名为中长铁路印刷厂并开始承印《火车头》报,1951年改为今名, 当时有职工230人。到1985年,共有职工300人、印装设备37台。
    这家印刷厂自1954年8月合省后,开始承印中、小学统编教科书,每学期20万册左右,是 黑龙江第一家承印教科书的印刷厂,同时,为刚刚成立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印制图书,对黑 龙江出版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1965年黑龙江新华印刷厂正式投产后基本不再印制图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