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印刷职工队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黑龙江印刷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比其他行业从业 人员略高。而书刊印刷业中从事拣字、排版、校对的工人的文化程度则更高一些,取得的报 酬也比其他工人略丰厚。但是,学徒工、童工和从事纯体力劳动的印刷工人中,文盲占有相 当大的比例,个别文化程度较高者也还不到小学程度,属社会最低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印刷业的发展,印刷职工队伍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职工 队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技术工人和技术人员比重上升,至1985年底,全省各级书刊印刷从 业人员已达3.5万人,其中属黑龙江省出版总社直属的专业书刊印刷厂职工2400余人。
    一、队伍构成
    建国后,党和工会组织对印刷业职工队伍十分重视,以开办职工业余学校为主要形式, 提高印刷工人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到1955年,黑龙江全省印刷工人基本扫除 了文盲。“文化大革命”十年,职工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全部停顿,造成了工人文化基 础差、技术水平下降的恶果。从1976年8月开始恢复职工教育起,党、政、工、青各级组织在 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抓紧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取得了显著成绩。据1985年统计 ,全省印刷职工中,已有近3万人达到初中或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在两次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中 ,共有354人获得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等职称。据对经常承印书刊的哈尔滨印刷一厂 、佳木斯市印刷总厂、齐齐哈尔第一印刷厂、黑龙江省测绘局七五四厂等4家非直属重点印刷 厂抽样调查表明,在总数3010名的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8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 92%;中专文化程度的有78人,约占职工总数的2.59%;高中文化程度的有484人,约占职工 总数的16.08%;其余的2269人中,有90%以上是初中文化水平,小学文化程度的不足10%,真 正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人。其中,获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会计 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12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4.02%。黑龙江省出版总社直属的黑龙江新华 印刷厂,在总数1525名职工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5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3.34%;中专文 化程度的有197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2.92%;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10人,约占职工总数的7. 21%。其余1167人,基本都是初中文化水平,小学文化程度的只有少数几人。与上述4家非直 属印刷厂相比较,文化程度略好于这4家印刷厂的平均值。其中,获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 术员、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的有46人,约占职工总数的3.02%,与这4家印刷厂相比较则差 距较大。而黑龙江新华印刷二厂1985年11月刚刚投入试生产,除从黑龙江新华印刷厂调入的 20多名工人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较高外,其余职工都是原阿城亚麻原料厂留用人员,基本不 懂印刷业务,文化程度也偏低。
    黑龙江的书刊印刷职工队伍,经过36年来党的培养、教育,虽然在文化素质、技术水平 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优秀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高中级技术人员和高级技术工人 仍较少,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仍偏低,技术设备的先进性与职工队伍技术素质的落后形成了 强烈反差,远不适应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印装工艺水平的需要。
    36年来,由于党的各级组织对书刊印刷职工做了大量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工 作,在这支队伍中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
    二、文化教育
    自1950年开始,黑龙江、松江两省的各家印刷厂普遍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分设扫盲班 (或称识字班)、初小班、高小班,以提高工人的文化水平。同时,也结合国际、国内形势 ,对工人进行政治时事教育。到1955年合省初期,印刷行业的工人基本扫除了文盲并普及了 初小教育。
    1958年8月,地方国营建设印刷厂开办了职工业余文化夜校,按职工普及教材和工人的实 际文化程度,分别设立了高小班和初中班,有150名职工参加文化学习,配备有专职干部和聘 请了专业教师。到1960年,有2名学员考人哈尔滨市工人业余大学,这在黑龙江印刷工人中尚 属首次。厂工会还先后给50多名学员办理了哈尔滨市图书馆的借书证,鼓励职工进行学习。
    1964年7月,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工会创办了职工业余学校,设语文、数学两个初中班,配 备2名专职教师,有120多名职工参加了文化补习。为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厂工会还建立供 职工业余学习用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业余学校和图书馆一直办到1966年6月,在“文化大革命 ”开始时被迫停办。这个厂在1976年8月又成立了“七二一”工人大学,组织职工进行政治理 论和文化、技术的轮换学习。同时,各车间也分别利用每周二下班后的1个半小时的时间,对 本车间全体职工进行政治,业务教育,收到一定效果。
    在非直属印刷厂中,开展文化教育较好的哈尔滨印刷一厂,在1964年成立了哈尔滨市轻 化工联合职工学校印刷分校,除对职工进行文化教育外,还招收130名学员进行为期两年的文 化和专业技术学习,1965年又改名为哈尔滨市印刷总厂职业学校,规模逐步扩大。这批学员 毕业后,成为哈尔滨市印刷行业的骨干力量,先后有23人担任了中层领导干部,有6人走上了 厂一级领导岗位。这个厂从1981年起,又开办了两期技工学校,第一期招收64名工人进行文 化、技术学习,1983年毕业后充实到生产第一线,成为工厂的生产骨干。1985年第二期开班 时,共有100名工人参加文化、技术学习。
    自1982年起,黑龙江全省印刷行业对青年职工普遍进行了文化补习和岗位培训,仅各书 刊印刷厂就共有近3000人参加脱产“双补”学习。其中,黑龙江新华印刷厂举办了4期“双补 ”学习班,有360名青年工人考试合格获得初中文化考核合格证书;哈尔滨印刷一厂举办了6 期“双补”学习班,有268人考试合格,获得初中文化考核合格证书。齐齐哈尔市第一印刷厂 还采取开办小型文化补习班的办法,每年拿出5至8个月的时间,结合工厂的生产情况,坚持 常年办班,每期补习班少者10多人、多者40余人,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专业技术培训
    黑龙江印刷业职工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是各印刷厂在对职工进行文化教育时同步进行 的。各印刷厂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时,都能结合生产情况、设备情况、工人技术水平状况进 行印刷技术的培训和再学习,对提高工人技术素质、促进和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集中 进行全省性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是从黑龙江省印刷技术协会建立后开始的。
    1984年11月,在黑龙江省印刷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在黑龙江新华印刷厂开办了企业管理 培训班,企业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近百人参加了为期10天的专业培训,邀请黑龙江大学 的老师讲课,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的科学理论,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1985年6月13日,黑龙江省印刷技术协会举办了以印刷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内容的研 讨培训班,各大、中型印刷厂的厂长和专业技术干部参加了为时3天的学习。通过学习和讨论 、研究,交流了印刷企业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对发展书刊印刷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1985年7月1日至8月10日和11月8日至12月30日,黑龙江省印刷技术协会举办了两期铅印 排版技术培训班,51家书刊印刷厂的127名工人(第一期62名、第二期65名)参加了培训学习 ,对提高铅印排版技术水平、提高铅印书的产品质量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5年6月28日至7月3日,黑龙江省印刷技术协会为推动书刊印刷企业工人、干部更好、 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先进印刷技术,邀请国外印刷专家来黑龙江讲学和进行技术表演,有20多 家书刊印刷厂的工人、干部参加了这一培训,使之开阔了视野,对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潮流 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1985年11月,为培养胶印技术人才,黑龙江省出版总社从黑龙江新华印刷厂选派3名工人 赴香港学习胶印四色机的印刷技术。12月又选派15名工人参加中、日印刷技术协会合办的胶 印制版印刷函授班的辅导培训学习,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为发展 黑龙江胶印制版培养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