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三角(导线)测量

  黑龙江地区的近代三角测量始于清末,即在地面上选定一系列的点,构成相互联接的三 角形。在点上设置测量标志,用经纬仪观测所有三角形中的水平角,并精确测定起始边长和 方位角,由已知坐标点起算,按三角形边角关系逐一推算其余边长和方位角,从而求得各点 的坐标。清末沙俄侵略者在黑龙江地区测绘1∶8.4万比例尺地形图时,采用了这一方法。
    1909年(清宣统元年),东三省陆地测量总局在黑龙江地区南部测绘1∶2.5万比例尺地 形图时,也进行了三角测量。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在黑龙江地区采用“1933年长春坐标系”,布测一、二、三 、四等三角锁网,测量了5000余个三角点。
    建国后,由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的需要,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从1958年开始在 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三角测量,以建立水平控制网。按布测精度也分为一、二、三、 四等,由高到低逐级控制。至1985年,全省布测一等三角点415个,二等三角点3049个,三等 三角点4297个,四等三角点3409个,军用控制点(相当于三、四等精度)6000余个,累计完 成三角点1.7万余个,一、二、四等导线点73个,平均26平方公里有1点。控制点的密度满足 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对各种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的需要。
    所有地面观测成果(方向、角度、边长)都归化到克拉索夫斯基(КpacoBcкй)参考 椭球(长半径为6378245米、扁率为1∶298.3)面上。各三角(导线)点的坐标,依“1954 年北京坐标系”推算,并按高斯——克吕格投影(简称高斯投影,为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 计算在6°带、3°带内的平面直角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