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二等三角锁网布测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关东军测量队首先在黑河地区大面积布测二等三角锁,以测绘军用 地图,锁段长度一般为80公里(1∶10万地形图测绘)、40公里(1∶5万地形图测绘)。在二 等三角锁内的某些军事要塞区,布测由一系列三角形联接而构成的二等三角补充网。在哈尔 滨、齐齐哈尔则直接布测二等三角网。二等三角锁网三角形平均边长8公里。各点埋设花岗岩 柱石和盘石。柱石露出地面,并建造了木质觇标。观测使用威特大型、小型经纬仪和班贝尔 、乌依路脱经纬仪。用方向观测法(把两个以上的方向合为一组依次进行观测)观测4测回, 三角形闭合差小于±10”。
    这一时期,布测了二等三角点2000余个。其中,黑河地区、伊春北部地区布测23条二等 锁(409点),补充网3个(75个点)。由于这些成果精度低,且点位多数被破坏,建国后没 有利用。
    建国后,全省二等三角锁网布测于一等三角锁环内,形成省内水平控制网的全面基础( 见1958—1962年黑龙江省一等三角锁及二等三角网区布测示意图)。
    1958—1961年,总参测绘局的大地测量队按苏联1939年大地测量法式和该局颁发的《19 58年技术指示》,在铁力、佳木斯、合江及舒兰(跨省区)等测区一等三角锁环内,用“十 ”字形布设了12条二等三角基本锁,在其交叉处设置基线网,三角形边长15—20公里,共10 3点。然后在上述锁间空隙部分,以及延寿、林口、汪清(跨省区)等3个小一等三角锁环内 ,以连续三角形布设二等三角补充网,三角形平均边长13公里,共1433点。
    1959—1962年,国家测绘总局的大地测量队按中国1959年大地测量法式,在松嫩、嫩江 、呼玛、逊河、合江(一部分),以及跨省区的吉拉林、保尔索古等一等三角锁环内,直接 以连续三角形布设二等三角全面网(称二等三角网),其中部设置基线网,三角形平均边长 13公里,共1435点。
    水平角观测,二等基本锁使用威特T(3)经纬仪,采用全组合测角法,m·n=24(25) ,三角形闭合差小于±3″.8,测角中误差小于±1″.0;二等补充网采用方向观测法,用 T(3)仪器测9测回、T(2)仪器测12测回,三角形闭合差小于±7″.0,测角中误差小于± 2″.0;二等三角网使用T(3)仪器,采用全组合测角法,m·n=30(28、32),三角形闭 合差小于±3″.5,测角中误差小于±1″.0。观测均在白天,照准圆筒或标心柱。
    1958—1962年,全省境内二等三角锁网布测工作基本完成,共布测二等三角点2971个, 野外作业是在极其艰苦环境下进行的。国家测绘总局大地测量队的测区内许多地方是原始森 林、荒原和沼泽地带。有的地方泥潭浅则及膝、深可没顶,测绘用的物资及装备,只能在结 冻时运人,储存备用。夏季蚊子、蠓虫和牛虻交相肆虐,野兽也时而出没。1959年国测大地 十队高伟良选点组在嫩江北部作业,因河流纵横,到处是沼泽湿地,有时为选一个点就得绕 道多走许多路程。高伟良则轻装简备,自背行李和用具,不雇响导和车马,经常早三点钟出 发,晚上十点钟才返回。有时露宿在无人居住的山野,深夜狼嚎不止,只好生起篝火,坐到 天明。他和一名测工,从4—9月共选出205个三角点,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工作,经实地检查验 收优良率达93%。于1959年10月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1960年8月,国 测大地五队党委书记王孟德(河南武修县人,1959年由军队转业到国测二分局)深入测区检 查工作,在孙吴附近的卧牛河,因探路翻车,不幸牺牲,年仅34岁。1961年8月,国测大地一 队测工李志平(河北清苑县人,1942年生,共青团员)在嫩江县作业时过河牺牲。
    1975年,黑龙江省测绘局决定对省内一些重沼泽地区的大地控制空白区进行补测。
    1976年,黑龙江省第一测绘大队在三江平原富锦地区布设二等三角锁4条,共41点。198 0—1981年,该队在这一地区又布设二等三角网,共37点。均按国家测量规范,进行了造标、 埋石,观测使用T(3)经纬仪,采用全组合测角法,m·n=30(28、32)。三角形闭合差小 于±3″.5,测角中误差小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