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抚远区导线网布测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全省布测一、二等三角锁网时,东经132°以东,北纬47° 20′以北,约2万平方公里的抚远测区,由于大片重沼泽地通行困难被搁置下来,形成大地控 制空白区。当时那里的情景:“极目眺望北大荒,苍苍莽莽皆草浪;天空呱呱乌鸦叫,地下 一片水汪汪”。到70年代,大片沼泽地经农垦、水利部门治理排涝,面貌已有改观,但布设 三角锁网仍很困难。
    为开发三江平原,提供测绘保障,新组建的黑龙江省第一测绘大队抽出部分人员和设备 在该地区布设导线网。从1976年开始进行导线测量,在地面选定一系列的点(导线点),点 上设置测量标志,各点相联构成折线(导线)。测定各折线的长度(导线边)和观测各转折 角(导线水平角),并根据起始数据,推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导线网按一、二、四等精度逐级控制布设。一等导线沿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布设,导 线的南部连接在富锦至东安一等三角锁上,一等导线与一等三角锁构成闭合环,二等导线在 环内交叉成网,在网中加密了四等导线。一等导线分为四个导线节(两端有起始方位角控制 的导线)。二等导线分为五个导线节。在一、二等导线节边的两端点上测定一等天文经纬度 和方位角。
    3月的三江平原,北风呼啸,雪花纷飞,作业组人员身背工具,顶风冒雪,步行选点,渴 了吃口雪,饿了啃口冻馒头,一天走几十里地,脚上磨起了大泡不叫苦。大队长马毅男年已 半百,仍与作业小组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与小伙子一起跋山涉水,一样攀登二三十米高的 钢标,为新参加工作的青年人树立了榜样。
    1976—1977年,完成一、二等导线测角和四等导线测量工作。一、二等导线测角使用威 特经纬仪,一等测30测回,二等测20测回。四等导线测角使用威特T(2)经纬仪,测 12测回。四等导线测边使用国产WJ—I型微波测距仪。
    1979—1980年,使用瑞典AGA—600激光测距仪,完成了一、二等导线测
    至1981年,共建造钢标30座(总高度为577米,平均高19米),双锥标4座,寻常标42座 。导线测边:一等21条,全长342公里,平均边长16公里;二等21条,全长308公里,平均边 长14.7公里;四等42条,全长415公里,平均边长9.9公里。共完成导线网布测73点,其中 ,一等20点,二等17点,四等36点。导线测量精度,达到国家测量规范要求,如二等导线边 长测定相对中误差,规范要求不超过1∶20万,实际达到1∶22.2万。
    1984年,黑龙江省第五测绘大队计算中队进行了计算,求得各导线点的平面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