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关东军测量队在黑龙江地区沿铁路线和少部分公路布测一等水准路
线。每隔4公里左右埋设普通水准标石一座,标石顶面露出地面。在路线交叉处埋设了基本水
准标石。使用德国蔡司精密水准仪和因瓦水准标尺(木制尺壳内安装一因瓦合金带尺,其上
绘成间隔为一厘米的分划线),在相邻两水准点间的测段上往返观测,仪器至标尺的视线长
度为40米,往返测高差不符值每公里在2毫米以内。这一时期共布测一等水准路线4000公里。
1959年,国家测绘总局第二精密水准测量队沿哈尔滨——满洲里、哈尔滨——长春铁路
线布测一等水准路线。每隔4—8公里埋设普通水准标石一座,每隔50公里左右埋设基本水准
标石一座。使用瑞士威特N(3)水准仪和3米长线条式因瓦标尺,采用光学测微法在测段上按
双转点法(仪器同时观测两个后视转点和两个前视转点)进行往返观测,视线长度为50米,
往返高差不符值≤±3

根号K毫米,K为测量长度,以公里为单位,每公里偶然中误差小于±0.5毫米。至
1962年,完成哈尔滨——齐家工区——富拉尔基——哈拉苏和哈尔滨——陶赖昭一等水准路
线512.7公里,埋设普通水准标石86座、基本水准标石11座。
1976年7月2—7日,国家测绘总局在哈尔滨召开了有总参测绘局、水利部、国家地震局及
其他有关部门参加的全国一等水准测量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一等水准测量既为测制地图
、工程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提供高程控制依据,也为研究地壳和地面垂直运动、海水面变化
、地震预报等提供精确的基础资料,“根据各使用部门的要求,结合施测力量的可能,可以
十五年左右复测一次”。会议确定了全国新的一等水准路线布设方案和任务分工。
黑龙江省新的一等水准测量任务,由黑龙江省第一测绘大队承担,从1976年开始布测。
野外作业经过选定水准路线、埋设标石、进行水准测量。
一、选定水准路线。沿地质构造稳定、交通不太繁忙、路面坡度平缓的交通干线布设并
构成网状。省内17条水准路线构成3个整环线。1环线:汤原青龙山——前锋农场——兴凯—
—汤原;2环线:哈尔滨——松浦——南岔——汤原——兴凯——下城子——牡丹江——哈尔
滨;3环线:富拉尔基——嫩江——二站——南岔——松浦——富拉尔基。另外,还有6条水
路线和5个半环线与外省相连。水准路线的交叉点共12个。环线周长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为100
0—1500公里,山区为2000公里左右。
二、埋设标石。标石类型分:基岩水准标石、基本水准标石、普通水准标石。基本水准
标石和普通水准标石制作材料均为混凝土、钢管、岩层,但其规格和埋设不同。各种水准标
石的顶部中心均嵌放一瓷质或铜质标志,基本标石底盘另外再嵌一个标志成为上下标志。基
岩水准标石的标志用不锈钢或玛瑙制作。
在水准路线上,每隔800公里左右,在坚固的基岩层上,埋设永久性基岩水准标石一座,
以便能更好地反映地壳的垂直运动。在岩层上凿成长、宽各1米的坑,坑内灌注混凝土嵌入标
志,共埋设5座,分别布在前峰农场——兴凯(虎林基岩点)、哈尔滨——牡丹江(帽儿山基
岩点)、二站——嫩江(大岭基岩点)、二站——南岔(伊春基岩点)、老沟——二站(新
立基岩点)等5条一等水准路线上。每隔60公里左右,埋设基本水准标石一座,一般埋设在水
准路线的端点和路线交叉处,共埋设87座(利用旧标石10座)。每隔4—6公里埋设普通水准
标石一座,共埋设860座(利用旧标石324座)。用混凝土、钢管制作的水准标石埋人最大冻
土线以下0.5米,埋石深度在2.5米至3.4米之间(全省平均冻土深度为2米左右)。
三、进行水准测量。在埋设的水准标石稳定后进行了水准观测。水准观测组一般由9—1
0人组成:观测、记录、打伞各1人、抚尺、量距打桩各2人、其他2—3人。担任水准观测的观
测员有32人。使用的仪器主要有东德蔡司厂Ni004水准仪、Koni002、Koni007补偿式自动安平
水准仪、匈牙利MOM厂GNI—A31自动安平水准仪。水准标尺为0.5厘米刻划的线条式因瓦合金
水准标尺。并对水准仪及水准标尺按测量规范要求进行了检定。放置水准标尺的尺桩大多为
20厘米至30厘米长的铁桩,在个别路线中曾用过重量为5公斤的尺台。用Ni004水准仪观测时
,借助水准器使望远镜视准轴水平,配合精密水准尺,以测定地面点高差。用自动安平水准
仪观测时,借助自动安平补偿器,自动获得视线水平时的标尺读数。
观测均在标尺分划线呈像清晰稳定时进行。视线长度小于35米。采用光学测微法以单线
进行观测,将相邻两基本标石间的区段分为长度20—30公里的2—3个分段,在各分段内先连
续作所有测段的往测,随即作该分段的返测。一般使各分段中每一测段的往返测分别在上、
下午进行,以减弱折光和其他与天气情况有关的系统误差影响。观测均按统一格式作了记录
、整饰。测段的往返测高差不符值≤±2

根号K毫米。每公里水准测量往返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
小于±0.5毫米。这样,从水准原点的高程起算,累加各测段的高差,得到每一水准点标石
的高程。
一等水准施测过程中,在汤原、富锦两处跨越松花江,按《国家水准测量规范》规定,
要在严寒季节进行冰上水准测量。1977年12月中旬,褚忠义水准观测组到达汤原,选定过江
路线,每隔35米确定安置仪器和标尺的地点,在安置标尺处的冰上凿一小坑,插入一根长30
厘米、直径10厘米的木桩,然后浇水使其冻结。在安置仪器脚架下,同样冻人三根木桩以支
撑仪器脚架。从1977年12月29日至1978年1月5日,在—21C的气温下,完成冰上水准测量3.
5公里。该组又用同样的方法于1978年12月初开始在富锦附近进行第二次冰上水准测量。全组
经过与严寒、风雪搏斗,在—25C左右的气温下,于1979年1月3日完成冰上水准测量10.7公
里。
一等水准测量时,各水准组每天早起晚睡,工作10几个小时,连续创高产记录。其中三
中队五组是一个青年作业组,平均年龄25岁,曾连续两年优质高产。1977年观测330公里,超
产58.8%,优良率达90%。1978年观测406公里,超产54%,优良率达94%,创造了全国一等水
准测量的最好记录,连续两年被评为局先进作业组。1979年他们在人烟稀少、山高坡陡的小
兴安岭山区作业,观测路线两侧多为沼泽,气候多变,不仅工作条件差,生活条件也差。从
4月初至5月下旬,整整一个半月未吃到青菜,每天一口饭一口汤地下咽。生活虽然艰苦,全
组工作情绪却很高。组长殷德祥身体不好,但他工作中一直起模范带头作用,每天从早到晚
扛着仪器走几十里路进行观测,晚上还要和记簿员检查手簿到深夜,第二天凌晨3点多钟照样
早起出测。夏季到来,山区的蚊子、蠓虫扑头盖脸,无论观测、记簿、扶尺、量距,都被叮
得大包压小包也,但这些坚强的年轻人从未影响工作。该组于1979年被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命
名为先进班组标兵。
至1983年,全省一等水准路线布测完成。共施测一等水准路线5598.6公里、埋设952个
水准点(见表1—8)。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第一测绘大队还承担了京津唐张地区一等水准复测任务和辽宁、吉
林、内蒙三省区一等水准布测任务。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波及北京、天津、张家口等地。8
月,该队组成8个水准测量小组参加了国家测绘总局组织的京津唐张一等水准复测会战,以获
取地震后水准点位垂直变化资料,分析唐山地区升降趋势,为京津唐张地区地震预报提供地
壳形变资料。至当年11月末,共施测一等水准846.6公里。
1978—1983年,该队在辽宁、吉林和内蒙三省区完成一等水准6436.4公里,埋设基岩水
准标石6座、基本水准标石109座、普通水准标石963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