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加密重力测量
1958—1981年,测绘、石油、地质、煤炭等部门,为满足各自业务的需要,在全省境内
布测了加密重力点12850个。作业使用两台仪器观测,有金属弹簧重力仪、石英弹簧重力仪和
石英扭丝重力仪。均采用相对重力测量法,从一、二等重力控制点出发,联测数个待定点,
再闭合到控制点。加密重力点的重力值均属于波茨坦系统,联测中误差小于±1.0毫伽。
一、大地归算重力测量
60年代,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为了计算高程异常(似大地水准面(由地面点沿垂
线向下量取正常高所得各点连接起来而形成的连续曲面,是正常高的基准面。)至参考椭球
面(一个国家为处理其大地测量成果而采用与地球大小形状接近的地球椭球,并确定它和大
地原点(水平控制网中推算大地坐标的起算点)的关系,称为参考椭球,其表面称为参考椭
球面,是处理大地测量结果的基准面。)的垂直距离),以便将三角测量中的长度测量成果
正确地归化到参考椭球面上,沿北纬48°以南、东经132°以西的21条一等三角锁上,布设了
1条一级天文重力水准路线(昂昂溪——街基)、30条二级天文重力水准路线,总长约3100公
里,在27个一等天文点(点距100多公里)周围50公里内,按一定的密度加密重力点350个。
1981年,为了计算重力异常(一点的观测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改正,把水准观测
结果化为正常高(地面点到似大地水准面的距离),陕西省测绘局在省内北部、西部山区5条
一等水准路线的水准点上进行了重力测量。加密重力点数量为:老二线(老沟——二站)12
6个,二南线(二站——南岔)85个、二嫩线(二站——嫩江)26个、老海线(老沟——海拉
尔)19个、牙嫩线(牙克石——嫩江)5个,共251个。
二、勘探重力测量
1958年,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局组建32个勘探队,在省内西南部广阔的松嫩平原上开展
石油重力勘探详查,对地球表面区域重力场的分布进行勘测和解释,以判断地下构造情况,
找出含油构造。结果表明,“在重力异常图上,高台子到萨尔图是个明显的重力高地带”、
“处于生油、储油条件较好的中央坳陷区”(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
石油工业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36页。)。重力异常为研究重力探矿
提供了基本数据。至1961年,该地区共加密重力点4700个。详查密度为每28平方公里布设一
个重力点。
1959年,地质部物探局东北石油物探大队在省内东北部三江平原开展石油重力勘探预查
和1960—1966年黑龙江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地质局物测大队在东南部山地、三江平原、小兴安
岭山地东部开展煤炭重力勘探工作,共加密重力点2500个。
1975年5月—1976年5月,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在三江平原开展1∶20万比例尺的石油
重力勘探普查,以进一步寻找油气资源,完成重力测线6396公里,重力测点504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