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程计算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水准点以长春水准原点的高程起算。一等水准观测高差中加
入了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和平差改正。
1958年11月,国家测绘总局、总参测绘局、水利电力部东北勘测设计院、黑龙江省水利
厅勘测设计院、辽宁省水利电力建设局勘测设计院共同组成了中国东北部地区精密水准平差
小组,对1955—1958年在黑龙江省布测的二等水准5250.1公里、1032个水准点和辽宁、吉林
、内蒙东部地区布测的二等水准15240.1公里、2223个水准点进行了统一平差。
平差前计算了正高改正。观测高差中均加入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以近似高代替正高
。按条件观测平差,以高差为元素,求得各交叉点间的高差最或然值即最可靠值。起算数据
为1956年中国东南部地区精密水准平差成果中的已知点高程。地面各水准点沿重力线到大地
水准面(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水准面)的正高最后值等于已知点正高同观
测高差、正高改正数,以及统一平差时求得的高差改正数之代数和。1959年4月,平差工作结
束。同年,国家测绘总局、总参测绘局按统一编册出版了三册《中国精密水准成果表》(东
北地区),其中黑龙江省为第八册。
1962年,国家测绘总局第二分局计算队对1959—1961年在黑龙江省布测的3814.1公里和
内蒙东北部地区布测的4000多公里的一、二等水准路线进行了统一平差。平差方法同上述东
北部地区。1966年,国家测绘总局出版了《中国精密水准成果表》(东北地区)一册,按出
版顺序编为第十一册。
1985年,陕西省测绘局对1976—1984年黑龙江省和其它省、市、自治区布测的总长度为
93341.9公里、19931个水准点的一等水准路线进行了整体平差,以合理地处理水准观测数据
,提供高精度的高程成果。一等水准路线采用正常高系统,内业计算首先将野外观测高差中
加入标尺长度改正后,再加正常水准面不平行和重力异常二项改正,求得以似大地水准面为
基准的各点正常高。平差时使用PDP—11/24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同时用西门子7760型电子计
算机校核。按条件观测进行平差,以高差为元素,求得各交叉点间的高差最可靠值。高程基
准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用青岛水准原点高程作起算。地面各水准点到似大地水准面正
常高最后值等于已知点正常高同观测高差、平差改正数以及上述两项改正之代数和。一等水
准平差工作完成后,出版了《国家一等水准网平差成果表》。
省内各等级三角点高程:在观测各点水平角的同时,利用经纬仪竖直度盘由测站向目标
点观测垂直角,用中丝法测四测回或三丝法测二测回,及根据测站与目标点之间的水平距离
,以计算两点间的高差。从仪器所在测站点高程(用直接水准测量测出的部分三角点高程为
起算点),求得另一点以至各三角点的高程,并经有关单位进行了三角高程网分区平差计算
。平差时以垂直角为元素,采用逐次趋近法,求得各三角点高程的最可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