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地形测量
地形测量的任务是利用大地测量成果,使用测量仪器,按一定的比例尺,依据测图规范
的要求,按照规定的图式符号和注记,通过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将地面上地物、地貌的平面
位置和高程以及地貌形态特征测绘在图纸上,经清绘、整饰、印刷制成地形图。
黑龙江地区地形测量始于清初,当时使用罗盘仪、尺绳和调查方法测制舆地图。
从20世纪初起,采用平板仪测量方法,在平板仪上根据已知控制点用图解法加密图根点
(即地形控制点),再以已知控制点和图根点为测站,逐站进行碎部测绘,测绘成地形图。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采用平板仪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方法在黑龙江地区测绘了部
分地形图。
建国后,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的需要,并为地图制图
提供编图资料,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有计划地开展了1∶5万、1∶2.5万、1∶1万、1
∶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制工作。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以飞机上摄得的地面像片
为原始资料,对像片上的影像进行量测、分析和判读,从而确定地面上物体的形状、大小和
空间位置,最后测绘出精密的正射投影(投影线与投影面垂直相交的正投影)的地形图,并
按国际分幅法分幅,平面位置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数学基础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为限制地球椭球面到地图平面间的投影变形误差,测
制1∶5万、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时,采用经度每隔6°为一投影带;测制1∶1万和1∶500
0比例尺地形图时,采用经度每隔3°为一投影带,以确保成图精度。为了精确地显示各种类
型的地貌形态并保持图面清晰易读,不同地貌类型区和不同比例尺地形图采用不同的等高距
。
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在全省覆盖的原则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重点地区施测1∶2.5万和
1∶1万比例尺地形图,其中少数地区施测1∶5000比例尺地形图,其它地区均施测或利用1∶
2.5万比例尺地形图编制1∶5万比例尺地形图。使得某些重点地区以不同比例尺地形图重叠
覆盖。
1959—1976年,航测成图时根据不同地形采用了不同方法。平坦和地面起伏不大的地区
采用综合法成图(主要有单张像片测图和固定比例尺像片图测图);丘陵地区采用微分法(
即分工法)成图;山地采用全能法成图。每一方法均需野外和内业二道工序。当时主要采用
微分法成图,该方法因系分工进行,使用的仪器设备比较简单,价格低廉,可大量装备,对
作业环境需求不高,能迅速形成生产能力,加快了施测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速度。
1977年以后,由于全能型精密立体测图仪的引进和23厘米×23厘米像幅像片的运用,平
地立测法成图逐渐代替综合法和微分法成图(即原来采用的综合法、微分法成图逐渐由全能
法测图代替),从而减少了外业控制点数量,更加快了成图速度,提高了成图精度。尤其是
在正射投影技术出现后,测制了大量的1∶1万比例尺影像地形图,使得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