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垦区治水测量

  黑龙江垦区治水工作经历了“以蓄灌为主”到“以排涝为主”两个发展阶段。围绕治水 工作发展,先后完成了水库工程测量、涝区治理工程测量、小流域综合治理测量等任务。
    一、水库测量
    1956年1月,全国水利会议决定,为配合开荒建场,要搞好黑龙江东部地区的排水设计工 作。根据中央部署,水利测量队伍先后奔赴三江平原地区的密山、虎林、宝清、饶河等地, 进行了以排涝为主的水利勘察规划工作,为垦区水利建设开创了良好的开端。
    1958年春,在全国“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黑龙江农垦部门片面学习外地经验,把以 排涝为主的正确治水方针错误地更改为“以蓄灌为主”,使垦区治水工作走了很大一段弯路 。在这一错误方针指导下,农垦部门的广大测绘、水利规划专业技术人员,爬山涉水找水源 、库区、灌区、山塘,勘察和规划水库工程。至1962年末,共施测大、中、小各类水库40余 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水库测量有:
    (一)蛤蟆通水库测量
    蛤蟆通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上马的垦区第一座大型水库。水库位于宝清县八五 二农场东北部,蛤蟆通河的上游。
    1958年夏季,测绘1∶2.5万比例尺库区地形图150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坝址地形图 7.5平方公里,1∶1万比例尺灌区地形图175平方公里。
    平面控制,在省土地利用管理局1956年所测成果基础上,加密三、四、五等三角和导线 网。其中布设中心形网2个,四边形锁5个,经纬仪导线1条,支导线2条,三角和导线点共12 8点。
    高程控制为大连高程系。共施测水准路线8条,其中三等环线1条,附合路线6条,共计1 279公里。
    蛤蟆通水库总库容为1.5亿立方米。由于受“大跃进”形势影响,开工仓促,采用边勘 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进行,工程质量不高。
    (二)七里信子水库测量
    七里信子水库位于黑龙江省宝清县东北部,国营八五三农场境内。
    1958年春,进行水库库区和坝址测量。平面控制建立独立坐标系统。在水库主坝线处施 测1条基线,全长约900米。由基线扩大边起算,在主坝西北布设1条四等三角锁和3条支锁, 在三角点122、110处,丈量1条校核基线,共布设三角点25个。在主坝西南布设1条四等三角 锁,在三角点13、14处丈量1条校核基线,共布设三角点23点。库区高程为大连高程系,首级 高程控制为四等水准。控制测量完成后,由7个测量组对水库库区进行1∶2.5万比例尺测图 工作,测绘库区图204平方公里。同时由3个测量组分别对南坝址、北坝址、主坝址测绘1∶2 000比例尺地形图,共完成8.5平方公里。
    1958年7月,进行水库灌区测量。平面控制起算于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的三、四等三 角点,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在灌区南部、北部各布设二个中心形网。主图幅使用威特T(2 )经纬仪,利用省土地利用管理局三角点进行加密。全区共布设三角点42点,利用已有三角 点27点。灌区高程统一起算于大西线3号点。
    自1958年8月始,组织11个测量组测绘灌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由于灌区测图任务量大 ,完成库区测图的测绘人员亦陆续转入灌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作。
    在七里信子水库灌区测量时,为了抢时间,争主动,1959年元旦这天,两个测量小组牺 牲假日休息时间向新的测区搬迁。新测区位于一片沼泽地区。搬迁途中正赶上刮暴风雪,前 进方向看不清,坐在拖拉机的爬犁上,只能凭经验来回寻找拟设的住址。下午3点多钟,在一 个小桦树岗上迎着风雪搭起了帐篷。由于雪大,一时难以找到干草,行李只好暂财铺到地上 。睡觉的时候,戴上狗皮帽子,头埋在被里,清晨被头结满了冰霜,褥子和地皮冻连在一起 。
    外业没有炊事员,收工回来第一件事是点炉子取暖、融雪化水。几桶雪才化一脸盆水, 除了做饭,大家节约着用。
    艰苦的野外生活对每个测量人员都是严峻的考验。许多人因此患病仍坚持外业作业。测 量队员刘淑文(广东人,共青团员)因病重实在无法出测,测量组勉强把他留在“家中”休 息,晚上收测回来,大家看到他的神色不对,是病危的征兆,立即砍了两根柞木杆,用行李 绳扎了副担架,8个人轮换抬着,连夜就近送往八五三农场雁窝岛分场筹备处。小组驻地距分 场筹备处30多里路,晚7点钟出发,赶到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钟,野外气温在—30C左右,抬担 架的测量队员都一个个汗流浃背。因筹备处医疗条件很差,后又将病人转往密山县城治疗。 由于路途辗转,耽误时间太长,虽经全力抢救,终未挽留住刘淑文年轻的生命。
    测量人员经历克服重重困难,至1959年2月,共完成灌区测绘1∶1万比例尺地形图352平 方公里。
    七里信子水库设计总库容为1.93亿立方米,可保证下游灌溉15万亩土地,是一座综合性 水库,后来因不具备资金条件半路下马。测绘人员千辛万苦,甚至付出生命代价取得的工作 成就,遂付诸东流。
    二、涝区治理测量
    1959年,黑龙江垦区发生秋涝。1960年再遇特大涝灾。严峻的事实使人们认识到,在低 洼的三江平原,直接危害垦荒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洪涝灾害。因此,自1961年起,垦区治水测 量工作重点开始转向治涝工程测量。
    (一)友谊农场东、西部涝区治理测量
    国营友谊农场建场后,一直因内涝严重影响垦荒生产。于1957年开挖部分排水渠,但因 无良好的排水容泄区,绝大部分耕地仍受涝灾影响而减产。
    1961年,开始在友谊农场涝区建设渠系配套工程和东、西部涝区抽水站,进行强排抽水 治涝。
    1962年11月,测量人员在西部涝区抽水站拟建处—李家林子,进行了1∶500比例尺地形 图测绘,计0.03平方公里。由于任务急,测量人员元旦在野外宿营车里渡过。1963年1月提 交了地形图成果。
    1963年2月,进行抽水站施工测量。布设独立中心形网和1个补充半中心网,为站区独立 首级控制,联测1.2公里四等水准,为抽水站施工起算高程。
    1963年4月,对抽水站厂房区,用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连续进行沉陷观测。共观测17个点 位,观测点设3个钢砼标志为起算点。至1964年8月,施工结束,共对厂房226处进行了形变观 测及竣工验收观测。
    在抽水站施工观测期间,同时对西部涝区扁排总干、永排二干等9条排干及配套支渠进行 纵横断面、定线测量250公里,施测四等水准40公里,1∶5000比例尺典型区地形图2.2平方 公里。高程为大连高程系统。
    1964年春,开始东部涝区治理工程测量。先后进行了东部涝区抽水站站址大比例尺地形 图测绘,抽水站施工测量,友排九干、七干、八干配套渠系定线测量及东部涝区四等水准测 量。其中完成定线测量80公里,四等水准测量60公里。平面控制、高程控制系统均与西部涝 区相统一。
    东西部涝区配套工程及抽水站建成后,解除了内涝灾害,扩大耕地面积12万亩,年增产 粮食约2万吨。
    (二)向阳涝区治理测量
    向阳涝区位于萝北县东部与绥滨县交界处,为黑、松两江冲积平原,土壤肥沃,总面积 约56万亩,其中耕地约20万亩。涝区地形平坦,坡降小,微地形复杂,涝区内有60%的土地季 节性积水或长年积水,尤其受夏秋暴雨影响,形成地表径流,天然浅水区蜿蜒河排水不畅, 成为致涝积水的直接因素。
    1961年萝北地区水利规划确定,开挖向阳总排干,将涝区约374平方公里面积的地表径流 截人黑龙江,以减少下游土地灾情和解决涝区自流排水出路。
    自1965年5月始,垦区组织了测量、土壤、地质勘察、土地规划、水利设计等专业的技术 人员共80余人,在万亩荒原上开展了一场涝区治理的大会战。20多名测量队员,在会战指挥 部的统一调配下,分散住在江滨、军川、绥滨等农场的边远生产队或搭帐篷野营。由于涝区 1∶2.5万比例尺地形图精度较差,显示不出微地形变化,因此,找不出适宜的排水出路。为 了满足设计和施工迫切要求,测量人员会同水利设计人员,对主要干渠和支渠,参照地形图 进行实地选线。选线工作在水深0.5—1米深沼泽进行,有些同志由于长时间在水中作业,脚 都泡烂了。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40条总、支排干约159公里的选线定线测量 ,同时还完成了排干总出口及向阳大桥的1∶5000比例尺地形图3.5平方公里,1∶2000比例 尺地形图3平方公里。
    向阳涝区会战时期各测量组,重视质量,按规范施测。工作结束,经小组、大组、队三 级检查,成果满足了水利设计及施工要求。会战人员在江滨农场文艺联欢会上,把这段勘测 设计生活片段,编成文艺节目,登台演唱,受到热烈欢迎。
    向阳涝区治理后,使56万亩土地基本解除了内涝灾害,耕地治涝前亩产76.5公斤,196 5年治理后,亩产达135—150公斤。
    (三)八五七农场涝区治理测量
    八五七农场北临穆棱河,西有柳毛河,东靠穆兴分洪道,东南是小兴凯湖沼泽区,经常 受河流洪水泛滥灾害影响,内涝十分严重。
    1964年5月,水利规划测量人员进入农场,进行测量、水利综合规划设计。设计排水沟纵 横断面17条,95.1公里;堤防设计5条,59.3公里;灌区设计9条,68.9公里。设计抽水站 3处,桥、涵、跌水和闸89处,并提出农场水利规划设计说明书等。测量队两个大组20多人, 配合水利人员进行以排涝和灌溉为主的综合测量,完成纵横断面测量83公里,横断面测量93 公里,并进行了桥、涵、闸、抽水站等测图定位测量。各项测量成果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
    当年秋季雨水大,测量队住在一分场,根据汛情预报,一分场三角堤防洪出现险情。赵 惟骧、宋惠忠两个大组,赶到防洪现场,投入抢险。把一根根1.5米长的大木桩打入缺口, 用草袋子堵,汗水、泥水湿透了勘测队员的衣服。当天下午洪峰距三角堤只有几公里,水头 的呼啸声带着风声已隐隐听到,大家不顾一切,继续在堵缺口和鼠洞。正在危险时刻,八五 七农场防汛指挥部人员赶到现场,通知立即撤退。待测量人员刚刚转移到南部高坡时,几米 高的洪峰就漫过了三角堤。
    三、小流域综合治理测量
    1974年9月,中共黑龙江省委为从根本上解决三江平原的洪涝灾害问题,成立了三江平原 治理领导小组。经调查研究提出以排涝为主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从此,垦区的水 利建设也由筑堤防洪、挖沟排水,走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据规划,先治小河,后治大 河的原则,先后分期进行别拉洪河、蜿蜒河、安邦河、七虎林河等小流域的治理。其中有代 表性的综合治理测量有:
    (一)别拉洪河流域测量
    别拉洪河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部,地跨同江、抚远、饶河、富锦四县,在农场总局建三 江管理局境内,为较大的沼泽性河流,上中游河段无明显河床。流域全长170公里,流域总面 积4503平方公里,其中荒原、低洼地约为43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7%。
    流域内地势平坦、低洼,自然坡降较小,泄水能力差,长年积水形成沼泽化。治理工程 是开挖干河,修排水渠。
    1974年11月,为提供治河方案及工程设计,兵团勘测设计院出动测量队两个分队8个测量 组,进行主河道选线定线。选定线依据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1957年施测的1∶2.5万比例 尺地形图和国家1964年施测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结合地物、地貌,进行实地选定。测量 高程点与国家水准点进行了联测。至1975年2月,第一次主河道定线工作完成130公里。
    自1975年3月始,进行主河道定线比较测量,同时开始主干配套工程定线测量,纵横断面 测量和涝区地形测量等工作。至1977年5月,完成主河道最佳路线选测,共完成主河道定线及 主干配套工程等定线测量711公里。
    别拉洪河综合治理测量工作十分艰苦。测量队员为完成测量任务,7次组队进入该流域进 行作业,在工作中克服了许多困难。他们冬季顶风雪,战严寒,有的人冻坏了手脚和耳朵; 春、秋季风大,气候干燥,走过荒火烧过的草甸子,黑灰呛得透不过气来,一个个成了“黑 人”,一些测量员得了喉炎;夏天烈日当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有的喝草甸子水, 得了痢疾。正是靠发扬“北大荒”精神,保证了各项任务的胜利完成。
    至1985年末,别拉洪河流域综合治理测量累计完成工作任务有:5″导线测量42公里,施 测三等水准449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测图0.25平方公里,进行定线测量2769公里。
    别拉洪河治理时,已在中、上游建了7个农场,治理后又建了洪河、二道河农场。在治涝 方面,解除了已有耕地内涝95万亩,扩大耕地面积120万亩。根据统计资料:耕地面积扩大1 26倍,亩产提高67%,粮豆总产增长3.7倍,水利效益约2.46亿元。
    (二)七虎林河流域测量
    七虎林河位于虎林县境内,是乌苏里江一大支流,流域面积2990平方公里,流域长125公 里。流域内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土地连片,发展商品粮条件优越。但由于农田基本建设的 进度慢,标准低,排涝缺乏骨干工程,因而不能经受较大的涝灾。
    1981年水利部召开“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治理开发座谈会”,要求在治理流域的基础上, 充分补齐勘测资料。
    1981年11月,农垦设计院在牡丹江农场管理局854农场成立勘测设计会战指挥部。参加会 战的还有牡丹江农场管理局设计室和虎林县水利局等单位,有测量、地质勘察、土壤调查等 各专业人员达240人,进行冬季作业。
    测量队30多人提前进入测区作业。水利定线时,先在测区内西自六道亮子,东至虎铙公 路,北到阿布沁河,南至七虎林河南岸,在国家大地点间,布设了边长为1—2公里的经纬仪 导线120公里,导线点标志为80厘米的钢管标志,导线量距用钢尺检定过的钢丝进行,导线角 度使用威特经纬仪观测。
    鉴于七虎林河地区水利工程定线范围大,该地区高程资料少,因此,自迎春沿阿布沁河 南堤经七分场至大王家布设了1条70公里的三等水准路线,埋设普通水准标石20座。南线自迎 春沿七虎林河边的简易公路至37连,布设了1条四等水准路线,埋设普通水准标石15座。
    三等水准测量用威特水准仪配因瓦水准标尺,四等水准测量用威特NK2水准仪配普 通红黑面格区式水准标尺,三、四等水准测量各项要求均按1974年《国家水准测量规范》施 测。
    平高控制结束后,由两个测量大组,分别住在854农场、六分场、七分场开始全面定线工 作,共完成定线测量739公里,洪痕联测13处,工程地质剖面测量28条,联测地质孔位91个。
    两个多月的野外勘测,测绘队员战胜了严寒和大风雪,克服困难优质完成测量任务。在 会战结束后,两个测量大组都立了集体二等功。
    1982—1984年,又进行七虎林河中上游段测量。完成了云山农场、新七虎林河、三、四 、五、六排干纵横面、定线测量175公里,七虎林河闸北1∶500地形图0.11平平方公里,七 虎林河两岸防洪堤定线测量137公里,四等水准测量72公里。
    七虎林河流域综合治理测量为设计施工等提供了可靠的测绘成果。
    (三)蜿蜒河流域测量
    蜿蜒河位于绥滨县境内,是松花江左岸最下游一条支流,河东西横贯绥滨县,发源于永 祥以西大片重湿地,向东流至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处,注入松花江。河流全长107公里,流域 面积1230平方公里。
    蜿蜒河为沼泽性河流。上中游河身弯曲,时断时续,承泄能力小,下游河床明显,河宽 40—150米,水深2—4米,该河是旱年断流行车,涝年横溢成灾。
    50年代末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对该河进行过纵横断面测量和流量估算。1960年合江 农垦局设计院编制了该河治理方案,治理工程是在上中游开挖河道、下游局部疏浚,在河口 处建闸,修强排站。1964年进行三等专业水准联测100公里。
    1966年,东北农垦总局勘测设计院测量队进行了定线测量164公里,为蜿蜒河排涝规划和 工程初步设计提供了测绘资料。
    1975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勘测设计大队测量队到中下游进行河道纵横断面测量40公 里,入江口处闸址测图0.06平方公里。
    1982年,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勘测设计院测量队施测蜿蜒河闸址1∶2000地形图1平方 公里,布设5”导线10点,按10″导线精度进行前方交会3点,埋设钢管水准标石3座。平面控 制采用独立坐标,高程为黄海高程系。同时完成了蜿蜒河总干、一、二排干、永发、团结、 红旗等17条排干及配套工程定线测量113公里。1983年又对蜿蜒河进行定线测量122公里。
    蜿蜒河骨干工程于1983年竣工,配套工程于1985年大部竣工,为绥滨、290两个农场以及 绥滨县7个乡的全部或部分土地解除了洪涝灾害。
    四、洪痕测量
    黑龙江垦区洪水调查与测量工作是从1957年开始的。其主要任务是为配合水利工程设计 与施工,水工建筑物设计,道路、桥、涵、闸设计等,提供历史洪水及淹没范围的水文分析 与计算资料。据现存资料统计,从1958年到1981年,共组成26次洪痕综合测量组,深入二江 :黑龙江、乌苏里江;十六条河:松阿察河、穆棱河、鸭蛋河、漂筏河、挠力河、别拉洪河 、宝清河、七星河、都鲁河、梧桐河、七虎林河、小穆棱河、阿布沁河、柳毛河、浓江河、 鸭绿河;四场:友谊农场、856农场、857农场、291农场,进行调查与测量。共测洪痕211处 ,740个洪痕点。高程点全部由已知水准点和三角点用水准仪进行联测。
    垦区60年代的野外洪痕调查与测量,都得去边远的河流、渔亮子、沼泽地里测定,有些 点有调查人指给,在无人区还得看水流痕迹、海螺堆积线等综合分析定点,有时边测水准边 找洪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