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线路测量

国营农场多数地处边陲,由于交通闭塞,建场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修路筑桥。1947—19 57年期间,垦区条件极其艰苦,百业待兴,各农场公路修建,大都着眼于外通内联,先求打 通,修路多数未经过勘测设计。路线选择一般沿日伪残留下来的警备道、巡警道或连结大车 道、人行道而定,少部分根据土地规划确定。场内主干道路,由总场到分场,再由分场到生 产队布设。测绘工作属简易公路测量,由农场基建部门或水利部门负责选线、定线、测量、 施工。没有精度和等级要求,以满足通车为主要目的。
    1964年4月,东北农垦总局勘测设计院测量队一个小组10余人,接受了由八五三农场经七 里信子至饶河县的国防公路定线测量任务。这条公路是佳木斯至宝清县八五三农场的国家公 路的延伸,总长72公里。根据1∶2.5万比例尺地形图初步规划设计,以实地选线为主,用威 特经纬仪定线、测角,量距用50米钢卷尺,每百米打一个小木桩,每一公里打一根1. 2米的大木桩。基本做法是边选线、边打桩、边测高程。桩点高程用威特水准仪施测等 外水准。实地选定路线画在1∶2.5万比例尺地形图上。历时20多天,队员们奔走在荒山、丛 林,住在透风的草窝棚,自己拣柴,自己做饭,边工作、边迁站,圆满完成任务。
    1968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根据战备形势的需要,由国家投资修建二(富锦二 龙山)抚(抚远)公路。这是垦区公路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公路线长235公里,初期勘测、 选线、设计,由省交通局负责。路线大部分在三江平原三角洲的沼泽低湿地,地形坡降仅为 1∶1.5万—1∶1万,排水不畅,100公里地无人烟,公路勘测施工、放样在极其艰苦的情况 下进行。为避开重沼泽区和漂筏甸子,选线迂回曲折,造成许多路段选定明显不合理。加之 受当时“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设计标准不高,故造成在地图上位置不准确,影响了动 工修筑。1969年10月,兵团勘测设计大队测量队奉命对初勘设计进行平面修测。抽调20余名 测量人员,分6个小组沿路开展测量工作。少部分线段用OFD型平板仪在1∶2.5万比例尺地形 图上现场落图。绝大部分线段由于地处沼泽或森林地带,平面控制点稀少,通视不畅,只能 采用经纬仪导线测量。当时正值秋冬交接季节,开始时阴雨连绵,极少晴天,路上满是泥水 ,行走不便,一不小心就摔倒在地。进入11月份后,又开始下雪,寒风刺骨,雪花落到身上 很快融化,被风一吹,结成一层冰,人冻得发抖。测量人员穿着水鞋、雨衣坚持作业。经50 多天的奋战,于11月30日完成全线修测任务。
    1969年7月,根据兵团指示,以二抚公路经过的六师师部为起点,修一条到胜利农场的战 备公路,定名“六胜公路”。兵团勘测设计大队接受任务后,派出一个选线小组,用经纬仪 实地选线、定线,经过20多天完成了54公里的测量任务。
    1970年,又完成大兴农场至托腰子的战备公路15公里的定线测量任务。
    二、输电线路测量
    国营农场创建初期,大都自备柴油发电机发电,由于供电量少,一般只能满足场部地区 照明。1957年,经国家投资,垦区修建第一条从集贤县福利屯至友谊农场60千伏输电线路, 勘测设计由东北长春电力勘测设计院承担,全长60公里。
    1958年后,农垦工业厂矿陆续开办,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满足电力建设的急需 ,在垦区开展了一系列输电线路架设工程测量。
    输电线路测量的主要任务是选线、定线。作业方法:主要依据1∶2.5万或1∶5万比例尺 地形图上的设计路线,用威特、克恩经纬仪进行实地选线测量。量距使用百 米绳或钢丝百米绳。工作过程为先选线,后施工放样。
    “文化大革命”期间,先勘测、后施工的正规勘测设计程序被打乱,实行边勘测、边施 工,前面定线,后边立杆架线,由此造成许多恶果。1969年为解决垦区东部八五二等20多个 农场及地方林场用电,建立密山虎林地区电力网,在“边勘测、边施工”的错误方针指导下 ,将由密山出线供电的设计方案,改由七台河方向供电,盲目地向大株山方向推进,致使八 五二农场至大株山的80公里线路架设完成后,多年供不了电,最后不得不拔杆返工,造成经 济损失达百万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恢复执行先勘测、后施工的程序,电力勘测工作 始纳入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