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水利测量

  黑龙江省为兴修水利工程进行测量的记载,始见于本世纪30年代。当时多为修堤和兴建 灌区工程进行小范围地形测量。
    自1945年8月始,逐步开展较大项目的地形测量。
    1956年,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建立,开始穆棱河中下游地区测量工作,以配合排水 垦荒的需要。
    1957年3月,测量任务重点转移到松花江流域,进行该流域的小三角及二、三等水准测量 ;嫩江、松花江、汤旺河等河流断面测量;碾子山、大赉、布西等水库库区地形及大横断面 测量,以及三江地区的排水工程测量。
    从1959年起,水利测量重点是松花江流域内各涝区、灌区、水库库区的各种比例尺地形 图测绘;各支流河道断面测量;灌区、涝区的灌溉渠道、排水渠道的定线和断面测量。为防 洪、除涝、灌溉等农田基本建设工程,提供基本测绘资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利测量工作随着水利工程的停建、缓建而基本停止 ,只进行一些局部、小型的测量工作。直到1971年,为解决大庆油田的工业用水和进行三江 平原的综合治理,才进行北部引嫩工程、三江平原水利规划等测量工作。这一时期是1956年 以来水利测量上的低谷期。
    197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满足全省防洪、用水和废水排放及石油、煤炭、商品 粮基地建设等需要,相继开展了嫩江、松花江及其支流的河道断面测量;七星河、肇兰新河 、大庆防洪工程的施工定线测量;达连河煤矿防洪堤施工图测量;桃山、布西、西泉眼、青 肯泡、龙头桥等水库的坝址及库区淹没测量;黑龙江洪痕测量;三江地区二等水准的选点埋 标工作。至1985年,形成黑龙江水利测量发展史上的高潮期。
    30年中,广大水利工程测绘人员,踏遍了黑龙江省的山山水水和沼泽荒原,历尽千辛万 苦,不怕牺牲,起早贪黑,踏冰雪,冒严寒,风餐露宿,在他们一生中有许多节假日是在荒 郊野外度过的。如已退休的工程师石钟奇,从1956—1983年的28年间,有19个元旦是在野外 度过的。在长期艰苦环境中,水利测量队伍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测 量队员工作到那里,好人好事就做到那里,帮助群众担水、扫院子、扑灭火灾、慰问军烈属 等,涌现出一些积极分子和先进人物。如1964年,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测量队,被评为黑龙 江省农业战线先进集体,朱贤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等。
    1956—1985年,黑龙江省水利测量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有: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397 5平方公里,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48016平方公里,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16619平 方公里;河道断面测量14213公里,渠道定线测量11560公里;二、三等水准观测15124公里; 三角观测3821点(其中小三角3521点),基线测量53条(其中一二等基线4条),天文观测1 74点(其中一等2点);水文联标测量85处,洪痕测量326处;水井、水泵安装、定位测量25 0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