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治涝测量

  黑龙江省历史上很少进行江河治理,许多江河之滨的低洼地区,形成了涝区,建国后, 党和政府把防洪治涝作为全省一个时期水利建设重点进行规划安排。为此,省水利厅勘测设 计院测量队伍从1960年开始对省内的重点涝区进行测量。主要有:
    一、海北涝区测量
    海北涝区位于海伦县通肯河、札音河汇合处,面积约400平方公里。1961年3月,抽调4个 测量小组,进行该涝区测量工作。当月在测区内布设了5″级独立小三角锁,锁的两端及中部 用因瓦线状基线尺丈量基线4条,作为起始边。在基线处使用威特T(2)经纬仪观测天文方位 角,起算坐标在1∶10万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取近似1954年北京坐标。各点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 高程系,用四等水准联测。全区共布设小三角79点。同年4月至7月,施测完成1∶1万比例尺 地形图405平方公里,等高距1米。
    自1963年始,施测各种纵横断面。至1964年,完成10条排水渠道的纵横断面测量126个, 计85公里。同时施测了该涝区的承泄区通肯河、札音河的堤防断面、河道断面以及截流沟断 面等,计100公里。此外,还进行了历史洪水水位调查测量。
    海北涝区的治理,保护了6万亩农田免受洪涝灾害,并有大片荒地可供开垦。
    二、西洼荒涝区测量
    西洼荒涝区在望奎县西部,通肯河下游左岸河漫滩地。西临通肯河,南临呼兰河,总面 积约为443平方公里,有头、二道乌龙沟流经涝区入通肯河。
    1960年12月,组织3个测量组进入西洼荒涝区进行测量工作。在涝区内由南至北根据测区 内已有的油田三角点,施测一条小三角锁(10”级)为1∶1万比例尺地形测图的首级平面控 制。
    1961年,测绘1∶1万比例尺地形图500平方公里,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基本等高距 0.5米。施测承泄区通肯河大横断面10个,头、二道乌龙沟横断面30个,堤防纵横断面35公 里,历史洪水调查测量多处。
    1963年,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45平方公里,完成8条排水渠道的横断面测量167个, 约85公里,排水渠道定线测量126公里。
    西洼荒涝区治理,总受益面积达36.3万亩,按1965年效益计算,每年增产粮食约1825万 公斤。
    三、孟家涝区测量
    孟家涝区总面积为538平方公里。在呼兰县中南部的呼兰河下游,西北面为泥河,西南面 为呼兰河。涝区人口约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1%,是呼兰县的农业生产基地。
    1961年组织一个测量区队的人力,采用单张像片测量方法,测绘涝区1∶2.5万比例尺地 形图400平方公里,等高距1米。
    自1962年始,进行涝区的承泄区泥河、呼兰河的堤防断面测量,涝区内的排水渠道、截 流沟等定线测量。至1965年,共完成238公里。
    1964年,为建立涝区试验站,施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136平方公里,1∶5000比例尺典 型区(典型区是在涝区(或灌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详细规划设计,计算出田 间配套工程的工程量和工程造价,为涝区或灌区提出典型范例。)地形图15平方公里,等高 距0.5米。测图的首级控制,根据国家二、三等三角点加密小三角控制网,计12点。小三角 点均用三角铁建造寻常标,部分小三角点的地下标志为普通水准标石,用三等水准联测到国 家二等水准点上。其余三角点地下标志均埋设2.6米长钢管。
    1966年又施测了丁家典型区1:5000比例尺地形图10平方公里,富源、东升典型区1:20 00比例尺地形图1.5平方公里,和平大队1:1万比例尺地形图16平方公里。
    该涝区治理后,解除了洪涝灾害,扩大了耕地面积,每年增产粮食1272.5万公斤。
    四、双河涝区测量
    双河涝区位于绥化县境内呼兰河、诺敏河汇合处,全涝区面积约471平方公里。
    从1961年起,先后抽调5个测量小组进行该涝区1:1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图根控制根据 国家三角点加密,直接布设二级竹杆小三角锁(三角点上用竹杆当觇标)。干锁按10″级施 测,并钉有0.8—1.0米长的大木桩。高程用普通水准联测,起闭于国家水准点。至1962年 ,共测绘1:1万比例尺地形图570平方公里。经检查验收90%以上的图幅被评为优良级产品。 补测1:1万比例尺地形图74平方公里。
    双河涝区治理后,每年约增产粮食3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