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文(位)站联标测量
水文(位)站是根据水文工作需要设立的,分散在全省各江河及其支流上。水文(位)
站所设的水准标点(或水尺零点)起算高程不统一,有铁路高程、大连高程、以及自定的假
设高程等,满足不了全面水利建设和防洪的需要。为此,部属及省属水利勘测设计院承担了
全省水文(位)站联标测量工作。有些水文(位)站的永久性水准标较少或不牢固,又进行
了一些埋标工作,保证每个水文(位)站,至少有两个以上的永久性标石,以便校核。1957
—1985年,水文(位)站联标计85处、152座标(见表3—5)。
二、黑龙江洪痕测量
1984年8月,黑龙江发生特大洪水。9月18日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勘测大队受命紧急动员,
进行黑龙江洪痕及淹没调查等测量工作。所有洪痕及水文(位)站标高均统一到1956年黄海
高程系。勘测大队当即组建9个测量小组约120人,调配汽车9台并配备足够的仪器设备及各项
物资,于10月1日前进入工地。由于沿江国家所设的水准点,因年久大部分已遗失或破坏,极
难寻找。而新埋标时地下水位较高,边挖坑边淘水,工作十分艰苦。洪水之后很多低洼地带
均有积水,经常履薄冰而行,有时不慎踏破冰层而划破腿脚或落水湿衣。上述诸因素都给测
量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上游人烟稀少,经常风餐露宿,睡凉炕,但大家仍不放过每一个洪痕
与水文(位)站的联测工作。呼玛县三合屯水文站联标时,因找不到国家水准点,测量小组
三进三出,仍不舍弃,历时18天终于联测成功。为加快测量进度,赶在冬至前完成任务,各
测量小组均起早贪黑工作,并抓紧中午这段时间进行抢测,于12月20日基本完成外业测量任
务。只有绥滨县三江口河段约20公里,因积水未退,于1985年补测。
黑龙江洪痕测量,共计施测了四等水准1788.9公里,埋设普通水准标石229座,施测洪
痕326处,联测了14个水文(位)站的46座水准标高程,进行9个县淹没范围调查,并测绘在
1∶5万地形图上。1985年勘测大队将黑龙江洪痕测量成果编制成《黑龙江1984年洪痕及沿江
各水文(位)站联标测量成果》存档。此次测量成果质量较好,受到黑龙江省防汛办公室和
黑龙江省水文总站等使用单位的好评。
三、边境护岸测量
1973年10月,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在同江县同江口沿三村公社江岸15公里地带,施测边境
护岸工程专业用图1∶5000比例尺带状地形图约18平方公里。岸上部分采用常规白纸测图法施
测,水下部分采用断面法测绘,每隔50米施测一条断面展绘成图,总计施测断面300个。测图
采用独立坐标,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
1975年组织一测量小组,进行珍室岛护岸工程测量。施测了由珍宝岛下游至上游全长4公
里黑龙江右岸至主航道水下1∶2000比例尺地形图,以及背江江道的1∶2000比例尺地形图。
测图期间,中苏两国关系尚处在紧张状态,背江按常规测量方法进行。而在外江,则采用在
航标船上,安装浅水回声测深仪,距江岸5米、10米、20米及主航道测四排水深点,然后进行
内业成图。
1979年6—8月,施测抚远县码头江岸1∶2000比例尺地形图4.5平方公里,1∶5000比例
尺地形图10.8平方公里。采用1958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管理局测设的三角点为坐标方位角的
起算数据。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