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章 林业测量

  林业测量是林业调查、设计和林区工程建设的基础工作。林业调查所绘制的主要图种是 反映林区基本面貌的现状图(简称林区基本图),为求算林地面积,提供规划设计的依据。 图上除一般地图内容外,还表示出各级森林区划和各种地类的界限,标注森林因子(如林班 、小班编号、面积、林种、树种、龄级等),绘成1∶5000—1∶2.5万比例尺线划平面图或 地形图。除林区基本图外,依据勘测成果编制林相图、森林分布图、林区工程设计图等专业 用图。
    1858年(清咸丰八年),何秋涛著《艮维窝集考》(载于《朔方备乘》考十五),记述 了东北森林分为48个“窝集”的边界所至,详细记述了各个“窝集”的方位、名称、里程以 及发源于各“窝集”的123条河流。其中17个“窝集”在今黑龙江省。这是始见于有文字记载 的林业测量。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沙俄由中俄《伐木合同》取得自由伐木权,除中东铁路沿线 ,劫掠魔爪开始深入黑龙江林区腹地。中东铁路公司于1908年在其租借的3个林场,即东线林 场(今一面坡至高岭子之间)、西线林场(今绰尔林业局)及岔林河林场(今通河县境内) 共计2078.34平方公里的面积内进行森林调查。1910年又在穆棱县境内的马桥河、细鳞河流 域一带进行森林调查。当时的调查以林场为单位,按“人工区划法”进行测量,即在林场内 划出4.28公里×4.28公里若干林班,林场界及林班界伐开20米,进行长达400公里的经纬仪 导线测量;用平板仪测量林班界内的地形、地物及小班界;在此基础上进行林业调查;绘制 林相图,图上标注林班、小班、河流、铁路、车道、小路、车站及林木组成等。
    民国初期,黑龙江地区设置了林务局,配备林务专员,并在1917—1929年间,采用社会 调查方式粗略掌握森林分布状况。对采伐林场进行境界勘查、野外测量制图,确定森林面积 。调查与测量方法草率,有的甚至没有实地勘测,可信度低.资料也没有保存下来。
    日本帝国主义早在侵占中国东北之前,其魔爪逐渐取代沙俄而伸入黑龙江林区。东北沧 陷后,掠夺黑龙江森林资源更加猖狂,先调查,后采伐、建场。1931年由“满铁经济调查会 ”、关东军特务部和伪拓务省殖产局组成了一个航空调查队,对松花江、图们江、牡丹江上 游一带林区进行航空调查。1932年10—11月,航调飞行7175公里,乘坐轻型飞机由4人通过对 地面观测,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构绘森林分布状况,空中目视判读树种等因子。据伪满洲国 《林业概观》记载,林区航空摄影是1933年从大小兴安岭铺开的。另据林业部现存的伪满林 业档案考证,1934年伪满林野局与伪满洲航空会社订立合同,在东北境内林区同时进行航空 摄影和航空调查,“日本山林会”为攫取造纸资源,还在局部林区进行了航空调查。至1945 年,航空调查和航空摄影总共完成约32万平方公里。
    在此期间,为配合航空调查,由伪满洲经济调查会、日本关东军和有关林业学校组成的 调查队伍,对黑龙江地区东部的老爷岭、张广才岭和小兴安岭林区以及其后又对大兴安岭林 区,进行了地面调查。该调查使用1∶50万比例尺地形图构绘小班,除了对森林因子进行勘测 、记录外,还使用经纬仪、平板仪、水准仪等测量仪器,对地形进行了测量。有些地区只简 单踏查,靠航片判读区划推算,最后编制了林相图。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长期掠夺黑龙江森林资源,还在林区进行了线路工程测量,先后在大 海林、柴河、山河屯等林区铺设森林铁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兴安岭和完达山之间的莽莽林海,回到人民怀抱。建国后,林业测量 从用罗盘仪、测绳至用经纬仪施测发展到航空摄影测量。30多年来,林业测绘技术水平不断 提高,曾多次修订《林业测绘工作细则》,正式编制出版了《林业地图图式》,林区基本图 测量已基本定型,主要有线划平面图、像片图、影像地形图等。至1985年,黑龙江林业测量 已形成了航测、森林调查、林区工程勘测等完整的技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