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林业调查中的测绘

  林业调查主要利用林区地形图、航摄像片、像片平面图以满足外业调查及成图需要。林 业调查时,现地林业测量和资源勘测同时进行。
    1950年3月,东北林务总局派出了以东北林业专科学校学员为骨干的10个森林调查组,分 赴黑龙江、松江等林区,协助、指导各林务分局进行森林经理调查,为开发建设林区编制规 划方案提供勘测资料,完成现地测量标准样地42平方公里。同年7月和10月,东北森工总局派 两支森林调查队对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汤旺河中上游林区调查。采用在1∶10万比例尺地形图 上区划范围,在图上布置标准样地;再到实地用经纬仪导线和罗盘仪导线,沿主要河流测量 林区界限,以坐标法绘制林区平面图;用罗盘仪测定标准样地位置,并勘测森林因子求算标 准样地蓄积量。
    1953年,林业部在小兴安岭开始第一次森林经理调查,引进苏联的“人工方格网法”, 外业人工伐开测量、区划各种界线,使用经纬仪、罗盘仪、测绳、钢卷尺等仪器、工具,手 工计算。实行施业区(现称林场)、施业分区、林班三级区划测量:
    1.按自然山脊、河流、运输系统区划施业区。面积为1000—2000平方公里。沿施业区界 伐开通视线,用威特经纬仪进行导线测量。测角允许误差为根号n(t为经纬仪 最小刻划值,n为测站数);钢尺量距,允许导线闭合差为1∶3000;每个测站现地立桩,图 上刺点。这样的导线环有的与国家控制点联网,有的自成独立网。
    2.在施业区内,人工区划方格形施业分区,6000米见方,面积36平方公里,区划线尽量 与施业区边界方向一致。伐开2米宽通视线,起止端点交于施业区界,在分区区划线上进行经 纬仪导线测量。角度闭合差仍为根号n,距离允许误差为1∶2000。
    3.在分区内每隔1000米伐开一个林班,构成每个分区具有1000米见方,面积为1平方公 里的36个方格状林班,两端交于分区或施业区界。林班线伐开1米宽,进行经纬仪导线测量。
    4.每个林班内,每隔50米伐开一条宽1米的调查线,两端交于林班或分区、施业区界, 每100米立一个百米桩,进行罗盘仪导线测量。在调查线上边测量边调查,在手簿上记载地形 、地物通过调查线的位置,并进行小班区划。
    由野外测量取得图面资料,绘制1∶2.5万比例尺分区图。其绘制方法是:裱糊图纸(6 0厘米×60厘米);打公里格网;在图纸用于制图范围(50厘米×50厘米)内,根据分区经纬 仪导线环最大和最小纵横坐标值,确定东、西、南、北4个极点位置及公里网起止数据;绘制 施业区和分区界线,即将经纬仪导线点按坐标展刺到图面上;绘制林班线网和调查线网铅笔 底图,用量角器和三棱尺在已展点的分区图幅上完成,即展绘罗盘仪导线点及调查线;小班 及地物根据调查记录的草图转绘清绘,按照图例规定的符号和颜色绘制成图。
    当年完成小兴安岭林区的1∶2.5万比例尺分区图,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
    1955—1957年,林业部在大兴安岭北坡进行森林调查,完成1∶2.5万比例尺林业分区图 ,面积为3万平方公里。
    在此期间,林业部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林区航空调查4.2万平方公里。调查采用1∶2 .5万比例尺航摄像片判读区划小班,进行森林分类判读,以代替野外测量。实地区划线上的 测量改为简易罗盘仪导线测量,再在每个林班内按林型选择样地进行勘测。调查后编制林相 图。
    编制林相图的方法是依据森林调查成果,编制林场林相图,比例尺为1∶2.5万,由林区
    地形图各种要素转绘成的底图,清绘、印刷制成素图,然后以不同颜色表示不同森林类型, 手工着色,裱糊而成。林业局的林相图比例尺为1∶5万,由林场林相素图拼接,修绘、缩印 成林业局林相素图,着色、裱糊而成。
    林相图表示的要素有行政区划、林场经营界线、山脉、水系、公路、铁路、通讯线路、 输电线路、城镇及乡村居民点、森林分布状况等,标注最小图班(即现地小班)为0.01平方 公里,林相图标注的森林因子较详细。
    至1962年,完成全省第一次森林经理调查,编制林区1∶2.5万比例尺像片平面图,面积 为16.1万平方公里。编制林场和林业局林相图,面积为18万平方公里。
    1964—1974年,进行第二次森林经理调查,全部使用航摄像片,变人工方格区划为按地 形、地物的自然区划,以1∶2.5万比例尺林区像片平面图或放大地形图作为成图、求面积的 底图。调查后,依据勘测数据按林业部1972年颁发的《林业用图图例(试行本)》编制出各 林场林相图,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
    1975年,由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大队在小兴安岭林区开始第三次森林经理调查之后, 由于开展全省森林资源清查而暂停。
    1976年,由省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省林业厅勘察设计局、大兴安岭调查规划大队及各林 业局投入人员进行全省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集中了覆盖全省的地形图和1974—1976年为林 区资源清查而航摄的像片,依据部分重复抽样的数理统计原理,在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上按 公里格网纵横每隔8公里布设一个固定样地,南北固定样地之间设置临时样地。采用测绘方法 测定样地在实地的位置时,先将图上点位转刺到航摄像片上,量测引点(明显地物点)至样 点的方位、距离;到实地踏查确认引点,用罗盘仪测方位,并用钢卷尺量距,测定实地样点 的位置,再用罗盘仪测定样地东西南北4个顶点及边界。在样地测定森林因子。至1977年,全 省共测定省级固定样地3572块(包括呼盟林区),临时样地3352块。1978年林业部部署对大 兴安岭林区进行复查。复查时,不仅重新测量固定样地,还增加固定样地300多个。
    清查后,依据外业勘测资料和各林业局1∶5万比例尺林相图进行编绘1∶10万、1∶50万 、1∶250万3种比例尺全省森林分布图,供林业宏观决策服务。森林分布图的主要要素有行政 区划、林业经营界限、山脉、水系、交通、城镇及乡以上居民点、森林分布状况、标注主要 森林因子等。
    1981年,全省进行第二次森林资源清查,测定样地复位率达81.6%,测出全省森林面积 、蓄积量数据,绘制了新的全省森林分布图,获得森林资源明显下降趋势,引起国家、省和 各级林业部门的重视。
    1981年森林资源清查后,继续进行第三次森林经理调查,到1985年,完成伊春15个林业 局及桦南、柴河、穆棱、东京城、大海林、山河屯、兴隆、海林、带岭、八面通、朗乡等11 个林业局的调查,编制出各林业局林相图,面积为5.6万平方公里。
    在森林调查中,林业测绘工作者踏遍全省林区,跋涉河溪沼泽,或攀缘悬崖陡壁,与野 兽夺路。尤其在仍未开发的林区,如小兴安岭的大平台、沾河,大兴安岭的南瓮河、库伦斯 等地均无道路,而且泥淖沼泽遍布沟溪,舟车不容,暖期无法长驱直入,只有冬季或春季融 雪前,人背马驮,携带测量仪器和生活品,踏冰深入腹地,渴饮冰雪,饥啃冷干粮。有时十 几天、几十天下来,又要冒春冰桃花水之险,辗转返回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