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矿产普查、勘探测量
一、1∶5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属于沉积性矿床的煤、砂金矿,它的占地面积一般较大。全省砂金矿多位于河床、河漫
滩、沟谷阶地及支谷上,测区范围沿着河谷形成狭长树枝状。
自1964年始,在呼玛等地进行砂金勘探区测量,主要测绘1∶5000比例尺地形图。以三、
四等三角测量为基础布设图根控制点。高程控制点多数布设四等水准测量,其路线沿着沟边
的沼泽地,不能使用传统的尺台,特意加工30厘米长的三爪尺叉踩人沼泽地才能勉强立稳标
尺观测。
地形测图使用大平板仪,林区通视困难,则采用伐木打通视线的办法,地形组每人带一
把砍刀,砍通视线立即测图。因为树林隐蔽,所以有的河湾、地形变换点和地面点就打不上
点,影响了成图精度。
1968年,在呼玛韩家园子倭勒根河上游测区,布设图根点来回摆船过河选点时,技术员
李成甲(黑龙江双城县人,1938年生)被急流旋窝翻船溺水身亡。
至1985年末,完成1∶5000比例尺地形测量953平方公里。
二、1∶2000、1∶1000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矿种和建筑材料矿种的分布范围不大,且集中一块,都施测较大比
例尺地形图。除了少数较大规模的矿区外,都是1-2平方公里面积,布测一级或二级小三角
测量即满足要求。光电测距技术普及后则在山区布测光电测距导线,高程控制以三角高程导
线测定。多数采用独立坐标和高程,当测区附近有国家三角点或水准点,取一点的坐标高程
及其方位角为该测区的起算数据。
地形图使用大平板仪测绘。在林区亦以砍伐树木打通视线为主要手段,以勤设站的方法
立尺打点描绘等高线。1965年为尽量减少砍伐树木的工作量,总结出抢在树叶尚未长出来以
前,先任意设站测图,做控制后转绘到正式图幅上的“森林隐蔽地区平板仪转绘测图法”。
1980年,在鸡西柳毛测区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小放大”成图试验,取得成功。因没有适
合的摄影资料,仍使用平板仪进行测图。
1985年8月16日,省第三地质大队测量分队测量工程师阳德铭(四川纳溪县人,1938年生
,中共党员)因验收测量成果,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敢于斗争,为捍卫测量成果质量而被害
。同年11月,省地质矿产局政治部发出“向优秀共产党员阳德铭同志学习”的决定。国家民
政部授予阳德铭革命烈士称号。
至1985年末,共完成1∶2000比例尺地形测量753平方公里,1∶1000比例尺地形测量219
平方公里。
三、地质勘探工程测量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贯穿于矿产普查、勘探工作的全过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地质工程设
计在实地确定工程点的位置、方向、高程、间距、倾角、坐标等需要,进行勘探基线、勘探
线、测线及钻孔、探槽、地质观察点、坑道、剖面等项测量,提供计算矿产储量的有关数据
及图件。测量时使用经纬仪、水准仪、大平板仪等仪器,以解析法和图解法利用测区地形测
量控制成果或与地形测量同步进行。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中,金属矿产及建材矿种的勘探网与勘探基线垂直构成,线与线间互
相平行布设。砂金矿的勘探线垂直于河流布设。所有基线端点、勘探线端点都以一级图根控
制精度测定。储量计算用的勘探线剖面一般用量距导线,每200米设一导线点,或以视线法测
定(导线精度一般为一级、二级图根)。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由配备在各地质队(所)的工程测量队伍担任。1965年5月24日第五地
质大队工程测量组曾文钟(四川徐永县人,1939年生)和戴正午(江苏苏州市人,1939年生
)为布设工程测量控制,背着经纬仪,拿着花杆去韩家园子西倭勒根河上游内、外河夹空山
的二等三角点观测,因大雪迷路牺牲。
1980年起,地质勘探工作测量开始使用PC-1500计算机和其它种类函数型计算器,减轻
了内业计算工作量。
1983年始,地质队(所)购置光电测距仪,地质勘探工程测量劳动强度有所减轻,质量
和效率亦得到提高。
至1985年,完成63个矿区的地质勘探工程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