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面控制、地形测量
一、平面控制测量
民国时期,黑龙江地区各煤矿平面控制测量是以矿区为独立坐标系,使用罗盘仪和游标
经纬仪完成的。
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洲国新京满炭株式会社测量队在鹤岗、鸡西煤矿建立了各自独立的
坐标系,进行平面控制测量。1938年,在鹤岗煤矿布设三、四等三角点30余个,但由于质量
低劣,使得地面控制和井下控制互不联系。
1946年矿区接管后,一面利用原独立坐标测定的矿井位置进行生产,一面施测矿区三角
网、矿井的相互位置,为矿区的管理工作提供测绘保障。
从50年代中开始,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测量大队采用高斯投影,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体,以丈量的起始边(基线)和测定的天文方位角为起算数据,按插点或趋近导线形式在生
产坑口建立近井点(为把地面控制点坐标和方位角传递至井下,在井口附近设立的永久点)
,布设区域控制网,完成鹤岗、鸡西、双鸭山煤矿的控制网。
鹤岗煤矿新的平面控制系统,共设三等三角点15个、四等三角点32个、五等三角点28个
,控制面积200平方公里,坐标起算点为X北基南。鸡西煤矿采用麻山独立坐标系统,共设三
等三角点45个、四等三角点316个、近井点6个,控制面积1600平方公里。双鸭山煤矿独立坐
标系统起点为岭东安邦河旁基线端点Ⅱ5,控制范围为安邦河区和扁食河区。
50年代后期及60年代初期,各煤矿对已建立的控制网进行了改造。1956年,双鸭山矿务
局地测科根据苏联专家建议,对1954年建立的地面控制网进行改造。在计算和观测中发现并
纠正原控制系统错误,计算基线投影长度差0.492米,但为了工作方便,仍使用过去施测的
1∶5000比例尺地形图和岭东、岭西两矿井上下图纸资料。并于1958年重测矿区三、四等三角
,由笔架山基线网、安邦河、扁食河区至七星河区杨家围子基线网,组成矿区三角网锁。平
面控制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32°,起点为日伪Ⅱ53三角点
。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地质局测绘队在七台河矿区建立三、四等三角控制网,始端在矿区
的西部生产区。后由七台河矿务局测量队陆续进行加密,在各矿设立四等补点及5″点,在各
井口和皮带斜井建立近井点。
1959年,总参测绘局在鸡西矿区施测国家二等三角补充网,将麻山坐标系统的部分三角
点联测到国家网内。1960年,鸡西矿区开始对原有三角网进行全面改造。1961年,矿务局测
量队完成恒山、小恒山、二道河子、穆棱、滴道、城子河、正阳矿的三角点外业观测。1962
年,完成麻山、大通沟矿三角点造标埋石和观测。至此,全矿区建立国家统一的地面三角控
制网工作大体完成。同时,利用国家一等点7个,二等点12个,自建矿区三等点33个,四等点
71个。1964年8月,改算平差工作结束,鸡西矿区地面三角网正式纳入国家统一坐标系统。
从1963年8月起,鹤岗矿务局测量队严格按照国家测绘总局、总参测绘局编定的《一、二
、三、四等三角测量细则》重新施测了矿区首级控制网——三等三角混合锁,同时加密了四
等网。此次改建采用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测量大队于1957年在矿区北端尚志和1959年在
矿区南端新华施测的两条三等基线为起算边长(归算至1956年矿区独立坐标系的高斯平面)
。四等三角点陆连山为起算点,陆连山——补2为起算方位。三等点以混合锁连结南北二条基
线,做为矿区首级平面控制,四等点以陆连山——补2为界,分为南、北两个网,四等补点亦
分为南、北两部分,以典型图形及小三角锁进行加密。1964年6月该项工作结束。共布设三等
点24个、四等点13个、四等补点68个,控制面积600平方公里。其成果形成矿区完整的平面控
制系统,经国测二分局、省测绘管理处和省煤管局检查验收后正式使用。
1966年,双鸭山矿务局测量队与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局测量队对矿区及其附近各县的三、
四等三角网进行联测,经整体平差,取得统一控制坐标系统,形成新的地面控制网,控制面
积1400平方公里。控制范围为笔架山——集贤——新安——双阳三角网锁与笔架山——安邦
河区、四方台区——七星双阳区三角网锁组成的环形闭合网锁。平面控制采用1954年北京坐
标系统,3°带高斯投影,中央子午线132°,起点为一等老道河山点。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内各矿控制点遭到破坏。
70年代,各矿务局测量队对被破坏的三角点进行了补测或重测,鸡西矿务局测量队补测
三等三角点33个,四等三角点71个。
1975年,鹤岗矿务局测量队重新在矿区加密了四等三角网,并分区布设了5″级小三角网
,按《地形测量规范》,并参照《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进行作业,扩建四等
点53个,5″点88个(其中近井点23个),控制面积900平方公里。作业质量良好,四等网测
角中误差达±1″.55。1980年3月,鹤岗矿区三、四等三角成果送黑龙江省测绘局计算中队
进行了平差计算,投影带为高斯投影第43带,中央子午线L=129°,平差后最弱边相对中误
差为1:7.7万。从此鹤岗矿区独立坐标系统与国家系统相联系。但为避免井上、下繁杂的改
算、绘图,造成生产中的混乱,在实际煤矿生产中绘制各种矿图时,仍沿用独立坐标系统。
1981年4月至1982年10月,鸡西矿务局测量队重新测设三等三角点33个,四等三角点97个
,5”三角点90个,全网共计220个点。1983年与阜新矿业学院合作,采用JCY—2A型激光测距
仪,对南部测区三等以上三角点共19个点44条边进行观测,根据测量结果组成多种平差方案
,进行优化研究试验工作,其结果与原平差结果相一致。
二、高程控制测量
1946年以前,鹤岗、鸡西煤矿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假定高程。鹤岗煤矿为使矿区煤炭运输
与松花江中枢相连,由职员张瑞昌带领6人,沿铁路进行了以莲江口机务段水塔基座为起点、
老街基火车站(现洋灰洞外牙签厂南约200米处)为终点的水准测量,起点假定高程200米。
建国初期,沿用原独立高程系统,鹤岗煤矿矿区高程以与莲江口水准联测的兴安矿附近
4号三角点为起算点,高程为246.328米。
自50年代开始,重新布设各矿区的高程点。1952年,双鸭山煤矿布设水准网,高程控制
采用大连水准面,起点为福利屯铁路大桥桥墩BM32。4年后,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对1952年
建立的高程控制网进行改造,在计算和观测中发现并纠正原网的错误,自BM32引测高程,测
低0.97米。因此将1952年控制系统废止,仍使用安邦河区、四宝矿区原来的高程系统,统称
为“矿区实用高程系统”。
1955年,鸡西矿务局测量处施测矿区高程,共埋设三等水准点69个。以铁路水准点高程
为依据,将麻山至鸡西铁路水准点作了核对,最大误差为0.272米。1961年完成恒山、小恒
山、二道河子、穆棱、滴道、城子河、正阳矿的水准外业观测,计建立四等水准点49个,水
准测量184公里。1964年8月,鸡西矿区在国家二等水准点的基础上加密了四等水准。
1965年,鹤岗矿务局测量队经技术设计、野外踏勘、选点埋石、水准观测、三角点联测
和平差计算等工作,布设了完整的矿区三四等高程控制点。高程起点为1958年施测的矿务局
办公楼附近1号水准点。
1966年双鸭山矿区在进行三、四等三角网联测的同时,也进行了水准网联测.采用1956
年黄海高程系,起点为国家二等水准点,使水准网全部纳入国家统一高程系统。
在此期间,黑龙江省地质局测绘队在七台河矿区建立平面控制网的同时,建立了高程控
制网。
相隔10年后,各大煤矿大部分点位遭受破坏,相继在70年代开始矿区新网的施测工作。
1976年,鹤岗矿务局测量队参照国家水准测量规范,在国家二等水准34线的基础上,重新建
立了矿区三、四等水准网。控制范围南起新华,北至尚志,东起宝泉岭大桥,西至青石山施
测三等水准路线6条,总长101.05公里,每公里中误差最大为±1.62毫米。施测四等水准路
线10条,总长142.94公里,每公里中误差最大为±4.86毫米。共建三等水准点43个,四等
水准点54个,联测了三等三角点1个、四等三角点24个。这次布网,充分利用了1965年施测的
水准点,共联测29个,选用其中位置适当、标志完好的6个三等水准点,求得了国家高程与矿
区假定高程的差值(矿区假定高程比国家高程高119.853米),解决了彼此间的换算关系,
为相互利用成果提供了数据。同年在布设矿区平面控制四等加密网的同时,按国家测量规范
中有关三角高程测量的规定,在矿区三、四等三角点上测设了三角高程网。上述水准与三角
高程成果,于1978年3月正式公布使用。
进入80年代,鸡西矿务局测量队陆续对矿区水准网进行重测,计埋设三等水准点89个,
四等水准点97个,三等水准测量210公里,四等水准测量158公里。
三、地形图测绘
1938年,伪满满炭株式会社测量队在鹤岗煤矿测绘1:5000比例尺地形图42平方公里。
1948年,鸡西矿务局组织测量人员对莹石、恒山山南及长生区、西山的水塔、滴道水洗
厂、城子河、广义、哈达、穆棱等地区进行1:5000比例尺和1:2000比例尺的局部地形图测
绘,以满足恢复矿山生产的急需。
建国后,为满足地质勘探、设计和生产的需要,各矿进行了矿区地形图测绘工作。
自1952年开始,鹤岗煤矿首次实测了矿区地形图,历时3年完成。
1953年,东北煤矿管理局测量队在双鸭山煤矿施测矿区1:5000比例尺地形图600平方公
里。自同年始,双鸭山矿务局测量队逐年施测1:2000比例尺地形图,每年完成10—20平方公
里,以满足井口生产需要。
1956年,东北煤田第二地质勘探局测量大队在鸡西煤矿继完成麻山地面控制网后,为鸡
西矿区施测1:2.5万比例尺地形图1500平方公里,1:5000比例尺地形图349平方公里,1:
2000比例尺地形图69.59平方公里。同年鸡西矿务局组建测量队,开始采用麻山独立坐标系
统,施测1:2000比例尺地形图,历时10年,共完成250平方公里。
自60年代开始,各煤矿对矿区地形图进行了更新测绘。1964年鸡西麻山坐标系统改为国
家统一坐标系统后,历时20年,共完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297.1平方公里。1975年黑龙江
省煤管局勘探公司物测大队在鸡西矿区外围测绘了1:5000比例尺航摄地形图。1977年,局测
量队在省物测队协助下又开始施测鸡西矿区1:5000比例尺航摄地形图。至1979年,共完成2
97幅,成图面积1690平方公里。
80年代,各煤矿逐步进行了矿区的航摄地形图更新。1980年,鹤岗煤矿进行了更新重测
。1983年,鸡西煤矿开始进行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摄更新工作,同年完成外业调绘45平方
公里,1984年完成113平方公里,1985年完成175平方公里,成果经陕西省测绘局航测队复查
合格。1984年,双鸭山航测矿区1:5000比例尺地形图250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地形图2
50平方公里,1985年开始调绘。到1985年,鹤岗煤矿累计完成各种比例尺测图600余平方公里
,其中1:5000比例尺地形图256.24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测图434.6平方公里,1:10
00比例尺测图24.85平方公里。鸡西煤矿累计完成1:2.5万比例尺地形图1500平方公里,1
:5000比例尺地形图2039平方公里,1:2000比例尺地形图616.69平方公里。双鸭山煤矿累
计完成1:5000比例尺地形图600平方公里。七台河煤矿累计完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208平
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