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表移动观测
地表移动观测的任务是研究采矿区地表移动规律。观测是在矿区移动盆地主断面上,对
设计的地表移动观测线进行的。先在下部矿层开采前和结束后,以矿区平面和高程控制为基
础,对位于移动盆地外地表移动观测线两固定端点进行联测。其次,在下部矿层开采期间,
按设计要求定期在观测线端点测定观测线上相距一定间隔的各观测点的偏移值,并精确丈量
各点间的距离,同时施测各观测点的高程。再计算出各观测点移动大小、方向和速度,确定
地表移动角和陷落角的大小,确定地面变形的性质和程度。
1956年8月28日,鹤岗矿区第一个地表观测站在兴安矿建成,100余个控制点和观测点全
部由2.8米长大铁轨用人工吊锤打入地下而成。1957年,鸡西矿区第一个岩层移动观测站在
城子河矿七井建立。同年,双鸭山矿区也开始观测与研究工作。
1959年,鸡西矿务局地质勘探队测量队内设岩移组,负责指导各矿建立岩层移动观测站
。至1962年,城子河十一井、麻山九井、小恒山四井一斜、滴道七井四斜、穆棱二井相继建
立岩移观测站。
1960年,鹤岗矿务局地测处制定了“以矿为主、局矿结合、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岩
移工作原则,成立局岩移观测小组,负责全局岩移工作的管理和局观测站的设计、建点、观
测、计算,并协助矿观测站的设计和计算工作。
1963年9月,鸡西矿务局岩移组马景然首先对城子河、麻山、小恒山的观测站资料进行分
析,提出数据。1964年正阳三井设观测站,1965年二道河子一区设观测站,至1965年末全矿
区观测站达17处。1965年11月,矿务局测量工程师丁嘉栋对城子河十井二斜36号层、麻山九
井8号层、小恒小四井一斜二上层、小恒山二井二斜10号层、滴道七井四斜28层、张新四采区
4号层、小恒山立井广场煤柱边缘等7处观测站资料进行第一次综合分析,提出“鸡西矿区地
表移动观测初步成果”,在黑龙江省测绘学会成立大会上做了学术交流。
“文化大革命”期间,岩移工作处于无人过问的的状态,积压了大量观测资料。自1970
年后,各矿区岩移小组恢复工作,对观测站进行逐个清理、计算绘图。逐步形成“以局为主
、局矿结合、因地制宜、各行其责”的做法,使岩移工作从此得以常年持久开展。
鹤岗煤矿通过分析研究大量实测数据,初步求得了矿区地表移动基本参数、正常地质采
矿条件下的岩层移动角、地表移动延续时间,明确了地表移动和变形最大值、地表最大下沉
速度值、稳定盆地主断面内地表移动和变形值分布规律等计算方法。根据综合分析求得的地
表移动基本参数和计算方法,使该局合理保护地面建筑物,预计地表移动和变形值的分布,
制定“三下”采煤技术安全措施有了科学依据。到1981年末,在通过车次频繁的矿区铁路下
,共布置采煤工作面118个,采出1800万吨煤,为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作出了贡献。
至1985年末,鹤岗煤矿完成单个岩移观测站总结报告14个,以地测处副主任工程师张澎
钧为首提出了《鹤岗矿区砾岩裂隙特点调查分析》、《鹤岗矿区移动基本规律及建筑物下采
煤》、《鹤岗矿区铁路下采煤的实践与认识》、《兴安矿特厚煤层铁路下采煤的实践与认识
》、《鹤岗矿区安全煤柱留设及“三下”采煤技术规定(初稿)》,成功地在新一矿石头河
下最小垂深72米、煤厚2米进行了回采,在兴安矿和峻德矿原含水砂层下疏干残余水柱小于5
—6米条件下进行了开采。
至同年末,鸡西煤矿建岩移观测站40处,双鸭山煤矿建岩移观测站20余处,七台河煤矿
建岩移观测站7处。双鸭山煤矿在“三下”采出煤量计有1141.8万吨,其中建筑物下395.6
万吨,水体下243.9万吨,铁路下采出497.3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