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控制、地形测量

  一、平面控制测量
    1958年,在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及其周围开始大规模石油勘探,按勘探布局进行了平面 控制测量(控制面积略大于勘探面积),以测定勘探线、勘探点和钻探井位准确的地理位置 。
    当年4月,松辽石油勘探局402测量队投入两个选点造标组、1个观测组、1个计算组共32 人以哈尔滨松花江边的国家三角点为起点,过松花江由南往北经呼兰、兰西、青冈、巴彦、 望奎、绥化、海伦一直到北安县以北的荒原,然后折向西经克山、依安、齐齐哈尔、富拉尔 基直到昂昂溪,又从克山经明水到安达,按控制面积及精度既要满足勘探测线、测点定位的 需要,又可作为1:2.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的首级控制的原则,采取锁网结合,在结合部布 设基线。基线一般为500米,用50米钢尺三测回丈量,并观测天文方位角。基线端点埋设混凝 土标石,其余钉大木桩,立测旗为标志。布设了边长为3—5公里的四等三角网。测量时,以 雇用的马车为交通工具,一天搬一次“家”,为了便于测量人员寻找驻地,在驻地路口挂起 标志灯。测量人员每天都工作到看不见仪器读数才收工,有时找不到标志灯,就只好在野外 露宿。1958年秋季,一个测量组在北安以北地区作业时,与队部失去联系,断粮近1个月,靠 煮拣来的黄豆坚持作业。后来当地群众得知这一情况,主动送去粮食和蔬菜,为测量组解除 困境。1958年12月,402队野外工作结束。
    同一时期,松辽石油勘探局401测量队在南起肇源县的贾大镇,经肇州县然后折向西至大 同,又向东北至安达县中和镇的带状地区内,布设三等三角锁共80点。在大同、安达、中和 镇分别布设三等基线,基线边用24米因瓦基线尺丈量12测回,在扩大边上观测天文方位角, 全部建造独脚标,埋混凝土标石。1958年,401、402测量队的工作为当年石油勘探的测线和 测点提供了坐标依据,也为1959年的石油勘探提前作好了准备。
    1959年9月26日,位于高台子附近的松基3井喷出了工业油流,标志着大油田的发现。为 了快速探明油田边界和规模,尽快探明油田储量,松辽石油勘探局制定了以大庆长垣为主体 的勘探布署。为配合勘探,401测量队于1960年3月开始,在以大同镇为中心,北至张铁匠, 南至西三马架,包括葡萄花、高台子、杏树岗、安达等地区6800平方公里面积内,布设三、 四等三角网。该网按独立网沿长垣南部油田四周及中央十字交叉成田字形布领,完全覆盖了 该地区的详勘范围。共布设12条主锁,当时称之为三等锁。在主锁方格内插入9条副锁,称为 四等锁。全网共302点,其中与总参测绘局1959年布设的二、三等三角点重合58个(当时尚未 有成果),与黑龙江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布设的控制点重合66个。在主锁交叉处布设9条基线 (包括1958年布设的3条),在扩大边上观测天文方位角,基线丈量用24米因瓦基线尺,扩大 边精度达1:12万。全网用威特T(2)经纬仪观测,基线网12测回,主锁9测回,副锁6测回。 三等三角点建造木寻常标,四等点建独脚标,埋双层混凝土标石。此网未能全部执行国家规 范,起算数据不足,水平角测回数不够,但能够满足勘探需要。全部工作于当年完成。
    1961年,松嫩石油勘探局404测量队开始在大庆长垣北部,北起牟景云,南至张铁匠屯, 南北长57公里,东西宽32公里,面积183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在国家一、二、三等三角网的 基础上布设四等控制网。按点的密度和精度要满足油田开发建设中工程测量及基本地形图测 图的要求,控制范围要适应详勘探边需要的原则。采取以线形锁和中点多边形为主,共布设 四等三角点155个,其中利用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及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布设的三角点46个。 全部建造独脚标,埋0.15×0.15×1.5米长条梯形混凝土标石,编号为萨1——萨116,其 余为地名编号。整个控制网中部较密,最短边为1.54公里,边缘较稀,最长边为5.5公里。 当年6月底完成,提交了控制点的资用坐标。
    1961年10月,油田设计院勘察室布设萨尔图油田中部开发试验区146平方公里的四等三角 控制网。至12月,在测区中部建立三等三角点1个,以此为依据布设四等三角点20个。每点埋 设1.5米混凝土标石,建独脚标。作业期间,寒流骤至,气温降至—15°至—20℃,西北风 刺骨,标架不稳,加之萨尔图中区以原油为燃料,黑烟弥漫,观测异常困难。在二等点红卫 星牧场设站观测时,三天没拿下成果,全室上下非常着急。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床单、毛毯 ,把外标架围严,减少内标架的晃动。观测员早上3点多钟就爬上高标,抓住黑烟未起的良机 ,终于完成了三等三角观测任务。
    1962年,油田设计院勘察室为方便日常工程测量工作,开始在整个大庆长垣及龙凤化工 区分期分批布设5”级小三角。至1969年共完成1158点。平均边长为1公里,建造独脚标,埋 1.2米混凝土桩或1.5米铁管桩。在每个点旁还埋有标志桩。水平角以威特T(2)或蔡司01 0经纬仪观测两测回。
    1963年,油田设计院勘察室采用总参测绘局1962年平差的一、二、三等三角点成果,重 新对1961年施测的长垣北部地区四等三角网进行统一平差。
    从1964年起,油田设计院勘察室由金山堡逐步向南,将原401队布设的三角网全部附合到 1961年由总参测绘局施测的国家基本三角点(边)上,重新组成四等三角网。为了图形的合 理,增设新点76个。新增点均建造9米钢管标。另外对过去建立的所有木标,逐一进行维修。 1967年7月,在国测二分局计算队协助下,用DJS—6型电子计算机统一平差。
    1974年11月,油田设计院勘察室根据外围油田勘探开发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升平油田和 朝阳沟油田控制网布设方案。1975年春委托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实施。
    升平测区面积为224平方公里,位于肇州县西北。在国家二、三等点基础上,以中点多边 形的形式加密,共布设四等三角点31个,10″小三角点226个。
    朝阳沟测区面积1008平方公里,中心在肇州茶棚乡附近,以全面网的形式布设四等三角 点78个,10″小三角点660个。
    两个测区的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统一规划,即四等三角点同时也是三等水准点,全部埋 设3米钢管普通水准标石,建造钢管寻常标。
    二、高程控制测量
    1962年始,油田设计院勘察室根据油田开发次序,由北向南分3个阶段布设高程控制网。 精度等级、点位密度等兼顾基本图测量及工程建设的需要,水准点的标石设计、埋设深度考 虑了本地区属季节性冻土地区的特点。
    当年5月起,布设油田北区二、三等水准网。沿滨州铁路龙凤镇至喇嘛甸镇两侧布设6个 多边形环,全长180公里,新埋标石44座,利用旧点6个(水利勘察设计院及省土地管理局19 57年埋设),以国家一等水准网富拉尔基至哈尔滨段及水利勘测设计院1958年施测并已纳入 国家二等水准网的富裕至兰西段的3个点为起算点。并在二等环内以结点形式布设三等水准, 共62点,222公里。在该网内的非结点埋设钢管普通水准标石,结点埋设大混凝土底座的普通 水准标石。埋深3米,上部加1.3米石棉水泥套管隔离冻土,以减少土壤冻切力对标桩的影响 。顶部加盖,并筑长宽1.8米×1.8米、高0.3米的土台,建独脚标。1962年10月,完成选 点、造标、埋石。1963年7月,结束观测。同年8月完成计算并出版成果。
    1964年始,布测中部地区水准网。连接北区二等水准230、234号点,南至大同镇点,东 起双发屯,西到八百垧,以张铁匠屯为中心约220平方公里,沿油田东西边缘布设二等水准环 共20点,58公里。环内以结点形式布设三等水准24点,100公里。该地区水准网布设,正值全 油田掀起向“自觉从严、好字当头”的标杆队油建十一中队学习的热潮。水准组组长郑林生 组织全组测量人员结合水准测量的特点,制定出岗位操作的过硬措施:清除草根深打尺垫, 校准标尺圆气泡,撑稳立直标尺,把握住早晚观测时机,严守操作规程。由于思想重视,各 岗位自觉从严,这期二、三等水准外业工作于1965末全部一次完成。
    1966年春,开始进行大同镇以南直至肇源县之西北胡赉的二、三等水准网的选点、埋石 工作。二等水准网是北自Ⅱ267经李春荣、八井子、达吉冈子至西北胡赉,单线附合到国家二 等水准网哈尔滨至西北胡赉段第2线结点上。全长104公里,穿过太平屯、高台子及葡萄花油 田,埋设标石25座。三等水准沿二等水准路线两侧,以结点及结点网的形式布设106点,控制 面积1500平方公里。1967年7月,完成该区野外观测任务。
    在各区三等水准完成后,对各区布设的5″小三角以上的平面控制点均施测四等水准,以 附合水准闭合到二、三等水准点上。
    油田控制测量为地形图的测绘和油田的高水平、高速度开发建设打下了基础。
    三、地形图测绘
    为满足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规划设计,油田产能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城镇建设、工农业 、水利建设用图,按油田开发顺序开展了地形图测绘。
    1958年,松辽石油勘探局在安达县任民镇以东布署了盆地内第一口基准探井——松基一 井。为详勘的需要,松辽石油勘探局403测量队以松基一井为中心,进行288平方公里的1:2 .5万比例尺平板仪地形图测绘。
    1960—1961年,为配合石油工业部组织的克山、齐齐哈尔、泰康地区地质普查,403及4 04队分别在泰康以南、古龙以北地区,齐齐哈尔以西、龙江县以东的梅里斯、哈拉、黑岗地 区,昂昂溪、汤池、大兴地区,以及克山县的西城镇地区,先后进行了1:2.5万比例尺平板 仪地形测图,共计5882平方公里。至此,主要以石油勘探用图为对象的地形测量基本结束, 而直接为油田开发建设服务的油田基本地形图的测量随之开始。
    1961年6月,勘探指挥部404队(原松辽石油勘探局404队)开始在萨尔图地区施测1:1万 比例尺地形图。当年10月完成野外工作,共实测33幅。测图方法是平板仪白纸测图。图根控 制在四等三角网基础上直接布设。基本等高距0.5米。
    1961年12月至1962年1月,油田设计院勘察室以经纬仪、水准仪配合分度规的方法,施测 萨尔图中区146平方公里生产试验区。按照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规范和图式,增补了油田设 施的有关符号及注记。这次测图是在严寒的冬季进行,测区白天最低温度达—37℃。这种条 件下进行地形测量在中国石油测绘史上尚无先例。当时,全油田大会战声势浩大,总体规划 设计急需萨尔图中部地区地形图。会战指挥部领导非常关心这次测图工作,石油部康世恩副 部长亲临油田设计院勘察室看望测绘职工,要求测绘工作走在油田开发的前面。测绘职工决 心斗风雪,战严寒,开创冬季测图的先例。12月下旬,图根控制完成,开始测图。观测员、 绘图员手指冻得由疼痛至麻木,不时要抓把雪猛擦一阵。迎风观测时,眼泪止不住的流。最 难的是仪器失灵,经纬仪水平度盘常出现滞动,水准仪水准管气泡失灵,造成粗差,整测站 的返工,测图进度很慢。有的仪器甚至抱轴卡死,不能转动。后来采取每个小组配备两套人 马,两套仪器轮番作业,把仪器抱在怀里,随时更换。终于在1962年1月20日前,完成外业测 图。共投入4个野外组42人。许多观测员、绘图员手指轻度冻伤,仪器损坏了12台。内业清绘 、描图于2月初结束。
    1963年,油田设计院勘察室在喇嘛甸油田施测了1:5000比例尺地形图16幅,面积为100 平方公里。在萨尔图东部地区施测了1:1万比例尺地形图3幅,面积为75平方公里。1965—1 966年,在金山堡、杏树岗地区施测1:5000比例尺地形图63幅,面积为420平方公里。测区内 共有65个水泡子,总面积57.05平方公里,水下地形均在冬天结冰后施测。每隔75米设一点 ,凿穿冰层,用花杆量取冰面到水底深度,用水准测量方法求取冰面平均高程,计算出水底 高程,补绘在地形图上。至此,萨尔图油田、喇嘛甸油田、杏树岗油田规划建设区全部完成 基本地形图测绘。共实测面积1568.8平方公里,除萨尔图中区开发试验区外,成图均比油田 开发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提前1个年度以上。
    大庆油田建设日新月异,1961年测的图,到1966年已经面目全非,不能满足萨尔图油田 调整改造的需要,而大庆长垣南部油田又正待开发。鉴于自身力量不足,大庆石油管理局通 过石油部,提请国家计委委托国家测绘总局进行北起喇嘛甸,南至葡萄花整个大庆长垣的1: 5000比例尺地形测图。该局采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于1966年航飞摄影。1967年完成测图50 98平方公里,共892幅。全部替代了1961年以前施测的1:1万比例尺及1:5000比例尺地形图 。
    从1976年起,黑龙江省测绘局和陕西省测绘局采取航空摄影测量在三肇(肇东、肇州、 肇源)地区及泰康地区进行1:5000比例尺地形图测量。至1982年完成测图1.4万平方公里, 共2536幅。这两个地区的测图面积兼顾了石油详勘的需要,图例符号由油田设计院勘察室制 定,原图及薄膜图交油田设计院勘察室验收和管理。
    1979年,油田设计院勘察室组建航测队,1981年形成生产能力,开始对大庆长垣地区的 1∶5000比例尺地形图分阶段补测新增地物。至1985年,补测工作全部结束,总计完成732幅 ,4746.5平方公里。
    1∶5000基本地形图在规划设计阶段提供准确的平面位置及地形,在具体工程项目设计阶 段,则是选线、选址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对油田建设,城镇建设的合理布局优 化设计等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