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产能建设测量

  油田产能建设工程测量的主要项目是线路测量,包括原油及天然气集输系统,注水、供 水、排水系统,电力、电讯系统,道路等。其次是库站址测量,包括油库、联合站、转油站 、注水站、变电站、水源等。线路测量是根据总体规划布局,会同专业设计人员,实地选线 和定测。定测采用钢尺量距导线法,测量中线里程和折点桩坐标,相对精度为1∶1000;每1 00米钉百米桩,以型水准仪按40根号K毫米精度要求测量纵断面,沿中线两侧各50米绘带 状平面草图;坐标联测采用交会法或极坐标法联测至四等三角点,高程也引自四等三角点; 道路穿越铁路、渠、公路时加测横断面,穿越电力线时需量测线高。测量结束,提交1∶500 0比例尺线路平面图及1∶100、1∶2000比例尺纵横断面图和折点成果表。库站测量是测定油 库、联合站、转油站、变电站、水源等实地位置。油库,一般占地面积0.2至0.4平方公里 ,测设6至12个方格建筑控制桩,点位相对精度为1∶5000;埋1.2米混凝土桩,以标准钢尺 丈量;测1∶500或1∶1000比例尺地形图。联合站,占地面积0.06至0.2平方公里,埋设4至 8个方格建筑控制桩及1∶500或1∶1000比例尺地形图。转油站、变电站、水源等,面积一般 为0.01至0.02平方公里,测设3个建筑控制桩,测1∶500或1∶200比例尺地形图。
    1960年初,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决定,在萨尔图油田中部,划出30平方公里作为生产试 验区。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提供测绘资料的油田产能建设工程测量工 作由此开始。3月,石油部四川设计院测量队共56人奉命进入油田,首先承担生产试验区工程 建设的测量。当年完成集输管线测量128公里,转油站8座,注水站2座,电力、电讯线测量1 60公里,大型油库1座。坐标及高程都引自原黑龙江省土地管理局布设的萨尔图镇、南十里、 马场等三等三角点。
    1961年3月,油田设计院勘察室开始承担全部油田工程测绘任务。当年完成产能建设工程 项目135项,计有线路测量537公里,油库测量1座,站址测量25座。
    1961年,正值会战初期。萨尔图中区尚未布设四等三角网。中区内仅有3个三等三角点, 外围有5个二、三等三角点,所有工程项目均须联测到这些已知点上,使工程测量的工作量增 加约30%以上。为保证当年项目的完成,勘察室8个测量组,1个内业组,共106人全部投入工 作。测区作业范围达160平方公里,仅有1台值班卡车,测量人员主要靠肩扛仪器,怀揣窝窝 头,徒步进行作业。至年底终于胜利完成任务。
    1962—1963年,油田产能工程测量主战场仍是萨尔图,工作区域扩大到330平方公里。这 时整个区域都布设了5″三角网和四等水准网,平均每1.2平方公里有一个控制点,并施测了 1:1万比例尺地形图。线路和站址测量,事先在图上定线定点,作出较准确的坐标和高程联 测方案,减少了野外找控制点等辅助工作。产能建设工程测量从1961年的被动局面摆脱出来 。两年间共完成产能建设工程测量514项,线路测量1498.9公里,油库测量3座,各种站址测 量41座,投入测绘人员72人。
    在这期间,出现两次质量事故,一是某转油站测量中,坐标联测采用了单点闭合图形, 造成了方向偏扭;二是陈家大院水泡子栈桥测量中,经纬仪度盘带动,操作员未及时发现, 致使方向放样错误。针对这两起质量事故,勘察室党支部提出“为设计着想,为施工着想, 为油田建设干保险活”的口号,并在组织上健全了三级审核制度,开始实行项目负责人对本 项目技术、质量全面负责制;在野外工程测量中,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尖子选拔赛。选拔出 测图尖子慎清涛.水准测量尖子陈学礼,三角测量尖子车克宽,计算尖子陈淑华,绘图尖子 林世永,形成“人人出手过硬,项项工程质量全优”的好局面。
    1964年,是萨尔图油田实现大庆油田第一阶段建设规划,建成产能1000万吨的关键时期 ,工程测量作业范围达550平方公里。时值夏秋季节,成片高粱、玉米等高杆农作物给工程测 量带来很大困难。勘察室自行设计制造了铝合金3.2米高经纬仪三脚架和轻便组合式观测梯 ,有效地解决了线路测量中的通视困难,基本上做到不损坏庄稼。当年,完成各种线路测量 954.6公里,油库扩建测量2座,各种站址测量24座,投入测量人员52人。
    1965年,完成各种线路测量1148.3公里,各种站址测量25座,投入测量人员522人。在 本年度测量中,又出现一次质量事故。由于经纬仪度盘带动,造成王家围子附近6千伏电力线 方向错误。施工单位按测量线路放线挖杆坑后,发现直线变成了折线。为此,勘察室主任带 队前往工地,向施工单位检讨道歉,全室测量人员至现场重挖103个杆坑。当时冻土已深达0 .6米,不少人虎口破裂鲜血直流,真是“血染镐把,教训铭心。”
    1966年下半年,在继续完成萨尔图油田产能建设工程测量同时,向杏树岗油田推进。杏 树岗油田位于大庆长垣中部,北接萨尔图油田,南临太平屯油田,面积357.4平方公里。该 区地势平坦,耕地和草原兼半,通视条件较好。在压力管线、通讯线等测量中,曾一度较多 地采用“旁点交会法”。即利用线路两旁石油井架作为辅助点与线路折点逐一构成三角形, 通过解三角形求取线路折点之间的距离,然后按导线法解算各点坐标。“旁点交会法”减少 了量距工作量,但增加了测角工作量和内业计算工作量,受条件限制,故逐渐不为作业采用 。
    “文化大革命”期间,《测绘人员岗位责任制》一度受到冲击,但项目负责人制和审核 制度仍坚持,测绘生产仍正常进行。至1972年,完成线路测量8412公里,联合站测量10座, 油库测量4座,转油站、变电站等测量49座。
    1972年,开展“三老四严”(三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四严:严密的组 织,严肃的态度,严格的纪律,严细的作风。)、“四个一样”(四个一样:指对待革命工 作,夜晚和白天一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样,领导在场和领导不在场一样,没有人检查和有 人检查一样。),坚持“岗位责任制”的会战传统教育,年底召开“测绘质量展览会”,工 测二组野外记录正规、工整,近百张图纸,计算上万个数据无一差错。这项活动提高了测绘 人员从严为油田建设干保险活的自觉性。
    1973—1975年,工程测量的主战场在喇嘛甸油田,面积100平方公里。该区是个小盆地, 地势低洼,遍地积水,水深在0.3—0.8米之间,芦苇茂盛,蚊子、牛虻成群,作业人员戴 着防蚊帽仍抵挡不住蚊虫叮咬。在这样的条件下,3年共测量各线路1388公里,联合站4座, 转油站、计量站等84座。
    1976年,大庆南部油田开发,同时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油田进行调整改造,于是工 程测量工作区域遍及南北140公里的大庆长垣全区。
    这时大庆已经是工业和民用设施林立,高杆作物面积扩大,林带稠密,通视困难,而60 代建立的控制点大都遭到破坏,给坐标联测带来很大困难。为此选择油田内主建筑方位物, 如高烟筒、水塔、微波天线杆等作为明显目标,用前方交会的方法,以相当于5”小三角的精 度测定其坐标,成为坐标方位控制点,共有170个。这些高方位点利用率很高,弥补了控制点 的不足。从此线路测量和站址测量中,多以后方交会法传递坐标。
    1980年开始装备红外测距仪、PC-1500袖珍计算机、对讲机,1984年装备电子经纬仪, 野外生产效率提高1倍以上,内业计算效率提高5倍左右,一般工程项目测绘生产周期缩短2— 3天。1976—1985年共完成线路测量8184.7公里,联合站11座,油库2座,转油站、变电站、 水源等各种站址测量41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