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制图的任务是利用大地测量、地形测量的成果或其他制图资料和文献,按一定的地
图投影,以一定的比例,有选择地将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缩小到平面上,并转
换成符号,经过编辑设计、编绘、清(刻)绘、印刷等手段制成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和普通地
理图及专题地图,以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和人民生活的
需要。
黑龙江地区始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地图是932年(辽天显七年,后唐长兴三年)契丹东丹
王突欲向后唐进送的《契丹地图》。(《补五代史·芝文志》记有“《契丹地图》一卷,长
兴三年契丹东丹王突欲进。”926年,契丹灭渤海,改渤海为东丹国,皇子耶律倍(突欲)人
主东丹,此时的《契丹地图》有黑龙江地区。 1180年(南宋淳熙七年),叶隆礼著《契丹
国志》,内绘《契丹地理之图》,表示了黑龙江地区(见图4—1)。)1068—1085年(北宋
熙宁元年至元丰八年)绘成的《华夷图》是承袭唐代贾耽《海内华夷图》制成的。1137年(
南宋绍兴七年)将该图刻于石碑上,现藏陕西省西安碑林内。该图在秦长城东段东北隅注记
了历代居住在黑龙江地区的南北黑水、女真等部族及夫余、渤海等地方政权名称,用“挹娄
勿吉皆肃慎地”和“契丹即今称大辽国”等文字说明。
1190年(南宋绍熙元年)前,黄裳参照唐代旧图,增补金国辖地,绘成《地理图》,在
宋光宗登基时献于光宗皇帝。1247年(南宋淳祐七年),王致远在苏州将此图摹刻于石碑上
,现藏苏州文庙。该图将黑龙江地区内的河流刻成单实线,由细至粗变化自然,主支流分明
;居民地名称用方框括注。
南宋末期绘成的《舆地图》(现藏日本京都东福寺塔头栗棘庵)和黄裳《地理图》“有
渊源关系”(陈正祥:《中国地图学史》,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9年3月第1版,第28页
。):较黄裳《地理图》表示范围增大,东至海,北至外兴安岭;河流线划粗度基本一致,
主支流不明;用写景法表示山脉走向;在黑龙江地区内绘有成排状分布的树的象形符号。这
是始见表示黑龙江地区完整版图的地图(见文前地图)。
1512—1513年(明正德七至八
年)绘成的绢底彩色摹绘《舆地图》,1526年(明嘉靖五年)杨子器为其题跋,亦称《杨子
器跋舆地图》(现藏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博物馆),图长1.64米,宽1.80米,比例尺约为1∶
176万。表示了奴儿干都司所辖黑龙江地区内的河流、居民地。
清初,康熙主持了《皇舆全览图》测绘,首次实地勘测了黑龙江地区地图。
清末,清廷编制了黑龙江地区独立成图的普通地理图和专题地图。
民国初期,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开始编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
东北沦陷时期,地图印刷开始使用胶印。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开始建立地图印刷厂。
建国后,黑龙江省地图制图由编制到印刷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地图编制技术由图纸绘图
、薄膜绘图发展到刻图。所编制的地图在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良好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