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1:5万比例尺地形图
建国后,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在黑龙江省进行第一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的
同时,对已用航测方法实测的1∶2.5万比例尺地形图地区,采用编绘方法成图。
1965年,国测二分局制图队承担漠河、大兴安岭、呼玛沿国界地区1∶5万地形图编绘任
务。以1∶2.5万比例尺航测原图为基本资料,构成新编图的地理轮廓和基本内容。收集地面
变化较快的居民地、境界、地名等资料,以补充基本资料的现势性。研究制图区域地理状况
,把它与规范中规定的原则和方法结合起来,提出地图要素编绘的具体要求,写出编辑设计
书,由技术负责人审阅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批复后,先展绘地图数学基础:将地球椭球
面上经差15′、纬差10′的4个交点(1∶5万比例尺地形图图廓点)和经差7′30”、纬差5′
的5个经纬线交点的经纬度值,采用高斯投影转换到平面上,换算成平面直角坐标值,连同经
大地测量计算的测量控制点平面直角坐标值,以图上1厘米相应实地0.5公里的比例,用直角
坐标展点仪展绘在裱糊白纸的锌版上。再着墨,用直线连接各点,着墨精度用精密量距工具
金属日内瓦直尺(一级线纹米尺)检查,控制点达到±0.1毫米,边长达到±0.2毫米,对
角线达到±0.3毫米。
利用照像转绘法转绘地图内容,对基本资料进行加工,使之符合照相要求。然后用复照
仪对基本资料摄影,使其缩小1倍,晒蓝图于绘图纸上。以图廓线、控制点等为基准,将4幅
缩小的1∶2.5万比例尺地形图蓝图拼贴在已建立数学基础的图版上,使蓝图与图版上相应点
重合,建立编绘底图。
由作业员按照编图规范和编辑设计书的要求,在编绘底图上实施制图综合,先用铅笔标
出选取要素,化简弯曲,舍去短小支叉。后用浅蓝色普染水域,用淡紫色普染森林。再用小
笔尖、单双曲线笔、点圆规、玻璃棒等绘图工具,着墨汁、红色和棕色颜料依次进行测量控
制点、方位物、水系、居民地、管线、垣栅、道路、境界、植被、地貌等地图要素的编绘,
手写注记制成编绘原图。
最后制作印刷原图,将编绘原图等大照相晒印两块蓝图版,蓝图版上胶后,用玻璃球研
磨图面,以使蓝图纸面光滑紧密,保证清绘作业时,墨迹不扩散。按地物版和地貌版,用0.
1毫米粗的基本线号,依据图式规定,对蓝图上各要素在原位置重新进行艺术加工,以统一符
号规格,提高线划质量,纠正原图上存在的错误和不合理现象,由细至粗,一笔一笔地画,
一点一点地点,一个字一个字地剪贴相纸注记,制成印刷原图。为了完成任务,许多人把刚
满周岁的孩子送到南方,加班加点地工作。至1966年底,完成136幅。1967年,以相同的方法
完成齐齐哈尔区39幅,嫩江区137幅。
1968年,在制图人员积累了编图经验和熟练掌握清绘技术后,采用不制作编绘原图,直
接将编绘底图制成印刷原图的连编带绘法完成嫩江区图23幅。
截至1968年末,国测二分局制图队共编制335幅,国测一分局编制31幅,总参测绘局编制
39幅。至此,历时4年,黑龙江省第一代1∶5万地形图编制结束,共编制405幅,占全省总图
幅数1533幅的26.4%。其余图幅均为航测成图,使得1∶5万比例尺地形图覆盖黑龙江全省。
至1969年底,国测二分局制图队编绘外省1∶5万比例尺地形图309幅,其中内蒙古272幅
,吉林37幅。还清绘外省1∶5万比例尺地形图133幅,其中川湘鄂区20幅,吉林65幅,山西4
8幅。
1984—1985年,总参测绘局鉴于地表物体已发生变化,特别是居民地、交通网、境界等
社会经济要素的不断变化,引起地图内容与现势情况不符,为确保地形图的使用价值,以第
一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为基础,利用其地貌版,使用最新的资料修正和补充地物版,编制
了建国后黑河市、孙吴县等地第二代1∶5万比例尺地形图47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