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年(清康熙五一七年),清廷根据各地实测的地图制成《皇舆全览图》和各省一幅
的分省图,‘将各省图的印本发给各省参考备用”(高俊:《明清两代全国和省区地图集编
制概况》,《测绘学报》1962年第5期,第297页。)。这是黑龙江地区最早的省地图,但未
被广泛利用。
1864年(清同治三年),湖北官书局编制出版《一统舆图》中的《黑龙江所属各城图》
,是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基本资料编绘而成的,这是迄今所见黑龙江地区最早的省地图。
成图尺寸为53厘米×46.5厘米,按相关地物要素测算成图比例尺约为1∶300万。该图图面清
晰,注记清楚,图上既无经纬度,也无计里画方。中俄国界系按中俄《尼布楚界约》绘制,
黑龙江将军辖区北达外兴安岭,西至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步平、郭蕴深、张宗海、黄
定天:《东北国际约章汇释》(1689—191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
0页康熙朝绘制《皇舆全览图》时,将大小格尔必河的位置颠倒了,将安巴格尔必齐河标在上
游,以至后来以讹传讹。)。东沿布列亚山、直至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口以西,南到松花江
。主区外只注记邻区归属。全图河流不论大小均双线绘制,标注河流名称与河源名称,与今
图相比黑龙江变形较大。居民地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嫩江、额尔古纳河两岸,用不同的定位
符号表示居民地位置。用“回”字形符号表示黑龙江城,用“口”字形符号表示齐齐哈尔城
、墨尔根城、呼兰城、布特哈城、瑷珲城、呼伦贝尔城,用实心圆点表示黑龙江城和瑷珲城
附近6处一般居民地,用“×”表示额尔古纳河两岸25处卡伦(哨卡)。黑龙江城为将军衙门
驻地,与其它城所用定位符号不同,但成图时将军衙门早已移至齐齐哈尔城;地貌用写景法
表示山脉,山脉写景犹如笔架,仅能反映其走向,并注记了山脉名称。自呼兰河向西,用点
线绘制旗界。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皇朝一统舆地全图》(汉读书局藏版,16开本)中的《
黑龙江所属各城图》(见图4—6)与同治版相比,内容表示无差异,唯表示方法有所不同,
加绘计里画方,略去普通居民地定位圆点和卡伦定位符号,山脉笔架式符号大为简略,并未
绘蒙古族聚居地旗界。在文字中说明“黑龙江将军治齐齐哈尔城”。由此可见,将黑龙江将
军衙门驻地标在黑龙江城系绘图者的错误。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清廷对黑龙江地区实行吏治改革,废除军府制,改为行省
制。陆续在该地区内设立道府州厅县各级行政建置。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东三省总
督徐世昌编印的《东三省政略》一书中附有《黑龙江全界地图》(见图4—7),记载了黑龙
江地区行政设置。该图尺寸约102.6厘米×72.5厘米。以屠寄编制的《黑龙江舆图》作为编
图资料。中俄国界按不平等《北京条约》绘制,以黑龙江主航道为界。主区外空白。图上用
经纬网作控制,但未注记经纬度数。图内所有注记均用毛笔书写。河流单双线绘制,变化自
然,支流的数量已有取舍,河流注记沿流向配置。居民地用不同的矩形和圈形符号划分行政
等级,分为省城、道、府、直隶厅、县、散州、散厅、市镇和屯堡,区分已设和缓设,本区
域内共表示兴东(今萝北县太平沟乡兴东村)、瑷珲、呼伦(今内蒙古海拉尔市)3道,呼兰
、绥化,海伦、嫩江、黑河、胪滨(今内蒙古满洲里市)、龙江(驻省城齐齐哈尔)7府和佛
山(今嘉荫县)缓设府,萝北、甘南、室苇(今内蒙古额尔古纳右旗室韦镇)3个直隶厅和乌
云(今嘉荫县乌云镇)、车陆(今逊克县车陆乡)、春源(今伊春市西北林区内)3个缓设直
隶厅,安达、肇州、大赉3个散厅和武兴(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巴彦查干附近)、诺[讷
]河、布西(今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地)、呼玛、漠河、舒都(今内蒙古牙克
石市免渡河镇附近)6个缓设散厅,巴彦散州,鹤立(今汤原县鹤立镇)、汤原、大通(今通
河县)、木兰、兰西、青冈、余庆(今庆安县)7县和通北(今北安县通北镇)、铁力、拜泉
、诺敏(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诺敏)4个缓设县;在齐齐哈尔以南蒙古族聚居地表示王府、
公府、贝勒府、贝子府;还表示专司军务的协领和卡伦,并表示主要交通线上为传递邮政和
军报而设立的驿站;居民地符号比较混乱,图中未见图例中所设直隶州符号,图中散厅符号
在图例中又未设,就是同为协领的符号也不一致,兰西县还漏绘定位符号,道府两个不同等
级居民地采用相同符号,用注记大小区别行政等级,并开始运用行政区域表面注记。地貌采
用沿地面斜坡方向布置晕线以反映其起伏和分布范围的晕滃法表示,山脉名称沿山脉走向配
置。采用黑白段相间花线符号表示中东铁路,在铁路线外绘黑块表示车站站台位置;用虚实
线组成的双线符号表示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4条大路。用短线和实心双点组合表示省界,用短
线和实心单点组合表示县界。还表示齐齐哈尔至瑷珲、海伦、呼兰输电线及金源泰州边堡。
1928年12月29日,东北改易旗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黑龙江地区废除道级行政建置,
实行省县二级体制。同年,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王华隆按新的行政建置编制了1∶200万《黑
龙江省新形势图》,并于1931年重加修订,增加地名,附英文,用彩色印刷。图幅尺寸约70
.7厘米×46.2厘米,全图充分利用图廓外有效面积,注记优待团体及批发广告、著者姓名
、定价、版权、经售处、勘误、读者注意事项,这是所见黑龙江地区第一幅商业地图。在图
内主区外配置图名、图例、比例尺、瑷珲大黑河暨江东六十四屯详图、黑龙江省城图和指北
针。在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注记土地割于俄的时间。由于绘图使用特制小钢笔尖,地
图载负量增加,符号规范性增强。注记亦用小钢笔书写,字体已不再是单一字体,开始使用
隶书、等线体和宋体。图上绘制经纬网,内外图廓间注记以格林尼治天文台和赤道为起算的
经纬度。河流用单双线绘制、双线水域套色,水系名称采用左斜宋体字沿流向注记。居民地
用矩形和圈形符号定位,按省会、县、设治局、大市镇、小市镇和村屯划分行政等级,共表
示本区域内42个县和11个设治局;还表示蒙古旗旗长札萨克驻地、总管协领府、无职位王爷
的闲散王府;设治局以上居民地采用不同大小宋体字,其它采用不同大小的细等线体字,用
括号注记自然名称;用粗等线体字注记行政区域表面注记,图内邻区用比主区表面注记小的
等线体字,其它注记用宋体字。地貌用晕滃法表示,但已呈“毛毛虫”状,仅能反映出山脉
走向;山脉名称采用长细等线体注记,沿山脉走向配置。用不同点线符号表示国、省、县、
旗境界,国界、省界在符号内侧套色带,国界以河流、道路等线状地物中心为界时,未绘符
号;在陆地上不与线状地物重合的江东六十四屯绘国界符号。用不同符号表示中国铁路、中
俄合办铁路、界外铁路、汽车路、大路、寻常道和航空线,开始使用未建成符号表示预定铁
路,铁路车站符号均绘在站线中间,用细等线体注记站名、宋体字注记线路名称。用针阔叶
树符号表示森林分布,并注记树种名称;表示湿地及水田。用符号和注记表示矿产、土特产
、农产品等专题要素。还表示电线和金长春边堡(原金源泰州边堡)。
东北沦陷后,日伪对黑龙江地区实行“分而治之”,省的行政区域越划越小,省的数量
越设越多。黑龙江地区的省地图多包含在以伪满洲名之的地理图中。1934年,驻于湖北的民
营地图出版机构武昌亚新地学社为使国人毋忘国耻,利用旧图编制了1∶300万《黑龙江分县
新图》。内容表示上,居民地定位符号不再使用矩形,而改用圈形符号,定位的精确性提高
。行政区划表示了已废置的道级行政建置。设江东六十四屯插图。1937年,该社又编制1∶1
00万《黑龙江省明细地图》。在江东六十四屯插图内,明确记录了“俄人无故沉我商民数千
于江,占领此地至今未还”的史实。
建国后,随着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给编制高质量普通地理图提供了编图资料,加
之制图手段的改进,使得编绘的省地图能以不同形式满足各部门的需要。
1963年,已形成生产能力的省测绘管理处编制了1∶100万《黑龙江省地图》,行政区域
与现行政区域相同。地貌采用等高线法表示,反映出地貌的整体形态和微地貌形态。国、省
界以河为界时沿河两侧跳绘符号。所有注记不再手写,而由照相植字机植出不同字号、不同
字体的注记。以素图形式,供专业各部门进行规划设计、标绘专业内容使用。1965年,省测
绘管理处改版,以素图和按县设底色且不表示地貌的政区图及用等高线法表示地貌的地貌图
3种形式满足各部门不同用途。1969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变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划
归黑龙江省领导。1971年,省测绘管理处以新的行政区划编制了1∶100万《黑龙江省地图》
。
1976年,组建不久的省测绘局制图队在对新招收的生产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编制了1∶
300万《黑龙江省地图》,分政区图和在等高线上用深浅不同的色调反映地面起伏的晕渲法表
示地貌的晕渲图。1977年,省第五测绘大队编制4全开1∶75万《黑龙江省地图》,用等高线
和在等高线上随地势高度变化采用不同色调,反映地面起伏的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的分层设
色图。
1978年,省测绘局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用图需要,按照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省、市、
自治区地图编辑大纲》要求,决定编制1∶50万《黑龙江省地图》,由省第五测绘大队实施。
1979年,黑龙江省行政区划变更,将呼伦贝尔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责任编辑对设计进行调
整。在编辑设计时,为达到相应比例尺地形图精度,采用1∶20万地形图为基本资料,搜集行
政、人口、交通、水利、植被和地名等现势资料作为补充资料,采用双标准纬线等角割圆锥
投影作为地图投影。以通过黑龙江省中部的128°经线为中央经线,以46°和51°纬线为双标
准纬线。按矩形分幅,使图幅大小相同,既可单独成幅,也可拼接成完整区域。通过对黑龙
江省东西、南北距离和印刷纸张规格的测算,确定由横3竖5成图,使用15个对开拼幅。据此
计算出图廓点直角坐标,依据经纬度计算经纬线交点,按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展绘数学基础方
法展点。利用照相转绘法,将基本资料照相缩小至1∶50万,晒蓝图拼贴,分线划版和注记版
多色编绘。清绘分地貌版刻绘,线划版薄膜清绘,注记版剪贴相纸注记。1980年,以素图、
政区图和用等高线与分层设色法表示地貌的4种形式印刷,供内部使用。该图是黑龙江省最大
幅面挂图。外图廓尺寸为2.29×2.65米,为适于张挂和桌面两用,地图内容的表示运用两
层平面表示法。第一层平面为保证挂图清晰易读,突出显示公社以上居民地、较大河系、主
要交通线和地貌形态;第二层平面满足桌面用图有较详尽的内容,用钢灰色表示次要地图内
容,大队以下居民地、低级道路及地物等。为使两层平面内容取得协调,将国营林场和农场
分场及县办农场降低一级表示。该图水系重点突出黑龙江省水系类型和密度对比,河流由细
至粗单线及双线绘制,双线水域套色;表示湖泊、渠、岛屿、大中小型水库和沼泽。居民地
的表示与同比例尺地形图相比,其内部结构和外围轮廓大为简化,按人口数分级以平面图形
和象征性的圈形符号区别人口数;用注记不同字体及字的大小区别行政等级,镇以上居民地
全部表示。地貌采用等高线表示,按目的综合法,较多运用夸大和移位的制图手法,强调等
高线的协调,突出地貌的结构特征。铁路分为单线、复线、窄轨和建筑中铁路;公路分为主
要公路和一般公路;还表示大车路、乡村路和小路。境界用不同符号套色带表示国、省、地
区、县界。插图《哈尔滨市街图》单独印刷,根据需要拼接使用。
1980年4月,省测绘局按照国家测绘总局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编制一套比例尺配套的
带地形的地理底图的部署,决定编制1∶100万《黑龙江省地图》,由省第五测绘大队实施。
1984年,以政区图、素图和用等高线与分层设色表示地貌的四种形式印刷。由2全开上下拼幅
组成。全图内图廓尺寸为1.26×1.01米。在图外整饰上吸取国外同类作品的先进经验和国
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外整饰特点,在图外设置了黑龙江省在全国的位置示意图、图例、基
本资料接图表、比例尺、地图投影和国界附注说明。水系则是∶对可依比例尺表示的双线河
流,采用依比例尺单实线表示,以突出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其它内容表示与1∶50万
省图相同。该图在广州召开的全国地图编制与出版会议上获三等奖(见图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