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清朝始,编制了表示黑龙江地区社会经济、政治现象分布及其质和量关系的社会经济
地图。按其表示的内容,主要有资源地图、农业地图、城市地图、交通地图和经济地图。
一、资源地图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漠河金矿开办后,黑龙江地区采金业随之兴起,为加强对金
矿管理,编制了《黑龙江金矿界址图》。图幅尺寸为51.6×64.5厘米,多色绘制。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徐尔思按图上一寸折合实地五里比例,编制了《松花江沿江地形森林
图》,共分3幅,自夹板站至三姓、三姓至乃里湖、乃里湖至徐尔固(同江县街津口附近),
图幅尺寸均为56.8厘米×170.8厘米。1915年,黑龙江巡按使署编制了1∶140万《黑龙江沿
岸金矿图》,图幅尺寸为43厘米×39厘米。
1962年,黑龙江省农业厅勘测队为了查清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草原资源及其利用情况,提
出充分合理利用和改良草原的途径,以1∶2.5万比例尺航测单张像片图为基本资料,在杜尔
伯特、林甸、富裕、甘南、泰来、齐齐哈尔、龙江、安达、肇源、肇东、肇州、明水、青冈
、兰西等县(市)内实地逐片逐块调绘,编绘各县(市)1∶2.5万和1∶10万比例尺草原资
源图和1∶10万比例尺牧用草原分类图,并编绘成《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草原资源地图集》。1
963年,以公社为单位,以大队为基础,进行实地对照、核实、复查,对图集进行补充修正。
1964年简易装订成册,提供使用。图集八开本,硬纸版作封面、封底,有16幅地图,是在蓝
图上以轮廓线、着色、注记表示草原内各类资源呈间断而成片的分布范围。1∶50万草原资源
图反映县草原分布、利用现状和适宜用途,图上表示5平方公里的割草地、放牧地、沙荒地、
可垦地、副业地、苇塘、耕地、撂荒地和已林地,5平方公里以上资源在分布范围内注记面积
数。1∶50万牧用草原分类图反映出各县的牧用草原经济类别,表示了5平方公里优质、良好
、一般、劣等4类草原,5平方公里以上的在范围内注记类别和面积数。1∶25万市县草原资源
图是图集的主体,反映出公社的草原资源分布、利用现状和适宜用途,1平方公里以上资源在
范围内注记面积数,0.2平方公里以上资源绘出分布范围,2平方公里的国有草原在范围内注
记国有,2平方公里以上的国有农、林、牧场在范围内注记面积数。
1973年10月,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公司为使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全面掌握黑龙江省煤
炭资源情况,便于指导今后的地质勘探、煤矿生产建设和工业布局,组织所属各勘探队制图
人员,对黑龙江省煤田地质勘探和煤矿生产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系统的整理,编制了《
黑龙江煤炭图册》。1975年4月,由煤炭工业部航测大队印刷。图册为16开本,精装,有线装
订,地图50幅,彩色印刷,单面印图,图背页印煤炭资源、煤田地质、煤质、资源开发及水
文地质等文字说明和图表。由总图和煤田图组成。总图比例尺均为1∶400万,有黑龙江省含
煤地层分布图,黑龙江省煤炭资源开发概况图,黑龙江省煤种分布图和黑龙江省主要煤田水
文地质类型图等。运用线状符号法在地理底图上绘制煤田范围线,范围内套印不同颜色的网
线,表示地质年代、煤种;煤田图运用质底法表示按地质年代区分的各种岩层在地表露出的
轮廓及岩石的岩性、岩相。其中鸡西煤田16幅,鹤岗煤田6幅,双鸭山煤田5幅,集贤煤田5幅
,勃利煤田7幅,依兰煤田2幅,内蒙古境内煤田4幅。每一煤田均设置煤田总图和该煤田所属
矿区的矿图。
1976—1977年,黑龙江省第一次一类林业资源清查完成之后,黑龙江省第二森林调查大
队将其编制的1∶5万林相图分级缩制,过渡转绘,以一类清查样点校核。在没有新林相图地
区,按现地林相变化修编旧图或以样点成数抽样方法填绘,编制了1∶10万、1∶50万和1∶2
50万《黑龙江省森林分布图》。在地理底图上绘制林业经营界线,用范围法表示森林资源的
分布范围。森林分布层次的最小图班为1/3林班面积。该图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地图
集》黑龙江省森林图的基础。
1979年12月,由省测绘局负责技术指导,大兴安岭林区规划办公室根据1976年森林资源
清查资料和大兴安岭林区规划方案,编制了《大兴安岭林区规划及现状图集》,省测绘局七
五四厂印刷。图集为四开本,精装,彩色印刷,43幅地图。单面印图,图背面印相应统计表
或说明。由序图、规划图和现状图组成。序图比例尺均为1∶300万,有黑龙江省林业企业分
布图和黑龙江省森林分布图。黑龙江省森林分布图运用质底法表示红松、落叶松、云冷杉、
樟子松、针阔混林、阔混林的分布;规划图有1∶150万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总图和1∶300
万企业区划图、生态因子综合分布图、自然经济区划图、森林经营规划图、铁路建设规划图
、电力系统规划图、林业工业建设规划图、农业规划图、大兴安岭林区人口密度分布规划图
、贮木场规划图、机械检修厂规划图。运用等值线法、分级统计图法和符号法描绘大兴安岭
林区的未来发展计划;现状图有1∶500万大兴安岭林区历年来森林资源调查情况图、大地构
造及地貌图、地势山文图、冻土南界及冻土厚度推断图、土壤区划及断裂带分布图、矿产建
材及现有企业分布图、大兴安岭林区水文图、大兴安岭林区交通图、大兴安岭野生动物分布
图和18幅1∶800万大兴安岭气象图。所有现状图运用质底法、符号法、等值线法表示大兴安
岭林区资源现状。
二、农业地图
清朝是黑龙江地区土地开发的重要时期。乾隆年间,“移在京满人就垦黑龙江”,对黑
龙江地区的土地进行部分开发。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编制了《黑龙江东部屯垦图》
,图幅尺寸为56.5厘米×79厘米,多色绘制。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后,编制了《青冈
县以北荒务图》,记载了清朝对该地区土地的开发情况。
1915年,黑龙江巡按使署编制了《黑龙江省清丈区域全图》和反映归属学校管理土地的
《黑龙江省学田图》。1918年,负责清丈及垦荒事宜的黑龙江省清丈兼招垦总局依据土地面
积将黑龙江地区划分成12个区域,在每一区域内设立分局,进行该地区土地清丈,并编制了
《黑龙江省清丈全图》(见图4—13)。该图集八开本,共有39幅地图。总图为82厘米×60厘
米折页,县、设治局分图为37.5厘米×27厘米的折页。详细地表示了已放荒地内垦殖经界事
项,绘制出清丈地段界线,注记土地面积。约略表示了与垦务有关的交通、教育等内容。19
27年,黑龙江省长公署垦务股在该图再版时,将县、设治局分图统一成34厘米×48厘米,舍
去了图上土地面积注记。
1958年后,黑龙江省农垦部门以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为基本资料,编制了23种彩色农
业地图,为各级领导决策和农垦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资料。
1981年10月,为适应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需要,充分发挥垦区自然资源优势,加强横
向经济联系,用地图和文字资料将垦区概况直观地展现出来,有利于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更
好地决策,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成立《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地图册》编委会。农场总局设计
院彭时贵和总局计划处李树奇负责编绘工作,由设计院抽调6人,各农场管理局抽出1人完成
具体编绘。先按统一编制的规程和大纲要求,由各农场编制本场地图,再由各管理局汇总,
编绘管理局图,最后由农场总局设计院负责总图和管理局、农场地图的编绘、清绘工作。19
85年,由省测绘局七五四厂印刷。
该图册为16开本,264页,彩色印刷。封面为暗绿色硬质漆皮精装,共有地图126幅,单
面印图,背页印概况、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建设现状等文字说明。由图例、12幅总图、9幅
管理局图和101幅农场图组成。12幅总图依次为:黑龙江省在祖国位置图,1∶400万黑龙江省
政区图、黑龙江省地势图、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分布图和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图,1∶300万黑龙江省国营农场大中型水利工程分布图及6幅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气候图。运用
质底法、定点符号法、范围法、等值线法综合地反映黑龙江省国营农场自然与经济条件以及
农业的综合发展。管理局和农场地图比例尺均为1∶5万—1∶100万,以宝泉岭、红兴隆、建
三江、牡丹江、北安、九三、嫩江、绥化、哈尔滨农场管理局及所属农场为序依次排列,附
图为该图集中的洪河农场图(见图4—14)。管理局图绘制农场界,以农场为单位设色,运用
范围法和定点符号法表示各农场及所属队的分布范围和位置。农场地图用不同颜色区分耕地
、草地、荒地、林地,表示生产队位置,场内交通、水系、水利工程、工业单位及矿藏。运
用质底法和定点符号法表示农场内土地利用情况。
三、城市地图
1892—1900年间(清光绪十八至二十六年间),黑龙江将军衙门编制了《瑷珲城全图》
(现藏黑龙江省档案馆)。该图表示了黑龙江将军衙门所在地瑷珲城城市面貌。邻江而建的
瑷珲城,江水在岸边冲积出一条沙岸,与江平行贯穿南北的南北大街两侧分布着商户,内城
被护城河环绕,城内有将军衙门、大人府、城皇庙、万寿宫、文庙、真武庙。外城以护城濠
沟为界,城内有税局、街道厅等行政管理机构和囤粮的永积仓,还有许多庙宇以及用文字注
记的军民住宅。城外有庙宇和军营及军民住宅。这是所见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城市地图(见图
4—15)。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中东铁路局编制了《哈尔滨市图》。以火车站为中心,南
至马家沟河,北至松花江。
1926年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东省特别区警察管理处和哈尔滨商务印书局分别编制了
哈尔滨城市地图。1930年,编制了20×18.8厘米的《哈尔滨图册》。
1933年后,日本在沦陷区编制了城市规划图。
1946年,哈尔滨市政府工务局编制了《哈尔滨街市全图》。
1961—1975年,省内各市城建局等单位编制反映城市现状和规划的城市地图。
1975年,省第五测绘大队林晓慧(70年代起任普通地理图、基本比例尺地形图责任编辑
)任责任编辑,编制了1∶1.25万《哈尔滨市街图》,由天津人民印刷厂印刷。该图四全开
拼幅,以黑色花边作外图廓,图内配置哈尔滨市行政区划略图和平房区图。用范围法和符号
法,配合颜色、注记表示哈尔滨市内水系、居民地、交通、境界等要素。松花江用蓝色双线
表示,水域面积套蓝色,名称采用左斜宋体字顺流向注记;江内绘制航线,江中沙滩用钢灰
色的点表示其分布范围;松花江两岸表示防洪堤。哈尔滨市内街道分三级,均注记街道名称
;建筑区套棕色,公园用地套绿色;用红五星表示省、地、市委机关驻地,用红色圈形符号
表示省、地、市、区、公社革命委员会驻地,用红色等线体字注记区、街道办事处表面注记
;用圆圈加汉字符号表示学校、医院、百货商店、影剧院、邮局、电信局、旅社、消防队和
仓库。境界表示区和公社界并在符号外侧套紫色带。交通用钢灰色表示铁路、公共交通线路
、市郊公共汽车线路;公共交通车辆的起迄点用圆圈加阿拉伯数字表示,并在线路适当处用
阿拉伯数字注记路别;城市郊区表示大车路。
1980年,鸡西市人民政府根据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16个城镇点和郊区
的现状、经济及资源进行调查。1982年9月,制定1980—2000年城市整体规划方案。1983年1
月,将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说明和附图,编制成《鸡西市城市规划图集》。该图
集八开本,精装,有线装订,铜版纸印刷,共40页,36幅地图。单面印图,图背面印文字说
明。共设置了市区域规划图组7幅,市区规划图组14幅,恒山、滴道、城子河、麻山、梨树5
个区图各3幅。市区域规划图组设置1∶10万比例尺现状、矿藏、污染源、城市规划、工程管
线规划、交通联系规划、郊区规划图;市区规划图组设置1∶2万比例尺市区现状、总体规划
评价、环境污染状况、规划近期建设、规划道路、规划给水、规划排水、规划电力、规划电
讯、规划热力煤气供应工程、规划用地工程措施、规划园林绿地、道路标准横断面地图;五
区图组设置1∶1万比例尺现状、规划和规划工程管线图。
1984年,牡丹江城市规划管理局依据1981年该市城市现状和1981—2000年间城市整体规
划,编制了《牡丹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图集》,南京市测绘院制图印刷。该图集精装,八开本
,有线装订,17幅地图。由基本情况、规划原则及定额指标、总体规划、实施城市规划的几
个问题文字说明和地图组成。按牡丹江市、温春镇、桦林镇规划与现状图和牡丹江地势、用
地评价、都邑计划、绿化、道路、给水、供电、邮电局电缆管道、郊区规划图依次排列。
1985年7月,大庆市人民政府依据1981年城市现状和1981—2000年城市整体规划,编制了
《大庆市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图集》。该图集八开本,精装,无线装订。22幅地图,其比例尺
为1∶22.5万和1∶1.75万。由大庆市、萨尔图、龙凤、让胡路、卧里屯区规划与现状图和
大庆市郊区、工业、厂、矿、道路、水源、排水、供电、通讯、规划、环境污染现状图组成
。
四、交通地图
清末,黑龙江地区编制了反映政治经济中心、居民地等人类活动场所的交通状况的地图
。1903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编制了《三姓富克锦等处及旧界乌苏里至海滨图式》,墨绘
,图幅尺寸为66×107厘米,表示了里程贴说。
1915年,黑龙江巡按使署编制了《嫩江水路图》、《松花江水路图》、《黑龙江航路图
》、《齐昂铁路图》、《嫩漠路线图》。
建国后,省内铁路、公路、航运等交通部门根据本部门的需要,制作熏蓝图、示意图或
在出版的普通地理图上添绘交通专题要素编制交通地图,用于指导本部门的生产。
70年代起,交通地图的编制、印刷水平不断提高,有彩色地图投入使用。
1973年,黑龙江省公路局编制了1∶20万《黑龙江省公路图》。图上注记公路里程,并区
分通行情况。主要公路印红色表示晴雨通车、桔黄色表示晴通雨阻、棕色表示断头路;一般
公路表示晴雨通车、晴通雨阻、季节性通车路段。注记渡口名称和百米以上桥梁的编号。
1980年12月,黑龙江航道局编制了1∶50万《黑龙江省航道图》。1981年2月,由省第五
测绘大队清绘。该图幅面为一全开,内图廓外用棕色轮船图形作花边整饰,内图廓与花边之
间注记经纬度。图幅右上角置图名,左下角设图例,图幅下方注记编印单位名称及时间。6色
印刷,两层平面表示,专题要素居于第一层平面,普通地理要素居于第二层平面。采用依比
例尺和不依比例尺单实线表示河流,区分通航河段与不通航河段。通航河段分1000—500吨级
、500—300吨级、100吨以下三级,用不同颜色表示,并用不同颜色的实心圆点表示航标位置
,用分数形式表示通航起迄点、通航里程、流速、航深、航宽、通航吨位或通航河流名称、
河流总长、通航里程、通航日期。标注两航站间公里数。用不同大小蓝色船锚象形符号表示
50万吨以上、10万吨以上和以下港口,用红色船锚符号表示航道局与航道工区。蓝色圆圈套
水字符号表示水文站的位置。钢灰色的船形符号表示船厂,还注记渡口及浅滩名称。
1982年1月,黑龙江航道局为适应界江船舶航行和航道管理的需要,编制了《黑龙江上游
江图》、《黑龙江中游江图》、《乌苏里江江图》。《乌苏里江江图》(松阿察河口——伯
力),基本资料采用1964—1966年间1∶5万比例尺地形图 糜流部分1980年进行实地调查,
修改岸线、岛屿、沙滩。由省测绘局清绘、印刷。该图集为八开本,精装,有线装订。单面
4色印图,背页空白,共18幅地图。由图例、1∶30万黑龙江、乌苏里江水系示意图、索引图
、黑龙江乌苏里江航道概况及航行注意事项、乌苏里江水位、乌苏里江流水、乌苏里江浅滩
情况一览表和16幅1∶5万乌苏里江宽15厘米带状图组成。用不同符号表示导航标志,有白标
板、导标、梯形导标、过河导标、梯形过河导标、接岸标、过河标、梯形过河标、小标、鸣
笛标、航道里程、航道尺度信号标、控制通航信号标、水深信号牌以及了望架、码头等。
1984年,哈尔滨铁路局编制了《哈尔滨铁路局管辖线路图》。铁路车站用不同符号分为
特等站、一等站、二等站、三等站、四等站、五等站和线路所;铁路区分单线、复线,绘制
铁路局间分界线,表示铁路局和铁路分局。
五、经济地图
1931年,中东铁路经济调查局编制了反映东北地区一定时期内经济现象的《东三省经济
图》。该图集将黑龙江地区所在的北满主要经济事业绘制图表,南满在图表中约略提及。由
东三省概况、经济区域、气候、农业、畜牧业、林业、铁路、矿业图组组成。单纯地运用点
数法、定点符号法、定位图表法、范围法、线状符号法等专题要素的表示方法。该图对黑龙
江地区的表示比较概略。
1976年9月,省测绘局为了反映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粮食、石油、煤炭、木材等重要产地,
在27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多种轻重工业的发展成就与之有关的社
会、自然条件,给县团级以上领导和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提供制定规划、指导生产以及科学
研究等参考用图,编制了《黑龙江省经济地图集》。
省测绘局制图队为图集主编单位,负责资料分析、评价、整理,制定设计大纲。编制供
填绘各专业要素用的编绘地理底图和供清绘出版原图用的标准地理底图。省内各局、科研及
有关专业部门30个单位为制图协作单位,由其根据地图的主题,拟定地图内容,确定表示方
法,设计图例以及必要的图面配置及插图形式,以制作作者原图。
图集的地理底图采用总参测绘局编制的1∶160万全国地图中黑龙江省部分,在更正界线
、交通等项后,经描蓝、照相缩小至1∶300万,制成编绘地理底图。再晒蓝、刻绘线划、剪
贴透明注记、翻版套晒制成标准地理底图。然后用标准地理底图晒制裱版蓝图,进行编绘或
转绘作者原图及填绘各专业要素符号,整饰并剪贴注记,制成线划版和注记版。仅用半年时
间完成了印刷原图制作,并于1978年在省测绘局七五四厂印刷,填补了黑龙江省大型经济地
图集的空白。
该图集四开本,红色塑料皮套封,书名为新魏体烫金,有线装订,125幅地图,56个对开
幅面。采用双标准纬线等角圆锥投影,中央经线128°,双标准纬线为45°、52°。主图比例
尺1∶300万,1/4幅地图比例尺为1∶600万,1/16幅地图比例尺为1∶1200万,插图比例尺
为1∶900万。由序图、农业图、工业图三个图组组成。其中序图54幅、农业图56幅、工业图
15幅。相同比例尺图幅均采用统一的图面整饰,上图廓外注图名、页码数,下图廓外注资料
来源、编制单位、年月和比例尺,左图廓外注国界附注,右图廓外注小字体图名。
序图记述了黑龙江省一般概况,有政区、地势、人口与交通地图。自然资源图有森林、
矿产、动物(见图2—16)、地下水、荒地图,主要表示各要素地理分布特点。气候图为两个
合幅,共32幅图,反映黑龙江省高纬度、气候多变,各季气候相差悬殊,冷、热、风沙、雨
、霜、雪、冰冻等气候现象的特点,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信息。
农业图设置农牧场、水利工程、旱涝保收田、农业机械化程度、化肥与农药、粮食作物
构成、小麦、水稻、谷子、玉米、高梁、大豆、土豆等图,均以主图表示各县产量占全省总
产量的百分比。经济作物表示经济作物构成与甜菜,麻类与其它油料。反映牧副渔和多种经
营的图幅有马、驴、骡、黄牛、山羊与绵羊、养鹿、养猪、中草药、山产与地产、渔业等图
。
工业图设置纺织、食品、日用轻工业、石油化学、煤炭、森林、冶金、电子、建材及邮
路图。主图以象形符号表示各种工业的分布,用图表以插图形式反映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
历年增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