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坦地区1∶1万比例尺航测成图新技术试验
三江平原为省内的重沼泽分布区,用普通方法测制1∶1万比例尺地形图极为困难。为加
快测图速度,完成此项任务,国家测绘总局决定在佳木斯测区的72个1∶1万图幅内进行航测
快速成图新技术的试验。
1975年4月,由省测绘局与国家测绘总局测绘科学研究所组成5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试
验工作。为了缩短成图周期,提高控制点的刺点辨认精度,采用布设地面标志点的作业方案
。在航空摄影之前,于4月7日先进行地面点位标志的设计和布设,以16幅1∶1万图为一个区
域,在各分区的四角立体像对中各布设一点,四点成正方形或矩形,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标
出点位。在测区260幅图内,共布设49个地面标志点,其中有9个标志均匀地布在16幅区域网
平差试验图内,作为检查精度用,有13个地面标志布设在大地点上。
航空摄影于同年5月28日至6月12日进行,采取缩小像片比例尺,用1∶3万比例尺(可缩
小至1∶3.5万比例尺)摄影,像幅为23厘米×23厘米,航线沿图幅中心线飞行,实现了一张
像片复盖一幅图的目的。
地面标志点坐标联测与航空摄影同时完成。除13个直接在大地点上布设标志外,全测区
共联测36个点。
高程控制点布设,在试验区内选择8幅图,在一个像对内,按桩点法要求布设5个高程控
制点。为检查内业测图精度,在8幅试验图内每幅联测40—50个高程检查点。由于采用一张像
片复盖一幅图(旧方法平均每幅18个像对),使外业控制测量工作量减少89%。
航测内业工作于同年7月中旬开始,先对试验区内的8幅图,将已有1∶5万、1∶10万比例
尺地形图和收集到的现势资料,借助立体镜,转标于近似1∶1万比例尺像片上,进行地物、
地貌的室内判读和外业调绘,经外业检查90%以上是正确的。9月开始,在托普卡B型精密立体
测图仪上进行桩点法测绘等高线的试验。实验结果,高程点平均中误差为±0.33米,用该项
工作代替外业综合法测图,提高工效15倍。
最后进行影像地图的制作,在制作中重点试验了透明原图。使用OA涤纶软片和聚酯薄膜
,在SEG—1和

纠正仪上进行对点和曝光,获得透明影像原图。或用纠正仪直接挂网,
晒成有网点的影像原图。将原图拷贝阴图,再拷贝为反阳图,即可晒版印刷。在省测绘局印
刷厂试验了133线接触网屏挂网,在北京新华印刷厂试验了150线接触网屏挂网,结果北京效
果最好。11月将样图发给省内有关单位征求意见,一致认为影像地图内容丰富、真实性强、
形象化、有一定立体感,便于读图和图面分析,利于规划设计使用。
1975年11月试验工作结束,在三江平原测图中采用。1977年10月,该试验通过国家测绘
总局技术鉴定。认为该项新技术缩短了成图周期,实现了航摄一年内即可出图。该技术属国
内先进水平,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二、三江平原地区农业自然资源遥感复查及综合治理若干建议
1984年,中科院长春地理所、黑龙江省国营农场总局勘测设计院与黑龙江省测绘科学研
究所共同合作,采用第二代RBV卫星像片直接从高斯投影的1∶5万比例尺地形图上量取明显地
物点坐标作为控制点,并用光学纠正的方法把RBV卫星像片改成高斯投影系统的影像图。编制
出1∶20万比例尺影像地图,运用该图进行三江平原自然资源的复查和各种自然资源的面积量
算,为国家“六五”计划重点项目的三江平原综合开发提供图件和可靠的数据。1985年通过
技术鉴定,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泌龙江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王作云为该项目获奖
者之一。
三、冰上精密水准测量试验
1956年,水利部哈尔滨勘测设计院在松花江流域布设精密水准路线中,有汤原、通河、
三站等3处需跨越松花江与其他精密水准路线衔接。1958年初,该院决定在上述地区组织3个
作业组进行冰上精密水准测量试验。作业按水利部1954年制定的《精密水准测量规范》要求
执行。同年5月底,又在汤原采用倾斜螺旋法,在松花江两岸建台,进行水面跨江观测,以资
校核。经对路线和测段的内部符合和闭合结果检查,均达到精密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据此
,总结出冰上水准测量方法和经验。冰上观测时间以每年12月至翌年2月底为宜;支撑仪器脚
架和立标尺用的木桩,长30—40厘米,直径10厘米,需插入凿出的小冰坑内,浇水冻结。19
74年,国家测绘总局制定的《国家水准测量规范》中,将其列为跨河水准测量方法之一。19
78年,该方法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
四、1818立体坐标量测仪改装
随着测图技术的发展,航空摄影测量的像幅由18厘米×18厘米改为23厘米×23厘米,使
原有的1818立体坐标量测仪不能适应生产的需要。为此,国家测绘总局于1977年下达改装18
18立体坐标量测仪课题。由省测绘局科研室张元镇、程德群和仪器修配厂麻英暖、蔡金生组
成课题组研究改装,将像片盘重新加工改为23厘米×23厘米;把仪器原系统翻到总滑床上并
改装,对仪器的光路、X标杆上螺母位置、Y导螺杆行程等都作了适当的调整;升高观测系统
。于1977年10月改装成功。改装后的量测精度完全符合原1818立体坐标量测仪精度,并能适
用于23厘米×23厘米像幅量测,解决了生产急需。1978年通过国家测绘总局技术鉴定,并获
得省科学大会奖。
五、鸡西柳毛航测大比例尺成图试验
1977年,由省地质局测绘队但会成、程启胜、王亚平等在具有平地、丘陵、山地地貌特
征和有北方植被地物代表性的鸡西柳毛石墨矿区进行1∶2000比例尺航测成图试验。
试验区已有两种比例尺航摄资料,一种是总参测绘局的1∶1.4万比例尺航摄像片;一种
是省煤田管理局的1∶9000比例尺航摄像片。像幅均为18厘米×18厘米 媒测内业以全能法成
图,使用托普卡B型、威特

型精密立体测图仪放大制成1∶2000比例尺地形图。
为检核航测成图的精度,在试验区内进行1∶2000比例尺平板仪测图及使用光电测距仪施
测223个解析检查点。根据外业解析点检查和平板仪散点检查结果表明,利用1∶1.4万和1∶
9000比例尺航摄资料放大测制的1∶2000比例尺地形图,数学精度完全符合测量规范要求。经
与平板仪测图比较,地理要素齐全,地物综合取舍适当,各类地物之间、地物与地貌之间符
号配置合理,地貌形态表示正确,微貌显示细致,地理精度良好,符合同比例尺平板仪测图
要求。
在经济效益方面,航测成图比平板仪测图提高工效1倍;降低成本44.3%。并由室内劳动
代替野外劳动,体现航测大比例尺成图的优越性。1980年10月通过部级鉴定。1984年获地质
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六、彩电校频仪应用于测距仪的频率检测和调整技术
1982年5月—1983年7月,省测绘局工程师兰锦添把彩色电视接收到的中央电视台播发全
色中同步脉冲信号,使再生副载波锁定在同频、固定相位上,利用现成校频仪中频率综合器
部分和增加的隔离放大电路及数字频率计的计数部分,从而生成彩电校频仪。它用于高精度
长距离电磁波测距仪校频工作,对全国测距仪的“尺长度”统一作出了贡献。该仪器还可用
于校正天文石英钟频率和校正多普勒定位仪的基准参考频率。1983年7月通过局级技术鉴定,
1984年获国家测绘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七、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
1981年8月—1983年10月,由省第二森林调查大队、省林业科学院江山娇试验场和林业部
调查规划院共同合作,开展遥感技术在森林调查中的应用研究。在森林资源调查的同时,采
用遥感技术,对试验场内11个主要树种和8个土地类型,按春、夏、秋3个物候期做定点、定
位、定时野外光谱测定和物候观测,获得不同地物光谱曲线1600多条。1984年3月,林业部在
绥化召开南北方林业遥感试验场工作经验交流会,肯定了遥感试验的成果。完成的《江山娇
林场遥感应用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利用彩红外航片编制的试验场森林类型和地类的典型样
片册的研究》,分别获林业部优秀成果及科技进步三等奖。
八、大地测量水平控制网多功能平差程序
省测绘科学研究所工程师陈孝生于1985年12月编制了大地测量水平控制网的综合平差程
序,设计了平差数据模型自动变换软件,能进行三角网、导线网、三边网2000点的不等权平
差。该程序平差模型和方法严密,结构简便合理。运用该程序进行了辽宁铁法矿务局和本溪
矿务局的三角网、导线网及测边网平差计算,具有较高的速度,取得了好的效益。该项成果
获省计算机优秀软件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