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测绘教育
第三章 队伍建设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东三省开办吉林陆军测绘学堂,奉天陆军测绘学堂。1909
年(清宣统元年),吉林陆军测绘学堂归并奉天陆军测绘学堂,改称东三省陆军测绘学堂,
学制三年。1913年,该学堂改名东三省陆军测量局测绘学校。至1920年,该校停办,共办7期
,为三省培养测绘人才459人。1923年,东三省陆军测量局又开办东三省陆军测量教练所,学
制一年,至1931年,共办4期,又培养学生158人。黑龙江省测绘人员主要来自以上学校。
1931—1944年,东北地区没有开办测绘学校。测绘技术骨干主要是日籍测绘人员和部分
原东三省测绘人员。1945年,伪满洲国测量局曾在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组建测绘学校。
但该校办学不到半年时间,即因日本投降伪满灭亡而解散。
从1946年起,黑龙江地区始有测绘学校。
一、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
1946年5月5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简称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成立于
长春,对内称地图科,隶属于总司令部参谋处。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所培养
测绘人才、直接为解放战争服务的测绘学校。其任务一是为部队训练测绘员,学制一年;二
是供应部队军用地图。
1946年5月末,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校址随战争形势而更移。先迁到哈尔滨市道里地
段街,将从东北各部队抽调和在地方招收的学员,组建第一训练队,于当年8月1日正式开学
。1946年9月迁移到勃利县城西郊定点办校。
校部设教育股、管理股、政治处和印刷厂。教学内容有控制测量、简易测绘、识图、用
图、标图和绘图。前线需要地图时,即组织学员昼夜突击绘制印刷。
1947年3月,全校职工和学员共295人,其中校部79人(含警卫排31人),训练队117人,
印刷厂67人,技术研究班32人。职工中有教员4人,其中数学1人,测量2人,绘图1人。
1947年5月,学校抽调部分人员和印刷设备,在哈尔滨市南岗建立了第二印刷厂。学校创
建时,经济困难,生活清苦,开展了大生产,种地140亩以改善生活。10月,学校由党总支改
为党委,加强了党对学校的领导。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兼东北野战军时,测绘学校改称东北军区
测绘学校。10月,将全校学员编为三角、地形、制图3个专业队,开始进行比较正规训练。
辽沈战役胜利后,该校于1948年12月末南迁沈阳市。
1946—1948年,该校共为部队训练299名测绘人员,提供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部军用地图
。仅1947年就印发地图778373份,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
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为解放战争突击编印地图纪实
1946年10月,国民党集中8个师的兵力分3路进攻南满根据地,企图将在南满的民主联军
部队歼灭于辽宁安东地区。南满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根据民主联军总部的指示,决心诱
敌深入通化以西的新开岭地区歼灭之。测绘学校根据联军总部参谋处的命令,迅速翻印提供
了通化地区的地图,保障了新开岭战役的需要,取得了歼敌1个整师的胜利。12月,国民党调
集10万兵力分路向吉林省临江地区的民主联军发起进攻。测绘学校组织力量突击绘制印刷了
该地区1∶5万比例尺地图,提供参战的西满、东满、南满军区部队,在三个半月中,保证了
三次南渡松花江、四次保卫临江,即“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的需要,取得了歼敌4万余
人,收复城镇10座的胜利。
1947年夏季,民主联军南满军区围攻长春、沈阳间的国民党军事战略要地四平市,急需
该市防卫图和街区图。总司令部派飞机将有关资料送到测绘学校,要求两天内绘印好。测绘
学校迅即组织力量连夜突击,不到20个小时完成任务,保证了急需,受到总司令部通报表扬
。
1948年1月,为准备东北境内的最后决战,东北军区司令部于2月即向测绘学校下达了制
印以辽东、辽西为主的东北四省1∶5万比例尺地图任务。测绘学校抽调绘图技术好的学员组
成制图区队,全力进行制图。副校长蒲锡文带领人员采购制图和印图所需的玻璃、药品、纸
张等材料。制印工作从4月全面展开,经4个月的紧张工作,于9月初完成全部任务,保证了辽
沈战役的用图。在战役发起后,测绘学校根据作战需要,紧急绘制了一些城防图。如9月末,
军区敌工部从地下工作人员那里获得了国民党守军在长春的工事兵力部署图,即紧急送往哈
尔滨第二印刷厂复制,限24小时完成。该厂立即组织制图印刷人员连夜突击,在限时内完成
任务。
二、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
1953年9月,重工业部将长春测量地质学校中的测绘科师生并入重工业部哈尔滨土木建筑
工程学校分校。分校设地形测量专业,为重工业部所属地质勘探、勘察设计、工业建设和矿
山开发等部门培养中级测绘技术人才。1955年2月,在分校基础上成立重工业部哈尔滨冶金测
量学校。校址在哈尔滨市南岗区中山路。1956年7月,更名为冶金工业部哈尔滨测量学校。当
时在校学生规模为750人,教职工120人,其中教师60人,行政干部35人,工勤人员25人。
1958年10月,该校改为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设有大专和中专两部分。大专设工程
测量和数学师资两个专业,学制亦为三年。1963年8月,该校改为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停办
大专班,中专班的地形测量专业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1965年,有职工150人。
在“文化大革命”中,从1966—1971年该校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69年改由哈尔滨市领
导,1971年又隶属于黑龙江省冶金局。1972年5月,学校恢复招生。从1973年起,学校积极主
动适应社会需要,开设地形测量、矿山测量、工业财务会计等专业,学制二年。为解决冶金
、石油、煤炭、水利、城建等部门对测绘技术人员的急需,又开设了地形测量、控制测量、
地形绘图等一年或二年制的培训班。
1978年6月,该校又重归冶金工业部领导,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79年
后,设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和工业财务会计等4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
制二年。
1985年1月,该校又改建为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为冶金工业部直属副司级单位,以
培养高级测绘技术应用人才。姜召宇任党委书记、沈迪宸任校长。仍设上述4个专业,在校学
生规模为800人,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后发大专文凭。
1985年末,该校党委机构有:党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监委、工会和团委;行
政机构有: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总务处、财务科、保卫科和卫生科;教学管理机构有:教
务处、一系(工程测量专业)、二系(航测、制图、财务等专业)、基础部(各门基础课)
、高教研究室、图书馆和教学设备管理科。
1985年末,全校教职工294人,其中教师110人,教学辅助人员39人,党政干部68人,工
勤人员75人;教师和管理干部中有副教授6人,讲师50人,工程师13人。全校共产党员101人
。
至1985年,该校共向国家输送7000余名大、中专毕业生和培训生,其中,属于在全国范
围内招生的大专毕业生150人和中专毕业生5900多人,为省内代培的培训生1000余人。该校教
学质量较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三、哈尔滨测绘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1年7月,为了培养中级测绘专业人才,省测绘局开始筹建黑龙江省测绘职工中等技术
学校,校址在省测绘局院内。当年从东北、内蒙古地区在职测绘职工中,通过考试招收第一
期学员115人。分为航空摄影测量外业、内业和地图制图3个专业班。1982年1月5日开学,学
制三年。
1983年4月,该校经省政府审查批准并命名为黑龙江省测绘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984年2月24日,国家测绘局将该校更名为哈尔滨测绘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面向东北三省
招生。9月,增设天文大地测量专业班,招收学员30人。12月,首批毕业生114人回到原工作
岗位。
1985年9月,招收第二期航测外业、内业和地图制图3个专业班120人。1985年末,该校教
职员工为31人,设党总支书记、校长、副校长各1人。31人中,干部30人,工人1人。干部中
,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4人,中专4人,高中2人;专业教师23人,占干部总数的76.7%;工程
师11人。
四、武汉测绘学院黑龙江省测绘局函授站
1982年12月,武汉测绘学院黑龙江省测绘局函授站成立,以在东北地区面向在职测绘职
工开展大专以上层次的学历教育。该站是武汉测绘学院对函授生实行教学管理的机构,其主
要工作:函授档案管理;组织每学期末集中面授与考试;学籍管理。函授站设站长(兼职)
、副站长、秘书共三人,行政上受省测绘局领导,业务上受武汉测绘学院统一招生(参加国
家成人高校统考)、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及教学进度、统一考试、统一规章制度等5个统
一的具体领导。
该站本科、专科均设工程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大地测量等4个专业,专科
还开设印刷技术、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2个专业。本科学制四年,专科学制二年。1983年招收
各专业本科函授生42人,其中黑龙江省22人;1984年招收各专业专科函授生81人,其中黑龙
江省34人;1985年招收各专业本科、专科函授生57人,其中黑龙江省18人。
五、黑龙江省大、中专学校的测绘教研室(组)
东北农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商学院、
黑龙江省水利专科学校、哈尔滨铁路工程学校、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哈尔滨铁路局齐齐
哈尔职工大学等省内大中专学校设有测绘教研室(组),向学生讲授测绘课程。1985年统计
,各教研室(组)有测绘教职员多者10几人,少者4人,共计约100人。其中副教授、教授16
人,讲师34人,助教4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