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队伍来源

  建国后,黑龙江省测绘技术人员来自4个方面:
    一是留用的民国时期的测绘技术人员。如原牡丹江市城建局测量组长、工程师张玉君, 为1928年东三省陆军测量教练所三角课毕业生。原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毕业(该校1904年创办 于北京,名为总理练兵处测绘学堂,1909年改称京师陆军测绘学堂,1912年改为中央陆军测 量学校,1927年停办,1931年重建于南京,改称中央陆地测量学校,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先后迁往长沙、桂林、镇宁、贵阳、重庆,1945年改称中央测量学校,1947年迁苏州,改 为国防部测量学校,1949年迁广州再迁往台湾省。)在国测二分局、省测绘局和哈尔滨冶金 测量专科学校工作多年的一批资深工程师、副教授共40多名。如原国测二分局设计室主任工 程师陈为德1933年毕业于中央陆地测量学校航空测量专业。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原教务 处负责人李昌乙和原国测二分局技术检查处主任工程师彭铭槐1935年毕业于中央陆地测量学 校三角测量专业。黑龙江省测绘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洪枫,省地名办公室主任朱泽生和冶金 测量专科学校副教授严守庸、刘启沐、李世林等都是1945年考入中央测量学校,洪、朱、严 、刘就读于大地测量系,李就读于地图制印系。此外,还有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副总工 程师、高级工程师唐余佐,是1941年上海同济大学测量系毕业生。这些留用的民国时期的测 绘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测绘队伍建设,培训新的测绘人员中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二是军事测绘单位的转业人员。他们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学院(校)(该校1946年 创办,名为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测绘学校,1948年称东北军区测绘学校,1950年称中国人 民解放军测绘学校,1953年升格为测绘学院,由沈阳迁到北京,1969年撤销,1970年在武汉 重建为测绘学校,1976年迁到郑州,1978年恢复测绘学院名称,设有天文大地测量、航空摄 影测量、地图制图、海道测量等系。)毕业后从军队转业来的,共200多人,成为创建黑龙江 省测绘事业的骨干力量。如原黑龙江省第五测绘大队队长王修政、省地质矿产局水文二队工 程师战纪贤、省测绘局生产处处长马毅男、省测绘科学研究所调研员、工程师安三德、省测 绘局副局长庞瑞祥等。他们是东北民主联军测绘学校训练队毕业。战、马、安后来又毕业于 大地测量本科一班,庞毕业于航空摄影测量本科专业。
    三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以武汉测绘学院(该校1956年组建,名为武 汉测量制图学院,1958年改称武汉测绘学院,1969年撤销,1973年恢复,1985年改称武汉测 绘科技大学,设有天文大地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工程测量光学仪器、计算机 与无线电工程等系。)分配的最多,有300余人。如哈尔滨冶金测量专科学校系主任邵自修、 大庆油田设计院勘察室主任工程师袁亮、省农场总局勘测设计院测量队主任工程师王希明、 省森林综合调查大队队长臧恩钟以及省测绘局副局长杨家驸、丘金宏等。他们都是1965年前 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的。
    此外,还有南京地质学校(测绘专业)、哈尔滨冶金测量学校、郑州测绘学校、北京矿 业学院、辽宁阜新矿业学院(矿山测量),以及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工学 院、青岛工学院的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等。如鹤岗煤矿1957—1982年国家统一分配的测量专 业毕业生共有18人,现任局地质测量处副主任工程师张澍钧,是1957年北京矿业学院矿山测 量系的本科毕业生。
    新中国培养的这些测绘技术人员,成为黑龙江测绘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是单位培训的测绘技术人员。测绘工作要求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从事生产。为此 ,煤炭、农业、城建、地质、水利等部门和省测绘局都曾招收初、高中毕业生,成立测绘培 训班或委托有关院校开办培训班加以培养。1949—1985年,全省培训的测绘技术人员约有40 00人,对测绘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鹤岗煤矿为组建测绘队伍,1949—1983年,先后8次通过自办的短训班、干部学校、技工 学校培养了300多名测绘人员,并选派在职测绘人员赴外地院校进修培训36人。
    农垦部门1954—1983年,举办4次测绘专业培训班,为垦区培养了1035名测绘专业人才, 许多人成为农垦测绘技术骨干和业务领导,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54年9月,东北国营农 场管理局经国家农业部、劳动人事部批准,从辽宁、山东、河南、黑龙江等省招收800余名初 中毕业生,分别在长春、哈尔滨两市设立土地勘测干部测绘训练班,学制一年。由该局勘测 处负责具体培训,共设13个班,其中平面控制测量5个班、高程控制测量2个班、地形测量4个 班、计算和制图各1个班。每班学员50人左右。另外,有100余名学员,分配作绘图员,参加 听部分专业课。两地共有教职工60余名,其中专业教师40人左右。课程设置:基础课有政治 、农业、几何、代数、三角;测量专业课有:水准测量、经纬仪测量、平板仪测量、地形图 绘制、制图、计算等。1955年7月,训练班提前结束授课,学员奔赴三江平原用平板仪进行1 ∶2.5万比例尺地形图测绘。
    1974年,省测绘局组建后,由于技术人员严重不足,招收1100名青工。该局及所属各内 外业队采取三项措施对这些青工进行培训。第一、举办上岗前培训。局、队都成立培训办公 室,选调教员,编写教材,分期分批集中三个月时间,除进行热爱测绘事业和测绘职业道德 教育外,主要是讲授测绘基础知识和单项操作技能训练,按本人上岗的工种,干什么学什么 ,为上岗生产奠定一定基础。第二、师带徒训练。经上岗前培训,将青工编人生产岗位,在 技术人员传帮带下,再经实习,开始生产。传帮带的内容为传授热爱测绘事业的好思想,帮 助掌握和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带领完成生产任务。师带徒训练使青工能很快掌握一项生产技 术,对完成生产任务,起了关键作用。第三、进行文化和技术补课。考虑到1975年招收的青 工虽有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凭,但因“文化大革命”中“停课闹革命”,实际文化不及初中毕 业生水平,测绘科技知识学习还不能适应测绘生产发展的需要。从1979年开始,特别是1981 年2月中央发布《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规定》后,局和队分别成立职工教育机构,选调专 职兼职教师、管理干部,调拔经费,开展了全面的文化、技术补课。在文化补课方面,要求 青工全部参加,各外业队利用冬季休整期,统一编班,集中上课,内业队为业余时间上课, 补完课后统一考试,达到初中毕业合格为止。在技术补课方面,每年抽出10%的青工脱产培训 一年。课程按专业设置,理论讲课为主,辅以实习,经考试达到初级应知应会标准,发给结 业证书。通过双补,使全局职工业务素质有了很大提高。1984—1985年,根据中组部、劳动 人事部和国家测绘局关于以工代干人员转干的条件,经过考核,全局有545人在专业技术岗位 的代干人员转为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