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坐标系统

  清朝后期。1908年(清光堵三十四年),陆军部《奏定测绘章程》第八条规定:京师及 各省首府应设经纬度原点一处。此项规定在黑龙江地区并未实施。而是采用假定坐标系,测 图时在平面控制网中选择一个控制点,假定其坐标,选定一条边假定其坐标方位角,以此作 为推算全网各点坐标的起算数据。因此,造成测制的地形图在地区与地区间互不拼接。
    民国前期。全省仍无统一起算点,按测区以天文点为准,设立独立坐标系。是在测区任 选一点,观测其天文经纬度和至另一点的天文方位角,按统一投影带的划分,将该点天文经 纬度换算为平面直角坐标;将天文方位角换算为坐标方位角,以此点的坐标和至另一点的坐 标方位角作为推算其它各点坐标的依据。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地区采用“1933年长春坐标系”。选用1941年德国贝塞尔椭球。 大地坐标的起算点即大地原点设在长春欢喜岭,天文经纬度、方位角系1933年由东京天文台 和日本陆地测量部测定。
    建国后。1953年总参测绘局在黑龙江地区的呼玛、东宁和内蒙的吉拉林等3处,将原侵华 日军所测的一等基线网同苏联的天文大地网相联结。1954年进行了东北地区一等三角锁的区 域平差,采用1940年克拉索夫斯基椭球,将苏联1942年坐标系(其大地原点设在列宁格勒的 普尔柯沃天文台)引到北京,再以北京天文基本点(设在总参测绘局院内)所测大地测量数 据作为大地坐标起算点,建立了“1954年北京坐标系”。该坐标系建立以后,黑龙江省一直 使用至80年代。
    “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从苏联联测过来的过渡性坐标系,其椭球定位参数与我国实际 情况出入较大。1975年,国家测绘总局决定另行建立中国独立的大地坐标系,选用1975年国 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16届大会推荐的当时最佳拟合于全球大地水准面的地球椭球 参数(长半径为6378140米,扁率为1∶298.257)。1978年在全国大陆中心位置的陕西省泾 阳县永乐镇北洪流村建立了大地原点,即“西安原点”(原点建筑物包括标石、观测楼、投 影亭),减少了坐标传递误差的累积。在原点上用精密的天文测量、水准测量、重力测量等 方法精确地推算出原点的大地经度、纬度、方位角和垂线偏差及大地水准面高程的数值。依 据这个新坐标系,1982年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这一适合中国情况的大地坐标 系,定名为“1980年西安坐标系”。按国家规定,从1985年开始黑龙江省采用该坐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