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国家测绘总局召开的大地测量工作会议,提出分别在北京、哈尔滨等9个城
市建立全国天文基本点,并联结成为国家天文经度基本点网。供天文观测人员每年在野外作
业以前和以后,在就近的天文基本点上,用比较法测定人仪差,以统一全国经度系统,修正
天文经度,提高经度测定的精度,从而求得所需要的大地方位角,使国家天文大地网的角度
传算误差得到控制。
哈尔滨天文基本点选点建点工程由黑龙江省第一测绘大队承担,其设计工作由省测绘局
基建办公室负责。场地选在省测绘局院内。其4个天文墩位按南北方向排列,1号墩为主点,
设在南端,2号墩为副点,设在北端,在1、2号墩之间排列3、4号墩,为人仪差墩。
1982年8月始,埋设天文墩。主点选用4块优质花岗岩石砌成,高6米,在楼面部分镶贴了
人造大理石面。副点及人仪差墩均用钢筋混凝土灌制,副点高4.7米,人仪墩高3.9米。各
墩均埋入地下2.7米深。墩的顶面中央均嵌有铜质中心标石。用威特

经纬仪对4墩进行
了墩位定向,使其中心线均在同一子午面内。
天文墩埋设完成后,进行了观测室和工作室的房屋建筑。主点、副点的观测室与工作室
均为东西排列,主点观测室活动屋顶可以向两侧移动。副点和人仪差墩观测室活动屋顶只能
向一侧移动。
1983年10月,完成4座天文墩及3套房屋、围墙等工程,占地面积350平方米。并埋设水准
基本标石一座,对各墩高用直接水准进行了联测。
1984—1985年,陕西省测绘局进行了国家天文经度基本点网联测。经度测定使用光电中
星仪,用恒星中天测时法。纬度测定使用威特

全能经纬仪,用太尔各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