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历史档案

第一章 文书档案

  一、清代档案
    黑龙江省档案馆和双城、东宁、虎林、黑河、桦川等市、县档案馆馆藏清代档案共31个 全宗,140150卷。这些档案是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至1911年(清宣统三年)期间形成 的。包括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黑龙江省档案馆 馆藏的清代档案有22个全宗。其中最珍贵的是黑龙江将军衙门、黑龙江行省公署等全宗的档 案。黑龙江将军衙门作为清代八旗驻防地方的军事机关,其档案的完整程度在全国也是不多 见的。这部分档案对于研究清代黑龙江的历史有着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是极为珍贵的第一 手材料。它反映了黑龙江地区的军事、旗务、民政、司法、财政经济、商贾往来、朝贡、气 象、邮驿、中外关系、民俗、社会风情以及各族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等方面的情况。
    在这批档案中,有记述当时在国内有影响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档案。其中最珍贵的有 康熙皇帝关于收复雅克萨、平定噶尔丹以及移驻八旗官兵于黑龙江地区永戍的谕旨。有在雅 克萨战役中清军请领发送攻取雅克萨所用火箭、火炮,以及防守操练所需之火药、铅丸的呈 文,还有奏报收复雅克萨至额尔古纳一带领土情形的奏折等。记述了1685年6月和1686年7月 两次战役的详细过程。主要包括清军参战的兵力,有3000余人,由汉、满、索伦、鄂伦春、 达斡尔、蒙古等民族兵丁组成。并有火器兵、藤牌兵参战。这些兵丁多数是由直隶、山东、 山西、河南以及福建等地调遣而来的。其运兵路线,是开辟的一条从盛京西北辽河的巨流河 渡口,经由吉林境内的等色屯(在今吉林省梨树县)、伊通门(今吉林省伊通县)、易屯口 (今伊通河口附近),经松花江而达黑龙江的瑷珲共计四五千里长的水陆联运线。有开辟驿 道,设置驿站的档案。记述了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令理藩院侍郎于杜尔伯特、扎 兰特等地率蒙古兵500人及索伦兵一部,自墨尔根沿嫩江上游及大兴安岭北端,砍树为路,架 设木屋而建立驿站。墨尔根为头站,依次为二站、三站、四站……,直至雅克萨钭对岸额穆 尔河口站(今黑龙江省漠河县兴安乡二十五站村),共计二十五站,驿道全长1400余里。这 条驿道于1685年6月以前初步开通,在两次雅克萨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还有记述1685年(清 康熙二十四年)清军收复雅克萨城,倍勒尔总管率部下30余人抵城下,俘获俄人戈瓦力喇等 7人的档案。还有1858年(清咸丰八年)黑龙江将军奕山会同俄国将军岳福议订《瑷珲条约》 的经过情形;有李金镛、成庆等与俄交涉索还被侵占的江东六十四屯,以及收回观音山、漠 河金矿等方面的档案。
    黑龙江将军衙门、行省公署、全省垦务局、蒙荒行局的档案,大量记载了有关黑龙江地 区土地开发与农业发展方面的一些重要情况。黑龙江地区地处我国东北部边疆,极边苦寒, 地广人稀,加之清政府施行“严禁流民栖止”的封禁政策,严重地阻碍了这一地区农业生产 的发展。据档案记载:黑龙江将军衙门建立初期,清政府下令八旗官兵与汉军披甲于边疆一 带屯田永戍,广设旗地、官庄,并派户部大臣赴黑龙江督理农务,调遣盛京官兵至黑龙江城 ,垦地千余垧。到1780年(清乾隆四十五年),边疆一带官庄增至40处,垦地已达4000余垧 。清代后期,随着封禁政策逐渐被打破,大量汉族农民流入,改变了此地粗放的农耕方法, 加快了农业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从游猎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定居,特别是“划猎为农”的 转变,反映了黑龙江地区以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
    在黑龙江将军衙门、行省公署、双城堡总管衙门和协领衙门的档案中,有将军奏报《黑 龙江全境舆图》告成折,《黑龙江通省舆图》及所属各城、旗营、驿站、官庄所报送的有关 沿边四至、山川河流、村屯名称、人丁户口清册等。是研究早期黑龙江流域经济、人口变化 等方面的重要史料。档案中有反映嘉庆年间黑龙江“迁奴”起义的起因与发展,以及官府派 兵镇压,清廷改变“迁奴”政策等情况的记载。还有反映“双四”、“天灭洋”、“天平洋 ”、“打五城”、“小黑龙”、“义和拳”等农民起义在黑龙江地区活动的情况,以及清廷 镇压太平军、捻军、义和团等文件。
    黑龙江副都统衙门以及瑷珲兵备道的档案,不仅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情况 ,而且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黑龙江副都统衙门档案记述了沙俄入侵中国,黑龙江城(瑷 珲)、齐齐哈尔城以及各旗、水师营等处惨遭烧杀抢掠的情形,特别是记述了沙俄侵略者抢 掠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的过程。还有沙俄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开办矿山、设商埠;日俄宣 战奉旨诺守中立;庚子之乱中阵亡官兵名册,对殉难旗民、官绅、妇女的抚恤等档案。1888 年(清光绪十四年),添设瑷珲兵备道,档案中有为开通两国贸易制定的沿边设卡章程,江 省酌拟变通沿边荒务办法奏折等。还有兴东兵备道的《兴东政见书》,其中有赴逊河调查的 边务日记、佛山设治、拟屯兵办法、设农务与山蚕公司、勘修陆路以及毕拉尔路鄂伦春族状 况等。档案中还有记述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清朝与沙俄签订《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 合同》,沙俄委派华俄道胜银行承办、修建中东铁路的档案,有中东铁路公司与吉林、黑龙 江两省订立展地合同的档案,吉林省自绥芬河站至阿什河站(称东线),共展地55000垧;黑 龙江省自满洲里站至哈埠北站(称西线),共展地126000垧。还有铁路公司为管理上述地亩 ,设立地亩管理处的档案,并有中东铁路东线与西线地亩分配清册,沿线各大站平面图,修 建哈尔滨许公路计划等档案。这些档案记载了沙俄在黑龙江地区开银行、修铁路、划分势力 范围,镇压黑龙江人民的反帝斗争,施用种种手段扩大对中国东北侵略的史实。
    在馆藏清代的资料中,有《皇朝通考》、《大清一统志》、《大清刑律总纂集成》、《 约章集成汇览》、《钦定大清汇典》、《爵铁全览》等。《爵秩全览》的内容有黑龙江省巡 抚、民政使、提法使、提学使以及瑷珲道、兴东道、呼伦道、绥化府、嫩江府、海伦府、黑 河府、胪滨府、宁古塔城、五常、宾州、双城等府的官职名单。此外,有清代及清以前黑龙 江地区各历史时期有关人物传记,如《黑水先民传》中记述有祖籍黑龙江的著名人物多人。 其中有富勒珲,满洲多锦氏,曾任归化城副都统、护理绥远城将军;寿山,袭骑都尉世职, 曾任黑龙江副都统,署黑龙江将军;庆祺,曾补西安副都统、三姓副都统。
    二、民国档案
    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档案273433卷,这部分档案是1912年(民国元年)至 1932年(民国21年)形成的。档案不仅数量浩繁,而且内容丰富,比较珍贵的有黑龙江都督 府、黑龙江行政公署、巡按使公署、省长公署、省政府及所属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各厅 以及滨江、龙江、黑河各道的档案。主要内容有:
    辛亥革命后初建民国时地方政权更迭与变化,有废除帝制,建立共和以及成立黑龙江省 共和研究会、黑龙江省共和党、同盟会支部等文件。有1913年黑龙江都督府遵照大总统“教 令”改道官为观察使,各府、厅、州改为县制等方面的文件。文化教育方面,有清末开办第 一所鄂伦春子弟小学校的档案,即毕拉尔路鄂伦春蒙养小学堂。这一史料的发现,纠正了一 些著述中关于鄂伦春族办教育的时间上的误传。有民国初期改革教育,改良私塾,统一读音 ,提倡白话文,推行地方教育,全省各县学校组织概况,教职员一览表等档案。黑龙江省通 志局档案的内容也较为丰富。有1915年(民国4年)11月4日,黑龙江巡按使公署向镇安右将 军署报送通志目录的咨文,龙江、景星、泰来、大赉、拜泉、绥化、兰西、青冈、巴彦、绥 棱、安达、望奎、木兰、铁力、肇东、郭尔罗斯后旗、瑷珲、逊克、嫩江、通北、汤原、萝 北等县(旗)设治局,汇集上报的有志书、志略、通志册、表说、沿革、建置、疆域、图说 、武备、坛庙、人物宦业调查录等。在具体项目中,还包括人种、城池、山岳、河川、物产 、祠庙、古迹、方言、风俗等。有1921年至1928年间在哈埠创办《国际协报》、《哈尔滨日 报》、《滨江新报》、《午报》、《东三省商报》、《晨报》等30余种报纸。有1926年哈尔 滨广播电台成立并开始播放的资料。
    农业方面的内容,有黑龙江省放荒清丈招垦规则,放荒章程,屯垦署组织大纲,整顿荒 务条例;有农事试验场成绩报告书,全省农作物收成调查表及有关农业方面的统计数字;有 推广种植改良办法,试种稻田,烟草种植区的土地、气候调查;有全省各县雨量阴晴平均量 数表;1917年至1928年雨量情况和1922年至1928年雨雪量数统计材料;有1929年、1930年黑 龙江省火灾情况的材料,还有松花江水位涨落日记图表,各县水位变化情况报告,呼兰详报 受灾情况,以及有关制定赈灾公债条例等方面的档案。
    矿政与实业方面,有矿政章程,设立黑龙江沿岸金矿督察局,并拟定试办章程,黑龙江 中、下游矿务调查表;采金试办章程,库玛金矿局采苗以及官、商合办宽河金矿局开矿等事 项,全省硝黄生产调查表等档案。有关于全省实业家、纺织业状况调查报告;各县创办糖厂 、造纸厂、电灯公司,民办工厂通则,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办法等文件。
    外事方面的内容,有中俄关于松黑两江航权交涉案,有关胡尔哈河口至乌苏里江口与俄 分立界牌,中俄两国交界河流航行临时协议,中俄国际航流详图,中俄沿江村屯间距里程, 江宽与水势方面材料。1922年12月2日,呼伦贝尔督办兼交涉员与赤塔俄代表谈判记录,密山 县与俄沿边要隘图。1924年中俄两国签订的《中俄解决悬案大纲》。有中东路事件中有关中 苏、中蒙边境战况,与苏联局部议和,并通过了双方撤兵、划地若干里作为缓冲地带的协议 。外国人居留人口、职业调查,外国人申请加入中国国籍的材料。驻哈尔滨英、法、丹麦、 瑞典等国领事到任的文件。有1928年黑龙江各界通电全国,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在中国东北 地区修筑“五路”(即吉林至会宁、长春至大赉、吉林至五常、延吉至海林、洮南至索伦等 五条铁路)运动的档案。有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马占山誓师抗日,重编三省制军。有1931年 日伪军向嫩江江桥阵地发起猛攻,中国官兵在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东北边防军驻江省副司 令马占山的率领下,奋起抗击,进行江桥保卫战的情况。有日本侵略者侵占黑龙江省城齐齐 哈尔,马占山率部撤退到海伦,宣布成立黑龙江省政府;1932年马占山抵达黑河,重新组建 黑龙江省军政两署,发表抗日通电等档案。
    有关东省特别区和中东铁路的材料,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1918年1月中国派兵入中东 路界,成立东省铁路督办公所及东省铁路警备司令部,1919年9月改为东省护路军总司令部的 档案。1923年3月,由东三省保安司令张作霖签署文件,正式成立东省特别区行政长管公署。 1923年至1931年,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形成2000余卷档案,除反映奉系军阀、东省特别 区行政长官公署的活动外,还有反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团体的情况,以及俄国 十月革命的情况。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在中东铁路警察总管理处查禁的 材料中,有中共中央、满洲省委、哈尔滨市委、哈尔滨总工会、反帝大同盟的有关刊物,如 《满洲红旗》、《北满红旗》、《华工醒时报》和散发的标语、传单。有哈尔滨三十六棚中 国铁路工人及中东铁路沿线各站、段工人反对霍尔瓦特沙俄残余势力而掀起的罢工浪潮的记 载。有俄、美、英、德、波兰等外侨,在哈埠以及中东路沿线设立学校、传习所等方面的材 料。
    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时期的资料,主要有《黑龙江省政府公报》、《黑龙江省职员录》、 《龙沙文官录》,记录了黑龙江省及各县委任官职务以上人员。有《黑龙江政务报告书》, 登载有政令、法律、清乡、划境设治、普通教育与社会教育、垦荒、开发林业、工艺、商务 、地方交通、整理税捐、中外交涉、蒙旗事务、铨叙保举等各方面的文件。在1931年《哈尔 滨特别市市政报告书》中,记载有市政区域、户口、币制、产业、工程等方面的资料,附有 哈尔滨市全图。还有《镜泊湖畔的先史学调查记录》、《黑龙江克山火山地质调查报告》等 ,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三、东北沦陷时期档案
    这一时期形成的档案,由于日本投降前夕被其大批销毁,所保存下来的档案、资料极为 有限,共有18个全宗,19146卷。主要是伪龙江、滨江、三江等省公署、省警务厅、关东军特 务机关、第三军管区、宪兵团(队)、警务统治委员会、国境警察队以及北满特区文物研究 所等部门形成的档案。这些档案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滔天罪行,是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佐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掠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以后,大肆搜刮、掠夺这一地区的物产资 源。1932年8月,关东军特务部拟定《满洲经济统制根本政策案》,确定以关东军和满铁株式 会社为统制满洲经济的领导机构。为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经济命脉,对物产资源进行大规模 的调查。有1934年(伪康德元年)伪龙江、滨江等省公署对所属各县农作物(包括经济作物 )、耕种面积、种类、产量、牲畜种类、头数的调查,有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及蓄木量的资源 调查,还有对生铁、钢、钢材、铝、镁、黄金、煤炭、石油、水利发电量的调查。由于面粉 供应不足,1938年9月,于哈尔滨召开奉天、吉林、龙江、牡丹江、黑河、三江等省参加的有 关小麦、面粉对策协议会,议定成立小麦制粉配给组合。此后,为了发动太平洋侵略战争的 需要,在东北地区全境范围内实行“粮谷出荷”、“钢铁献纳”运动。由于日本侵略者残酷 的掠夺,广大群众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档案中有1942年5月13日伪龙江省白城子镇居民和附 近7个村子的农民1500余人前往伪县公署,要求开放粮仓,配给民食的材料。为了在经济上强 行掠夺,1943年末伪满洲国的经济警察增至数千人,在东北全境以经济犯罪而被捕的就有13 万余人。为了进一步搜刮民财,伪满洲国设立种类繁多的苛捐杂税,如所得税、消费税、流 通税、酒税、清凉饮料税、卷烟税、特别卖钱税、法人营业税、资本所得税数十种。
    (二)政治压迫。在东北人民抗日浪潮日趋高涨的形势下,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7月25日 成立“满洲帝国协和会”,省、县(旗)设协和会本部委员会,极力宣传“日满一德一心” 、“民族协和”、“王道乐土”等所谓“建国精神”。协和会不仅在思想上进行奴化宣传, 而且成为日本侵略者武装占领和屠杀人民的别动队。档案中有《满洲帝国协和会行动纲领》 ,组成宣抚班等材料。还有组织妇女汉奸文化团体“齐齐哈尔芙蓉会”,进行各种奴化宣传 的材料。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殖民统治的佐证。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人民抗日活动进行残暴镇压。档案中有1937年4月15日日本军警、特 务机关秘密筹划的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大逮捕的材料。有1938年3月15日和同年7月以佳木斯宪 兵队为主,在汤原、富锦等地实行两次大逮捕,以及以后的“三肇事件”、“巴木东事件” 的有关材料。
    日本帝国主义把中国东北地区视为生命线,制定“百万户移民计划”,并把三江平原作 为有利于军事、有利于农业增产的重点移民地区。档案资料中有成立满洲移民训练所、满洲 移住协会,制定移民用地选定方案、“开拓团法”等材料。还有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强行征 收土地,土龙山附近农民反对日本侵略者收买土地,并杀死日军饭冢大佐等,即“土龙山事 件”的材料。还有宁安县芦家屯第八次开拓团罢工事件,原住民反对收买土地运动等材料。 省档案馆和一些市、县档案馆还保存有一定数量的敌伪资料。如《满洲国政府公报》、《满 铁调查月报》、《满洲经济统计月报》、《满洲国现势》、《满洲国警察史》、《开拓十年 史》、《满洲国基本国策大纲》、《满洲重要物产年报》、《满洲输出农产物概况》,以及 《大同报》、《大北新报》、《三江报》、《哈尔滨日日新闻》。反映黑龙江地区情况的资 料还有《黑龙江省施政大纲三年计划》、《黑龙江土著族调查》、《吉、黑两省民事、习惯 调查》、《黑河地方概查报告》、《黑河省产业实态调查报告》、《富锦及松花江下游地方 调查报告》、《哈尔滨特别市户口调查结果表》,还有省、县事情、历史沿革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