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革命历史档案

  黑龙江省档案馆及部分市、县档案馆馆藏革命历史档案32823卷。档案形成的时间是192 3年至1949年。
    1923年10月至1931年8月,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青年团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 组织,在黑龙江地区组建与发展,进行革命宣传与组织工作,领导人民进行反帝爱国斗争时 期。在馆藏档案中记载有1923年陈为人、李震瀛、陈作霖先后来哈尔滨,组建黑龙江地区第 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哈尔滨支部和中国共产党哈尔滨组的情况。有陈为人、汪洁曼、李震瀛 、彭守朴、李铁钧等人关于哈尔滨团支部开展活动和工作计划给邓中夏、刘仁静、任弼时的 信。有1927年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成立发表的《通告》、《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满洲工人 运动决议案》、《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陈为人关于中共满洲临时省委工作给中共中央的 报告。1928年中共满洲临时省委正式改为中共满洲省委。有“中东路事件”后,中共满洲省 委对政治形势的分析、工作决议,发表的通告、告满洲民众书。有刘少奇调任中共满洲省委 书记后对中东路工人斗争的巡视给中共中央的报告。1930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遭受破坏,5月 组成临时省委,8月临时省委撤销,组成满洲总行动委员会,10月又恢复中共满洲省委的情况 等文件,有关于工人、农民、士兵工作等给中共中央的报告。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人民、东北军爱国官兵进行抗日救 国武装斗争。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1932年又作出《 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满洲民众义勇军及一切劳 动群众反日战争的十条纲领》和《对士兵工作紧急决议》,并有派出大批干部到义勇军中从 事活动的档案。从1932以后,有中共领导的巴彦、汤原、饶河、珠河、宁安反日游击队相继 建立的有关材料。1933年秋,中共满洲省委在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有在黑 龙江地区组建第三、四、五、六军,并形成北满、吉东两大游击区的文件材料。
    1933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 ——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提出党在现阶段领导满洲抗日群众运动的总策略方针 。有省委及一些党委贯彻这一指示信之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出现新的面貌等方面的报告。
    1934年中共中央随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上海中央局遭受破坏,满洲工作即由中共驻共产 国际代表团领导。有1935年6月3日“六三”指示信;有以吉东特委和中央驻东北代表名义发 给珠河县党团组织及抗联第三军负责同志的两封信(简称《吉特信》和《中代信》),及北 满、吉东两地党组织、抗联部队主要负责人对这些信件认识不同,引起的争论所形成的文件 。
    有1935年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撤销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中共南满、东满、吉东 、松江(北满)四个省委,1936年1月决定撤销中共满洲省委的文件材料。
    有1936年9月在汤原汤旺河沟里召开珠河、汤原中心县委和抗联三、六军党委联席会议( 即珠汤联席会议)作出的《目前政治形势之分析与策略任务之决议》和成立中共北满临时省 委的政治决议和组织决议。同年,有在原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基础上,组成东北抗日联军,编 成11个军的文件。1937年10月抗联第四、五、七、八、十军组建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为周 保中;1939年4月以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组建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为张寿篯,有成立 时发表的宣言、公告、编制序列、领导成员任命书等。有1937、1938年在哈尔滨的中共北满 临时省委及其所属的组织遭受破坏,敌人进行大搜捕(即1937年“四·一五”事件,1938年 “三·一五”事件)的详细过程及提出的对策的材料。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抗联部队进行讨伐,实行经济封锁,采取“三 光”政策、“集团部落”,极力隔断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1938年以后,有北满省委临委 、吉东省委决定抗联各部队开始西征,从而打乱敌人的围剿,分散并牵制敌人的兵力,取得 胜利的报告、战报等。有在西征途中,张寿篯和他的战友写下的著名诗篇“露营之歌”。19 39年4月12日,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召开第二次执委会,有决定改临委为中共北满省委的 文件。1939年底和1940年春,日本关东军炮制“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10万兵力对抗联 游击区、抗联各部队进行残酷的大讨伐,东北抗联的斗争环境更加艰难。1940年1月24日,中 共吉东、北满代表会议在伯力召开,提出“东北抗日救国运动新纲领草案”。1941年抗联各 部队开始进行战略转移,陆续退到苏联远东地区的伯力、双城子,成立南、北两野营,1942 年编成东北抗联教导旅,党的组织统一组成中共东北抗联教导旅委员会,1945年8月成立中共 东北委员会。有上述事件以及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整训、战术训练等文件材料,1945年8月 日本投降后,抗联干部陆续从苏联回东北的报告、信函等。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共满洲省委 、北满省委、吉东省委及其领导的革命群众组织创办有《斗争周刊》、《满洲红旗》、《战 斗》、《前哨》、《救国报》等刊物。
    1945年“九·三”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的指示,并派出干部到黑龙江地区建立了中共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等省委,形成有 建立地、市、县党委和民主政府,动员大批干部下乡发动群众开展反奸清算,分配敌伪财产 ,减租减息运动以及清剿土匪,建立地方武装的指示、决定、报告。1946年中共中央发出《 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改变土地政策。东北局于同年7月7日作出《关于形 势与任务的决议》,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馆藏档案 中有各省委关于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贯彻土地改革政策、土地法大纲的指示,土地改革 各阶段的总结和报告,土改试点和典型调查,有关人口、土地、阶级成分划分、斗争果实的 统计数字。有秘密建党、公开建党及整党的有关文件及在土地改革中保护工商业的指示等。 有赵德尊代表黑龙江地区各省参加全国土地会议及在会议上的发言,召开全省土地会议等文 件。还有组织战勤、参军参战,支援前线等工作报告、各种统计数字。有中共黑龙江省代表 大会及各阶层代表会,工会、青年团、妇女代表会、劳模会的有关文件。还有确定产权,发 放地照、房照有关文件。有黑龙江、嫩江、松江、合江各军区部队在东北民主联军主力部队 的配合下,开展清剿土匪斗争,擒获谢文东、李华堂等匪首的战报。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后,黑龙江地区各省工作重心转入经济建设和支援全国解放战 争,形成的档案亦十分丰富。有各省委、省政府有关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决定和会议材 料。有各省组织以插犋换工为主要形式的生产互助组织等文件材料。
    黑龙江地区是解放战争时期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后方。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档案,记载了建 立巩固的北满根据地的全过程,尤其是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比较完整、系统,其史料研究 价值极大,是黑龙江地区各级综合档案馆馆藏的特殊优势。在建立根据地的过程中,还有陈 云、张闻天、李富春、黄克诚、张启龙、王鹤寿、刘锡五、范式人、顾卓新、张秀山等领导 人在有关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起草的文件、来往信函和其他革命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极其珍贵 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