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科研项目
第二章 科技档案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基本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
江省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基地之一,国家一些重点科研单位在黑龙江地区兴建。1956年中共
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全省科研机构迅速增加,到1960年达到319个。1978年全国科
学大会后,恢复并新建了一大批科研机构。到1985年,全省科研机构发展到829个。在此期间
,各科研单位都形成大批科研项目档案。仅1970年至1985年间,共有获省以上奖励的科研项
目1164项,其中发明奖8项,成果奖780项,科技进步奖256项。这些科研项目档案,内容丰富
,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机械电子工业部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收藏有1958年到1985年间245项科研成果档案。在这些
科研成果中,有92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创造发明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其中有水下
局部排水二氧化碳气体保护半自动焊枪科研项目档案,有提高锅炉压力容器焊接质量关键技
术研究档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七0三研究所1962年至1985年取得主要科技成果
55项。获国家或省、部级奖25项。其中有2.5万马力主汽轮齿轮机组科研档案,3.6万马力
主汽轮齿轮联合机组、80吨/时主蒸锅炉、舰用燃轮机及同机并车传动装置、大功率高转速
液力耦合器、401—2型压气机等科研项目档案。航空工业部第六二七研究所收藏有1964年以
来形成的科研成果档案,记载有35项成果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其中有FL—8风洞塔式六分
量天平设计、直—6飞机引射器研究、运—11飞机风洞实验、FL—7跨音速风洞技术改造及图
形显示等科研项目的档案。
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有自1954年建所至1985年间形成的114项科研成果档案,其中获国家和
省、部级成果奖66项。其中20余种疫(菌)苗研究分别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
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的科研档案,有着重要的价值。该项目被称为世界兽医
科研领域的重大成果,获国家发明一等奖。这项成果对马传贫流行区域的疫情起到了控制作
用,避免了数百万匹牲畜因受马传贫感染而死亡,直接经济效益达13亿元。黑龙江水产研究
所保存有1963年虹鳟鱼养殖技术档案,这项研究为我国增加一个新的优质养殖鱼类;还有黑
龙江省鲫鱼种群遗传特性研究的档案,这项研究填补了国内对鲫鱼遗传研究的空白。
黑龙江省科学院收藏有140项科研成果档案,其中28项成果为国内首创,37项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石油化学研究所保存90余项科研成果档案。其中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人造卫星及
民用工业、农业等各领域的J——01结构胶粘剂、J——03高弹性结构胶、J—06—2应变胶科
研项目获国家发明奖。技术物理研究所保存有手提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低能Y—Y选择测井仪
等53项科研成果档案。省机械工业研究所、低温机电研究所自1962年至1985年间取得科研成
果125项,有20项获国家和省级奖励。其中有重水反应堆主泵轴承新材料、硬质合金圆锯片高
频钎焊、压力充油式潜水电泵等科研项目的档案。省计算机应用开发研究中心形成有C616车
床微机系统、海洋仿生机器人等10个科研项目的档案。催裂化装置人——机优化系统获国务
院电子办一等奖。省电子研究所存有1970年至1985年间完成的70余项科研项目档案,有17项
获省和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数字自动、Q表、微机控制专用机、硅兰宝石压力传
感器、远红外木材烘干炉等科研项目的档案。省化工研究所保存的1954年至1985年间362项科
研成果的档案,有2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其中有聚酰胺68#、54#等新型材料的科研
档案。这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学研究所保存有150项科研成果档案,推广应用的成果有113项,其
中有双丰1号、双丰303号和304号等2倍体、多倍体优良品种的科研档案,推广面积占黑龙江
省甜菜种植面积的80%,占全国甜菜种植面积的70%左右。省农业科学院育种研究所保存有19
78年至1985年间形成的科研项目档案。其中有玉米新品种黑玉46号、黑玉71号、黑玉79号、
龙单1号和谷子新品种龙谷23号、24号等科研项目的档案。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形成的黑
农26号大豆新品种的科研档案价值很高,对促进全省大豆生产起了重要作用,推广面积达40
00万亩,增产大豆2.25亿公斤。省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存有松单1号玉米、单丰1号水稻
、亚麻1至6号新品种等科研项目的档案。省农科院克山农业科学马铃薯研究所收藏有1948年
至1985年间247项科研项目的档案。克新1号、克新4号马铃薯新品种被审定为国家级品种。省
畜牧研究所保存有103项科研项目档案,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的科研项目有21项,包括育成黑
白花奶牛、东北细毛羊、哈尔滨白猪、黑龙江马等7个家畜新品种的科研项目档案,其中黑白
花奶牛育种等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