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工业企业档案
第一章 工业科技档案管理
黑龙江地区的工业,从清末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缓慢,加之建立的工
业企业多属轻工业,所形成的技术档案数量很小。东北沦陷时期,一些工业企业形成的技术
档案,在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大部分被日本侵略者销毁,保存下来的技术档案很少。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府将日伪遗留下来的10多个较大的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并接收了
一些技术档案资料。在恢复生产过程中,开始形成一批技术档案资料。到1949年,黑龙江、
松江两省计有冶金、机械、化工及轻纺工业企业550余家,所形成的技术档案不断增加,一般
都是分散保管在各科、室或技术人员手中。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东
北局决定将辽宁省20多个工厂企业从沈阳、丹东等地迁至黑龙江地区。这些工厂企业都具有
一定的规模,是当时国民经济的骨干,在重建和重建后生产过程中收集并形成一批技术档案
资料。
在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黑龙江省是国家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全国
新兴建的156个项目,有22个项目放在黑龙江省。随着工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企业技术档案
大量增加,各企业开始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领导。在苏联援建的企业里,一般都建立中央资
料室和档案管理制度,技术档案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在1954年建
厂初期就设有资料科,1956年成立了中央技术资料室,统一管理全厂的技术档案。到1958年
,全厂共设有9个库房,保管技术档案6823卷(册),收集国内外技术资料18290册,并建立
生产图纸管理等制度。哈尔滨锅炉厂成立4个技术资料室,其中设计资料室集中管理产品设计
图纸和工艺技术档案资料,并对各车间、科、室产品设计图纸资料的管理使用进行业务指导
。全厂专职档案资料工作人员有18人,兼职9人。哈尔滨汽轮机厂设有产品设计、工艺、设备
动力、基建等资料室,管理全厂的技术档案,为实行技术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创造了条件。
1958年,黑龙江省各工业企业档案室积极开展利用工作,不仅为本单位生产和科研等提
供大量的技术档案,而且还提供大量的档案支援全国各省、市厂矿企业。哈尔滨轴承厂1958
年供应全国20多个省4000多个单位图纸95500套,计17.7万张。牡丹江五金电器制造厂资料
室提供给全国57个单位的图纸资料共4915份,比1956年增加了47.4%。哈尔滨锅炉厂为全国
各地提供利用图纸11217套,计275268张。北满钢厂1958年交流图纸1853套,资料769份,较
1957年增加1倍,档案利用率不断提高。
1959年,全省各地、市开始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指导,先后召开技术档案工作座谈会或
现场会,贯彻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总结交流1958年档案工作的经验,促进
了技术档案工作的开展。齐齐哈尔车辆厂制定统一管理全厂技术档案资料工作的办法。哈尔
滨电机厂中央资料室对原有图纸管理制度等进行修改补充,制定了产品图纸对外提供原则、
手续和分图库的管理制度。同时,对技术档案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共整理底图2.5万张,蓝
图960套,计21万张。但全省技术档案工作开展很不平衡,大多数企业技术档案工作还刚刚开
始,技术档案残缺不全,档案和资料混淆在一起,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少厂还未建立档案工
作机构,技术档案仍然分散保管在科室或个人手中。1959年12月,省委办公厅召开各地委、
市委办公室主任座谈会,贯彻旅大会议精神,并下发了会议纪要,要求根据国务院批准的《
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立即着手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工作机构,开展技术文件材料的收
集、整理、区分技术档案与技术资料等工作,改善保管条件,修订工作制度和办法,把全省
技术档案工作普遍建立起来。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档案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佳木斯、鸡西、
鹤岗等市制定技术档案工作规划,加强档案工作机构建设,应建立技术档案室的都建立起来
。不能单独建立技术档案室的,与文书档案合建统一的档案室。同时,开展一次技术文件材
料“还家运动”,把分散在个人手中或科、室、车间的需要归档的技术文件材料收集起来,
整理归档,并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制订技术档案管理细则或办法。据齐齐哈尔市1960年底统
计,全市各国营工厂企业建立技术档案室26个(其中国营工厂13个,地方国营工厂5个,城建
系统8个),建立技术档案和文书档案统一管理的档案室13个,设技术档案分室35个。各工业
企业半年内收集技术档案23847卷,占技术档案案卷总数的70%,共整理出各种技术档案4013
卷(册),底图882600张,提供利用档案239740卷(次)。1961年,全省贯彻《国营工业企
业工作条例》(草案)(简称“七十条”),大力加强技术档案工作,在整顿技术管理工作
的同时,把技术档案工作作为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进行整顿,确定由总工程师领导技术档
案工作。许多大型企业基本达到技术档案归档有制度,整理有秩序,保管条件有所改善,在
生产和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哈尔滨市道里人民公社结合贯彻“七十条”,对所属电炉厂、
炼铁厂等15个工厂的技术档案工作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单位对技术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省
档案管理局转发了他们的经验,推动了全省中、小企业技术档案工作的开展。
1962年,为贯彻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加强工业企业技术档案工作的报告》,省
人民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省内各企业加强技术档案工作,作为企业管理的内容之一。责成
省直工业、交通、建设等主管机关加强对本系统的技术档案工作的领导,使各单位各种技术
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起来,并有专人负责。要求把关、停工厂企业的技术档案进行整理,
妥善地保管起来。根据国家档案局和省人委的要求,省档案管理局采取全面布置、重点深入
的方法,以哈尔滨市电业局为重点,摸索建立归档制度,取得一定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归档
制度的建立。到年底,一些重要的工业企业把已建立的统一的归档制度巩固下来,尚未建立
的开始建立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证了技术档案的完整。在此期间,省直各主管机关
加强本系统关、停工厂企业的技术档案工作,对关闭企业的档案,经过整理后,交由主管部
门负责集中管理,对停产企业的技术文件图纸和资料由留厂人员负责管理,确保技术档案不
分散、不销毁。据1962年末哈尔滨市的统计,在关闭的21个市营工厂中,有12个工厂的档案
已整理完毕,其中8个工厂的档案交主管部门。到1963年上半年,全省关、停企业技术档案整
理工作基本结束,并得到妥善保管。
1963年2月,省人委批转省档案管理局《关于省级各专业主管机关应加强对本系统的技术
档案工作的领导和业务指导的意见》后,省直13个主要专业主管机关根据省人委的指示,加
强对本系统技术档案工作的领导。农业机械厅、冶金厅、轻工化工厅等9个单位确定一位厅(
局)长负责领导技术档案工作,并配备了专职干部或固定人员。省档案管理局配合省农业机
械厅对齐齐哈尔、哈尔滨、佳木斯三市8个直属农业机械厂进行检查,了解技术档案管理情况
。省化工轻工厅在第二、三季度分别检查哈尔滨、佳木斯的亚麻、毛纺、化工等7个直属厂。
通过重点检查,推动全省省营以下企业的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在此期间,根据国家档案局《
关于试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同企业技术管理制度结合的通知》精神,省档案管理局从1963年
4月在哈尔滨市16个国营工厂中进行调查,征求了11位厂长和总工程师的意见,研究总结技术
档案管理制度同企业技术管理制度结合问题,提高技术档案工作水平。8月,省档案管理局召
开7个国营工厂的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介绍哈尔滨电机厂和哈尔滨量具刃具厂的经验,推动
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同企业技术管理制度结合的试行工作。9月,省档案管理局向国家档案局
、中共中央东北局办公厅呈报《关于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同企业技术管理制度怎样结合问题的
调查报告》,明确提出:第一,把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纳入全厂技术管理制度之内,作为全厂
技术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第二,把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从积累到立卷、归档的制度,
作为各技术业务科、室本身制度的一部分;第三,把技术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立卷、归
档工作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之一。这些做法在一些企业实行,对开展技术档案工
作,提高技术档案管理水平起了积极作用。到1963年末,国营工厂中70%以上的单位把技术档
案工作作为技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健全制度和机构,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并进行大量的收
集整理工作,为生产建设服务发挥了作用。但从全省来看,仍有不少工业企业的技术档案工
作机构和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缺乏必要的库房、设备,技术档案不完整、不准确的现象
较为普遍。
1964年3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国家档案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技术档案工作的报
告》后,省档案管理局转发了这一文件,先后召开地、市档案处处长会议和专业主管厅、局
办公室主任会议,着手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督促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档案工作机构。1964年5月
,省档案管理局和哈尔滨市档案管理处组成联合工作组到哈尔滨车辆厂蹲点,并写了调查报
告,介绍车辆厂的经验,对一些企业档案工作机构建设起了积极作用。哈尔滨电机厂、汽轮
机厂和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都先后配备技术干部做技术档案工作。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档案室
也改由总工程师领导,使技术档案工作得到加强。据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
双鸭山、鹤岗、鸡西7市和伊春特区417个工业企业的调查,到1965年3月,基本上都建立了技
术档案工作,集中管理技术档案。其中已建立专门机构的企业有154个,由行政负责人或总工
程师领导。其中中央直属企业94个,省属企业30个,市属企业25个,科研单位5个。二是对技
术档案彻底清查整理,属于国家项目的技术档案,年内收全补齐。一些企业在总工程师主持
下,组织有关人员对技术档案进行清理。据全省417个企业的调查,已有117个企业的技术档
案全部整理完毕,占28%。三是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档案工作制度。据417个企业的统计,到19
65年已建立健全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的单位275个,占65%。其中中央所属工业企业104个,省属
企业46个,市属企业102个,科研单位23个。已将业务部门立卷归档制度纳入企业技术管理制
度之中的有88个单位,其中中央所属企业44个,省属企业11个,市属企业22个,科研单位11
个。
1965年4月,全省档案战备工作会议后,省直14个专业主管机关对所属企事业单位技术档
案的清理鉴定、疏散转移、分库保管进行了全面部署。到1966年2月,基本上将全省重要技术
档案分清玉石,补全核准,结束了上报工作,并开始对一般技术档案进行清理鉴定。据统计
,中央直属的121个企业,有6个单位将重要技术档案转入后库保管。79个省直属企业,也都
将重要技术档案整理出两套以上,分别保管在两个地方。省直属厅局也都接收和保管一部分
重要技术档案。哈尔滨市属企业也将重要的产品档案复制两套保存在两个地方。市属50多个
重要工业企业的基建档案全部集中一套放在市建委保管。多数单位对已鉴定的技术档案采取
专屋、专柜、专人保管,以便有秩序地进行战备转移,确保技术档案的安全。
“文化大革命”中,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档案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机构被砍掉,制度被废
除,档案管理混乱,保管不善。牡丹江木工机械厂的技术档案被转移到一个极不安全的破房
子里乱堆乱放,有时门被人撬开,随便乱拿乱翻,技术档案损失和破坏极为严重。该厂所生
产的出口产品,由于图纸不准确,有的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转入内销,不仅降低了产品质
量,废品率高,而且增加了成本。哈尔滨发电厂技术档案放在年久失修的房子里,因房顶坍
塌,使一些档案严重损毁,无法使用。哈尔滨毛织厂一次销毁技术档案117份。齐齐哈尔第一
机床厂技术档案室被砍掉,全厂256种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档案只有128种存档,工艺工装档
案1971年仅存不到30%,设备档案丢失达50%,车间生产图纸管理也极为混乱。据佳木斯市对
9个大厂的调查,有7个厂将技术档案分散了。农机厂把技术档案分散到设计、工艺、设备、
基建等6个部门。有的重要技术档案不归档,修改设计无审批手续,造成档案不全不准。还有
些工厂新设备进厂没有打箱,图纸和说明书就被人拿走,造成设备无法安装。有些企业因没
有设备档案,设备维修时,只好拆开机器重新测绘图纸,给生产造成极大的困难,严重影响
了生产的顺利进行。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为恢复技术档案工作创造了条件。1977年上半年,省
档案局开始着手抓技术档案工作,先后派人到牡丹江市和齐齐哈尔市对12个工业企业的技术
档案工作进行调查,了解技术档案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月4日,省档案局在牡丹江市
召开技术档案工作调查会,提出加强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在企业整顿中贯彻技术档案集中统
一管理的原则,做好收集、整理、清点、核对、修改补充工作,把技术档案室健全起来。7月
,省档案局就这次调查情况,向省革委会写了《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必须引起重视》的报告。
省革委会办公室在《参阅文件》上印发后,对全省恢复技术档案工作起了一定的作用。1977
年9月,为全面进行全省技术档案的恢复整顿工作,省委办公室召开全省技术档案工作会议,
这是全省首次召开此种会议。省委办公室于10月25日发出通知,印发《全省技术档案工作会
议纪要》,明确提出:第一,要把技术档案的整顿作为企业整顿的一个内容,集中时间,集
中人力,打一个清缴、核对、收集、复制和补充技术档案的大会战,达到技术档案完整、准
确、系统、便于利用的要求。第二,把技术档案工作制度,首先是技术文件归档制度建立健
全起来,把技术档案管理制度纳入技术管理制度之内,将有关技术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
整理、鉴定、归档以及归档后的补充修改等作为技术工作的任务。第三,改善技术档案保管
条件,做好安全保管工作。各工业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技术档案工作机构,对技术档案实行集
中统一管理。省、地、市各专业主管机关必须加强对所属系统各企业单位技术档案工作的领
导。此后,技术档案工作普遍引起重视,全省9个地(盟)和7个市及省直一些单位先后召开
技术档案工作会议,贯彻会议精神,加快进行技术档案的恢复和整顿。省冶金局提出了加强
和恢复企业技术档案工作具体措施。牡丹江市深入到市直5个工业局属28个工厂企业进行调查
,总结经验,进行企业技术档案恢复工作。佳木斯市轻工化工局开展全系统百日大会战,把
技术档案整顿纳入企业整顿的规划之内,统一行动,改变了技术档案残缺不全、管理混乱的
状况。佳木斯友谊糖厂结合设备大检查收集整理技术图纸3000余张,修改补全200余张,清理
出多年找不到的重要图纸80余张,技术文件200余件。1978年5月,省档案局召开技术档案工
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全省工业企业技术档案恢复整顿的经验。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结合企业
整顿开展技术档案的恢复整顿工作,全厂共收回散存的图纸资料302400张,整理出产品档案
83种,6.5万余张,装订1537卷(册),工艺档案逐个核对,修改1741处,重新复制679种,
重新编制92处,设备档案232种,全套率达到85.8%。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恢复整顿科技档案
的经验得到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的肯定,被纳入检查验收大庆式企业的具体条件之一加以推
广。1979年1月,省档案局转发《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开展技术档案整顿工作的经验》,对全
省工业企业技术档案的整顿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省政府于1980年10月在哈尔滨召开全
省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省科技档案工作。
省政府批转《全省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纪要》,要求加强对科技档案工作的领导,抓好科技档
案的恢复和整顿工作,凡是应该建立科技档案的部门,争取1981年底以前都把科技档案建立
起来。各工业企业要由分管生产的技术负责人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科技档案工作。各大、中
型企业设立直属的科技档案科(室)、处。小型企业设立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统一的档案室
。把科技档案工作同企业的技术管理结合起来,列入企业有关的管理制度中去。把科技文件
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以及归档后的修改、补充工作列入科技人员的职责范
围和岗位责任制中,作为对其考核和评奖的内容之一。根据省政府的指示和会议纪要的要求
,省直各专业主管机关和各地、市先后召开会议传达贯彻,采取措施落实。并有11个专业主
管机关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制定和颁发了本系统科技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一些大中型企业也都根据主管机关的要求,重新拟定或修改档案管理制度。省直36个主管机
关中,有28个主管机关确定一名主要负责人分管档案工作。省电力工业局、机械工业局等单
位都成立档案科,负责本系统科技档案业务指导工作,冶金局、轻工化工局等单位增配专业
干部,充实了力量。大庆市所属的28个二级单位全部建立档案科。中央直属和省属大型企业
都健全了以总工程师或主管生产的负责人直接领导的科技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到1981年底,
全省有240个大中型企业基本完成科技档案恢复的任务,大部分企业结合企业整顿对科技档案
工作进行整顿,达到省里的要求。全省还有70%的县属小型企业的科技档案工作得到恢复和整
顿,建立工作制度,并已纳入企业管理制度。绥化地区有中小企业597个,已有559个建立科
技档案,占总数的93.6%。但由于有的专业主管机关和有些企业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纳入议事日程,企业科技档案恢复整顿工作进展缓慢,个别单位尚未进行科技档案的恢
复整顿工作。
1982—1985年,全省科技档案的整顿工作与企业整顿工作进一步结合进行,在企业整顿
中都把科技档案工作列为基础工作整顿的一项内容,按照《条例》的规定来整顿,保证企业
科技档案工作整顿的质量,提高了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水平。1981年11月,省档案局转发国家
经委和国家档案局的通知,再次强调在企业整顿中要把科技档案工作列为企业基础工作整顿
的一项内容,在企业整顿中注意整顿科技档案工作。各企业对科技档案整顿工作普遍引起重
视,列入企业的基础工作之一。为确保企业科技档案整顿的质量,省档案局和省经委联合转
发国家档案局《企业科技档案工作整顿验收要求》。哈尔滨市经委还制定《国营工交企业全
面整顿验收细则》,不仅对科技档案整顿验收的内容、评分标准作了具体规定,还强调企业
整顿验收工作必须有档案部门参加,验收栏没有市档案局的意见不发给合格证。大庆市档案
局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要求,拟定企业单位科技档案整顿24项具体验收标准,检查验收时按标
准逐项评分,以各项得分评定整顿质量,为保证整顿工作质量奠定了基础。1983年9月,省档
案局工作组到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3个市和23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总结工业企业全面
整顿中进行科技档案工作整顿的经验。11月10日,省经委、省档案局联合转发省档案局工作
组的调查报告,要求各级领导把科技档案整顿验收工作作为企业全面整顿必须完成的一项任
务认真抓好,真正做到领导有分工,组织有保证,工作有安排,制度有规定,提高企业科技
档案工作水平。到1983年末,全省预算内列入省级重点整顿的1716户企业,已验收整顿合格
的企业305户。到1984年底统计,验收整顿科技档案合格企业1074户,约占全省预算内1716户
企业的62.6%,其中列入国家考核的48户大中型骨干企业,已经验收合格的46户,占95.8%
。省石油化工厅预算内的企业105户,到1984年累计验收合格84户,占应整顿企业的80%。省
二轻工业厅系统列入全面整顿的企业1567户,到1984年累计验收合格企业1282户,占全面整
顿企业总数的81.8%。1985年,全省进一步加强中小型企业的整顿工作,对已经验收合格的
企业,继续做好总结提高工作,对验收不合格的企业,提出要求,限期改正,在整顿中走过
场的企业,要推倒重来,确保科技档案工作整顿质量。到1985年末,全省工业企业科技档案
整顿工作基本完成,列入整顿的预算内的1716户企业科技档案工作都按要求进行了全面整顿
,没有列入全面整顿的1万多户企业也自行整顿科技档案工作,使科技档案工作水平有所提高
,为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是经过整顿,企业科技档案工作机构健全起来,稳定和充实干部队伍。省石油化学工
业厅系统企业整顿前全省无一独立的档案工作机构,到1985年,10个直属企业都建立了档案
科(室),普遍建立以生产技术副厂长或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体制。县、
团级单位都成立档案科(室),档案工作人员增加了8倍。齐齐哈尔市县、团级以上工业企业
40户,企业整顿后,有32家设有科技档案科(室),占应建机构的80%。科技档案干部增加到
299人,比整顿前增加了69%。
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经过整顿后,各工业企业普遍建立以
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管理制度、办法和细则,列入厂规厂法。对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
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以及归档后的修改、补充都列入有关管理制度,并纳入企业有关领
导、技术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程序之中,纳入经济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哈尔滨汽轮机厂是全省重点整顿企业,在整顿后期,就制定出9章77条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和岗
位责任制。安达磷肥厂在1984年企业整顿中始建科技档案科,首先抓制度建设,结合本厂实
际制定一套管理制度。企业整顿验收时,该厂档案科第一个拿出成册齐全的管理制度,受到
企业整顿验收小组的赞扬。
三是加强科技档案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首先是加强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
整理和归档工作。其次是开展科技档案的收集和补充工作。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原有30项基
建工程档案残缺不全,在全面整顿中通过核对、收集、修改、补充,都编制竣工图,做到档
案完整、准确。第三,档案工作基础较好的一些企业,利用全面整顿之机,在对档案全面清
理核对、编制检索工具的基础上,编写科技档案内容索引、汇编、课题概况、产品简介等综
合资料,为利用科技档案挖掘技术潜力,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管理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