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石油档案
石油档案和档案工作是随着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而形成和不断发展起来的。1955年,在
对松辽盆地航空测探与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就开始形成一些科技档案,分散在各有关部门保
管。195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大庆油田后,石油工业部要求把松辽平原地球物理
和地质勘探资料,钻探的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地下油、水层资料和松辽盆地油、气资料取全取
准,齐全完整归档,促进了石油档案收集工作的开展,为科学分析油田储量提供了依据。19
60年2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后,松辽石油勘探局所属第一、二、三探区分别成立科技档案室
和文书档案室,开始清理1958年以来形成的档案材料,把分散在各部门或个人手里的文件材
料、图纸、图幅收缴起来,鉴别分类,立卷保管。同年4月,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档案科成立
,负责保管油田地质勘探开发档案。档案科亦对各指挥部、厂、院、所档案工作进行检查指
导。为确保石油档案的安全,在当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本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就地取材,
用泥土建成“干打垒”档案库房500平方米。同年,采油指挥部各矿为管好油田地下动态静态
资料,逐步建立“地宫”,保管油、水井生产、维修中所形成的技术档案资料。至此,全油
田档案工作初步建立起来。
1960年7月,为贯彻国务院批转的《技术档案室工作暂行通则》,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档
案科组成两个检查组,分两路对油田各单位档案工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先后制定《科技
档案暂行管理办法》、《科技档案保管期限表》等管理制度。各单位档案室按照《科技档案
暂行管理办法》收集图纸、图表和其它有关材料,区分保管期限,分类整理立卷,集中统一
管理,改善一些单位档案工作的落后状况。到1962年末,据松辽石油勘探局和所属4个大队、
建筑指挥部、地质调查处、第一勘探处等全宗统计,共保管技术档案93583份,已整理完技术
档案367袋,92367份,1009套。
1963年1月,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为确保技术档案的齐全完整,规定每打一口井,要取全
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对技术档案的收集归档起了很大作用。此后,随着油田开发规模
的扩大,新建单位增多,各类科技档案数量不断增加,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要求勘探、采油
、钻井等各指挥部、各厂建立档案室,集中统一管理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7月20日,为贯彻
石油工业部《关于加紧建立健全档案机构、人员制度的通知》,中共松辽石油会战工作委员
会作出决定,要求各指挥部、厂、院、所迅速建立健全档案机构,配备档案管理人员,保持
相对稳定,认真贯彻会战指挥部档案科拟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把文书档案和科技
档案统一管理好。此后,油田各指挥部、各单位加快档案工作机构的建设。到1963年12月,
勘探、钻井、采油、安装、炼建、运输、供应、水电9个指挥部和地质指挥所、油田建设设计
院等先后建立档案科(室)和资料室,加强了档案的管理。12月7日,根据松辽石油勘探局《
关于统一管理战区档案工作的意见》,各大队、小队(车间)的资料室、采油队“地宫”,
统一改为档案室。至此,油田基本形成档案工作四级网络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各单位陆续
收集和接收了一批技术档案,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和上架保管,基本上摸清了家底。地质指挥
所地质资料室从1963年7月至1964年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3次整理大检查,对每份档案、每个
数据都反复核对,先后检查833万个数据,对所发现的错误全部进行修改,达到齐全准确的要
求。据1964年6月统计,地质指挥所地质资料室共保存单井地质档案2833卷,综合性地质档案
2288套,计4000余卷,图幅2856张,外围区地质档案2.1万份。共借阅利用28.8万人次,基
本上满足了生产和研究工作的需要。1964年7月,国家档案局、石油工业部办公厅、黑龙江省
档案管理局、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组成联合工作组到大庆油田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大庆油田
档案工作的经验,认为“对全国档案工作是有推动作用的”,并准备在全国推广。同时,对
大庆油田科技档案工作也起了推动作用。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油田档案工作遭受破坏,会战初期建立的档案科改为档
案组,各指挥部、厂、院、所档案机构被精简或撤销,人员下放,库房上锁,档案被打捆装
进麻袋存放。1969年,整个油田生产指挥中心、地参部被撤销,一些基层井队在打完井后应
做的完井报告、施工总结、资料、井观测记录等重要资料上报工作中断达一年之久,造成部
分油井的技术档案不够齐全。更严重的是不经审批,擅自销毁2万份基层单位报送的原始材料
,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在1969年档案紧急战备中,又匆忙对档案进行鉴定,有不少档案被视
为无保管价值被销毁。最重要的105箱档案被转移到尚志县附近山洞存放,其中科技档案393
卷。由于洞内昼夜滴水,库房潮湿,致使档案纸张变质发霉,损坏严重。1975年1月,大庆油
田科学研究设计院资料室将油田1970年以前的技术档案共95项、214卷报送到石油化工部战备
后库保管,得以幸免损失。“文化大革命”期间,油田不少单位的科技干部,在困难的条件
下仍坚持科技档案的收集和组卷,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庆石油管理局档案科档案员李佩秋不
怕造反派的围攻,坚持斗争,保住了一二0五、一二0二钻井队的档案。大庆油田研究设计院
档案员钱之荣,在档案室整整住了三年,日夜坚守岗位,保证了档案的安全。大庆石油管理
局还先后制定《关于古生物化石统一管理的几项规定》、《水资源开采动态观测要求及取资
料的规定》、《关于改善油田地质重要标本样品的通知》等文件,但由于油田“上下没有统
一的档案机构”,这些规定未能很好地执行。
1977年全省科技档案工作会议后,大庆市召开全市科技档案工作会议进行贯彻,加强科
技档案工作的领导,从基础工作抓起,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恢复完善制度、解决保管条
件等方面抓落实,使科技档案恢复整顿工作逐步开展起来。各单位认真执行大庆石油会战以
来制定的技术档案管理办法,对科技档案材料坚持由生产、科研部门收集整理,立卷归档,
并把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纳入科技工作管理制度之中,将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
鉴定、归档以及归档后的补充修改等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任务,列入科技人员职责范围,并
在岗位责任制上作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油田科技档案工作的发展。在石油档案恢复整顿工作
中,各单位档案工作者大练基本功,提高科技档案管理水平,涌现了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
院情报资料室等先进集体和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机修厂档案员陈佩华等先进典型。大庆油田研
究设计院情报资料室为管好地质档案,跑遍油田各个采油队,对全油田6500多口油井、水井
建立井史档案并对资料数据作了认真复查清理,共发现和校正错误数据32890个,补取缺漏数
据6430个,为油田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石油化工总厂档案员陈佩华负责保管全厂28套装置
、1467台设备的32万余张图纸,对常用的53个档案柜的10567张基本配件底图的型号、规格用
途和存放位置熟知熟记,及时提供利用,树立了利用档案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榜样。1978年9月
,省档案局转发陈佩华的先进事迹,号召全省档案工作者向陈佩华学习,对石油档案工作和
全省档案工作的恢复和整顿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
1979年,贯彻石油工业部在大庆召开的石油系统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各单位发扬“
两论起家”的光荣传统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优良作风,切实搞好恢复和整顿工
作,加快了档案工作恢复整顿的步伐。10月15日,石油工业部档案检查组到大庆油田进行检
查,针对油田档案机构不健全的情况,提出立即成立档案局或档案处和着手筹建大庆市档案
馆的建议。此后,各级档案机构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并制定和健全各项制度,档案工作进一
步得到加强。
1980—1985年,大庆油田贯彻全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
例》,切实加强馆库建设,改善档案保管条件,将石油档案工作纳入生产管理、技术管理和
科研管理,将档案工作纳入企业整顿验收的范围,使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兴建现代化的档案库房,增添先进设备,使档案保管条件不断改善。1980年,全市
仅有各类档案库房6146平方米。有13个单位无处存放档案,有的单位把档案放在人防工程或
汽车库里,档案的安全受到影响。为了解决库房的问题,大庆市人民政府、大庆石油管理局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把建设档案新库列入市政和企业建设规划,规定两三年内分期分批解决
库房问题。1982年,油田档案库房面积增加1137平方米。1983年,库房面积达到11640平方米
。到1984年,大庆油田27个县、团级单位又新建综合档案馆15000余平方米。据1985年末78个
单位统计,油田档案库房面积达到32787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20877平方米,其中科技档案
室14022平方米。自1981年至1985年,每年都拨出专款购买档案设备,共购置五节档案柜817
4套,电子计算机4台,缩微设备7套,复印机39台,去湿器31台以及其它设备。大庆市档案馆
成为全省设备最先进的档案馆。1984年,大庆市政府决定大庆油田和市政重要科技档案由市
档案馆保管。全市各类重要科技档案开始向市档案馆移交。据1985年末对78个单位的统计,
大庆油田共保管档案1786566卷,图纸比1984年增加84万卷,其中科技档案增加811372卷,使
石油科技档案得到妥善保管。
二是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推动石油档案工作向标准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为进一步
加强科技档案管理,大庆石油管理局于1984年初制定下发《地质勘探、油田开发档案管理暂
行办法》、《大庆市设备、仪器、机械产品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大庆市科学技术研究档
案管理暂行办法》等,在各单位试行。1985年,油田各二级单位普遍加强了档案管理制度建
设。井下作业公司档案科绘制了《科技档案管理程序图》,根据程序图严格抓好科技文件材
料的立卷归档工作。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制定了图样修改制度、底图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制度
、销毁制度、库房管理制度等10项制度。采油二厂、钻井一公司等单位先后建立了库房管理
、科技档案管理、档案借阅等17项制度,使档案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方面前进了一步。
三是结合企业整顿,完成石油档案工作整顿验收工作,提高了石油档案科学管理水平。
1980年以后,大庆油田贯彻全省科技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各单
位结合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档案归档、管理、保密检查等各项制
度,把档案管理制度纳入企事业管理制度之中。1981年9月,贯彻国家经委、国家档案局《关
于在企业整顿中注意整顿科技档案工作的通知》精神,大庆石油管理局对科技档案工作整顿
提出具体要求,明文规定各企事业单位的科技档案工作由主管生产的厂长(经理)和总工程
师直接领导,检查验收时,按验收标准逐项评分,评定整顿质量,保证整顿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庆油田从管理局到采油队,层层整顿,层层检查验收,保证了科技档案工作整顿的质量
。1984年1月,市政府发出通知,强调各工业、交通、勘测、规划、设计、施工单位和主管部
门,把石油科技档案工作切实纳入管理程序,保证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齐全、准确、完整。
各生产、科研单位确定一名分管生产、技术的副经理(副厂长、副院长)和一名总工程师具
体负责。各单位总工程师、地质师、总机械师、总设计师把各专业科技档案工作分别列入自
己的职责范围认真抓好,进一步加强科技档案工作。1984年7月,石油档案工作整顿与检查圆
满结束。
四是开展石油档案的利用工作,为油田开发建设服务。1980年以后,油田各单位在加强
档案管理的同时,大抓基础工作,编制各类档案检索工具,使档案利用工作有较快的进展。
1983年,大庆油田科学研究设计院重复利用档案率达到32%。在设计《葡萄花油田油气集输工
程》项目时,利用档案研究分析,科学推算,认真设计,使工效提高5倍。该项目荣获石油工
业部优秀设计奖。1984年春,油田地质工作者查阅大量地质档案,通过重新核算,获得新增
地质储量8亿吨,显示了石油科技档案利用的经济效益。全国重点工程30万吨乙烯工程上马后
,资料室及时为施工部门提供各类装置档案,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并完善了配套工程。1984
年,为推动石油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大庆市档案局组织二级单位档案部门汇编《档案利用
效益100例》,下发到基层,受到好评。据1985年统计,油田石油档案提供利用100202人次,
查阅档案222303卷(册),为利用者复制档案827878件,在石油生产和油田建设中发挥了较
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