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气象档案

第六章 气象与地震档案管理

  气象档案是气象局、台、站在气象观测、预报和科研活动中形成并归档保存的各种文件 材料。包括气象观测记录、各种月(年)报表、各种天气图、技术规程、纸带、磁带等。
    黑龙江地区最早的气象档案是1898年6月哈尔滨气象观测所形成的,但没有保存下来。1 905年后形成的气象资料还可以反映当时气象档案资料整编的情况。东北沦陷时期,伪满洲国 关东气象台、中央气象台也形成一些气象档案,并从1937年起以不同形式、不同手段整编出 版有关气象资料。现存最早的气象记录档案就是1937年形成的。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际 ,大批档案被其销毁。现存这一时期汇编的气象资料共有109册,254份。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气象事业在日伪遗留的7个气象台、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到 1949年末,黑龙江、松江两省军事部都设有气象科,列军队建制,所属7个气象台、站都形成 一些气象记录等档案。
    1950—1954年,黑龙江、松江两省各气象台站主要是观测、拍发气象情报、编制上报各 类气象观测记录月(年)报表,并由专人兼管原始气象记录档案。中央军委气象局、中国科 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联合气候资料室根据黑龙江地区的气象档案,整编4个站63个项目的系统 性气象资料。东北军区司令部气象处资料室(后改为沈阳中心气象台资料室)也收集黑龙江 气象观测记录整编37个站79个项目的单站多项的系统性气象资料,并先后出版。1953年8月, 黑龙江、松江两省气象组织机构从军队系统建制转为政府系统建制。1954年两省合并后,成 立黑龙江省气象局,气象台、站发展到22个。同年8月,哈尔滨气象台建立资料组,开始进行 全省气象资料的收集、整编和服务工作。在全省范围内收集到三箱伪满出版的气象资料,并 有计划地收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全省气象档案工作逐步开展起 来。1954年末,黑龙江省开始自行整编气象资料的工作。
    1955年6月,哈尔滨气象台改为黑龙江省气象台后,为适应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需要, 黑龙江省气象台在沈阳中心气象台整编出版气象资料的基础上,对5个重点市、县作了21个项 目(1936—1951年)的气象资料补充统计整编工作,于1956年出版1500册。1956年,在中央 气象局指导下,省气象局按照统一计划,进行13个站点,67个项目的“五年气候总结”。这 是全省首次进行统一组织的气象资料整编工作。与此同时,开始进行东北沦陷时期日伪气象 记录档案的清理,整编出版10个站点,73个项目自1909年到1943年间的气象资料,于1957年 出版3000册。
    1958年,根据中央气象局改变台站管理体制的指示精神,省气象局与省水文总站合并为 省气象水文局,并将全省由1956年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108个气象台站下放到专署、市、县人 民委员会领导,嫩江、合江、黑河等专区气象台建立资料组,加强气象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 。1959年9月,贯彻中央气象局第一次全国气候资料工作会议制定的《气象资料管理暂行办法 》,统一文件材料用纸,统一规格样式,明确气象档案资料的范围和管理办法,加强气象档 案资料的管理,推动全省气象档案工作的发展。
    1960年,黑龙江省气象台在气象档案资料管理中将基本气象资料日常性整编和阶段性整 编有机结合起来,首创“气候资料累簿”,提高气象档案资料的管理水平。1961年,这一做 法在全省气象台站普遍推广,使气象资料质量和服务效率有很大提高。同年,根据中央气象 局的统一安排,黑龙江省进行10年阶段性基本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工作。据统计,1961年全 省整编项目67项,站点69个,其中本省增加项目6项,增加站点46个。在此基础上,1962年出 版各种气象资料共13500册,为国家机关、企事业、科研等单位内部利用气象资料提供了方便 。
    1963年4月,中央气象局针对气象档案资料损坏、丢失等情况,下发《关于加强气象档案 资料维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局对本地区气象档案资料情况作一 次调查,根据存在的问题和具体情况,采取措施防止一切损坏气象档案资料的做法。强调未 经上级同意,不可擅自销毁观测记录表簿等档案材料。6月4日,省档案管理局、省水利厅转 发中央气象局的通知,并提出具体要求。各地区气象台站对气象档案资料的管理情况进行彻 底检查,着重检查档案资料是否完整、技术文件立卷归档和档案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各县、 市气象服务站加强气象档案资料工作领导,指定一名观测人员兼管气象档案资料。同时,各 级气象台站将分散在各单位或个人手中的档案资料进行收集。按统一归档制度立卷归档。已 撤、并站的原始气象资料,由各专台负责收集整理,妥善保管,并编造目录报省水利厅气象 水文局。为保管好各级气象台站的原始气象观测记录档案,全省还统一制作各种档案盒,保 证档案的安全。
    1964年,省水利厅气象水文局从水利厅划出,单独成立黑龙江省气象局。在省气象局领 导下,省气象台根据气象部门内部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气象科研业务的需要,进一步加强 逐日基础气象档案资料的整编工作,出版本省50个站、点自1937年至1964年间的逐日平均气 温和逐日降水量资料1000册,方便了利用。
    “文化大革命”中,省气象档案工作机构被撤销,人员下放,只留一名资料员看管库房 ,并负责接收转报各地气象观测记录报表。1970年恢复气象资料室,隶属黑龙江省革委会气 象局气象处领导,人员增至6人。1972年11月,资料室划归黑龙江省气象台领导。随着全省档 案工作的恢复,气象档案工作也逐步得到恢复,全省形成省、地(市)气象台有专门机构, 县气象站有专人兼管气象档案资料的业务系统。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气象局的要求,加强气 象档案资料的整编工作,共整编项目87项,站点达78个,其中本省增加项目8项,增加站点5 0个。到1974年,整编出版各种气象资料17700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全国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气象档案资料工作也得 到加强。1982年,全国气象科技档案工作会议后,贯彻《气象科技档案工作试行条例》,省 气象局制定《气象观测记录报表查询、更正制度》、《气象科技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气 象资料整编信息化工作制度》等,加强气象档案管理工作。到1985年,全省气象档案工作又 有很大的发展。
    一是成立黑龙江省气象档案馆,健全全省气象档案资料业务系统。1980年,黑龙江省气 象局资料室升为处级事业单位。1983年,改为黑龙江省气候资料室,编制增加到35人。1985 年6月,成立黑龙江省气象档案馆,负责全省各级气象台、站地面、高空、日射和农业气象等 探测资料的汇总、加工整编、保管与对外服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气候分析、气候评价 服务,参与国内外气象资料的交流。到1985年底,全馆人员编制为45人,设有档案、信息化 整编、气候分析等6个科、室。8个地、市气象局(台)都设有资料室,共有人员14人。81个 县级气象台(站)的科技档案也都有专人兼管,确保了气象档案的完整。
    二是建立现代化的档案库房,收藏大量的气象档案。1984年,省气候资料室按照档案库 房标准,建筑2000余平方米的气象档案库,设有地面气象记录档案、科技档案、天气图等15 个库房。到1985年末统计,省气象档案馆共存储气象档案10047册,182078份;地面气象资料 信息记录6511盘;缩微品45卷,5400幅画面。
    三是实行现代化管理。1979年,在国家气象局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省气候资料室开始 采用电子计算机新技术,对地面气象档案资料进行信息化预处理工作,实施地面气象档案资 料统计整编现代化的巨大工程。首先用手工将全省81个气象台、站自建站开始至1985年逐月 的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每月平均1.3万字符的原始记录,按《全国地面气象资料信息 化基本模式规定》输入载体,并进行3次以上的逐字校对和各种质量检查。到1985年,先后投 资30万元,耗时2.5万个劳动日,把全省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月报表共3.5亿字符输 入计算机载体,完成电子计算机数据处理和存储,实现气象科技档案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为 高效优质整编和有效地提供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采用缩微复制手段,引进缩微 设备,对全省地面气象观测记录报表和重要天气图缩微存储,拷贝片供日常使用,有利于延 长档案的寿命。在此期间,省气候资料室根据国家气象局的部署,自1981年进行10年阶段性 基本气象资料整编和出版工作,整编项目131项,站点81个,其中本省增加项目44项,增加站 点37个。到1983年,整编出版各种气象资料3000册。据1950—1985年末统计,共统计整编和 出版各种气象档案资料4.86万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