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利用与开放

  1958年7月以后,县级档案馆陆续建立起来,在当时“大跃进”的形势下,贯彻“以利用 为纲”的方针,迅速掀起一个“大收、大编、大用”档案资料的高潮。海伦、庆安两县是当 时开展档案利用工作的先进典型。1958年9月,松花江地委办公室、专署办公室在海伦、庆安 召开全区档案资料利用工作流动现场会议,推广海伦、庆安开展利用工作的经验。为推动全 省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1958年11月召开了全省档案资料利用工作庆安现场会议,在全省推 广庆安县档案馆的经验。各地、市、县也都召开会议,普遍进行传达贯彻。有的地方提出“ 放卫星”、“档案资料上山下乡,为钢铁元帅升帐,为土地深翻服务”等口号,全省很快掀 起一个档案利用竞赛的热潮。利用档案资料的方式主要有:了解需要,送卷上门;建立阅览 室,接待阅览;设立中心工作服务台;绘制图表;举办展览;编写资料等,还有的档案馆采 取“请客到家”、“电话调卷”、“登门拜访”等方法开展利用工作,从而使利用工作出现 空前活跃的局面,利用率显著提高。据统计,望奎县在1956年县委、县人委两个档案室时期 ,调阅档案240人次,325卷(件)。1958年建馆后,为便于领导和各部门的利用,坚持整天 开馆制度,热心服务,当年调卷3332人次,7030卷(件)。1959年一、二月份即利用档案11 75人次,1608卷(件),馆藏档案利用率达80%以上。萝北县档案资料利用率为95%。龙江县 档案馆利用档案资料最多的一天达到40人次,平均每天10人次。在当时积极开展利用工作的 思想指导下,各级档案馆想方设法提供档案为机关工作和经济建设等方面服务,起了一定的 作用。但由于受“大跃进”的影响,在工作中也出现一些虚假、浮夸和形式主义的问题。
    1959年6月以后,贯彻全国档案资料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在肯定1958年档案利用 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检查“大跃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开始执行“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水 平,积极开展档案资料利用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工作方针,使档案利用工作步入 健康发展的轨道。各级档案馆积极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各项工作服务,特别是在总结建 国10周年伟大成就和编史修志工作中,提供大量比较系统的档案和资料,利用率有明显提高 。不少县采取党代会和大型会议前全力抓利用,会后搞汇集的办法,初步掌握利用工作的特 点和规律,推动了利用工作。据1959年底55个市、县档案馆的统计,共利用档案、资料4146 1人次,43946卷(册)。
    1960年,贯彻《黑龙江省县档案馆工作细则》(修正稿),档案利用工作逐步进入正规 化、制度化的阶段。档案馆提供利用主要是设立阅览室在馆内阅览。利用者持有所在机关介 绍信,并写明利用目的和范围,经馆长批准后,即可借阅、摘录和复印一般档案。借阅、摘 录和复制绝密档案须经县委主管领导人批准。借阅党的档案,必须按照原件所规定的阅读范 围阅读。利用者利用档案必须严守党和国家机密,并对档案爱护珍惜,不准私自摘录、拆卸 、污损和涂改档案。这些规定执行后,档案利用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1960年末,据当时全 省55个市、县档案馆统计,共接待查档57323人次,查阅档案100892卷(件)。但有的地方出 现了对机密档案控制不严的情况,对借阅手续和阅读范围不加审查,随便提供利用。在利用 工作中,省档案馆筹备处筹建以后,注意对机密档案的控制使用。在提供从中央档案馆复制 的革命历史档案时,采取“先审查,后提供,审一批,提供一批”的做法,将一部分机密性 强的文件控制起来。1961年3月,贯彻国家档案局《对于革命历史文件资料保管与使用的几点 意见》,省档案局与有关部门商定,对机密性档案进一步采取有控制地使用的措施,按保密 制度提供利用。5月9日,省档案管理局、省文化局就此情况向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写了 报告。省委宣传部、省委办公厅于6月1日向全省转发报告,各地、市、县革命历史文件、资 料的使用亦按此执行。1961年7月,中央档案馆派人到黑龙江省了解革命历史档案的使用情况 并写了汇报。10月6日,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发出通知转发这个汇报,肯定了黑龙江省档 案馆提供利用的做法,并建议各省象黑龙江省一样,把从中央档案馆复制的革命历史档案, 进行一次认真地审查,把机密性强的部分文件切实控制起来。1961年到1963年,全省各级档 案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档案。1961年4月,省档案管理局发出《关于如何提供 档案材料积极为调查工作服务的几点意见》后,各级档案馆响应中共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 风”的号召,积极地提供档案材料为调查研究工作服务,主动了解党政领导机关和有关部门 的调查提要,按主次有计划地提供利用。利用方式一般是送卷上门。为推动利用工作的开展 ,省档案管理局于7月28日转发肇东、尚志两县档案馆为调查研究工作服务的经验,促进了全 省档案利用工作。1963年5月,省档案管理局下发《关于在“五反”运动中确保档案安全和做 好收集与提供利用工作的通知》后,各级档案馆在保证各方面正常利用档案的同时,配合“ 五反”运动积极提供档案,发挥了档案的凭证作用。在此期间,各级档案馆还为“四清”运 动提供大量档案。1964年省档案馆正式成立后,对利用档案方式、手续和范围等作了明确规 定。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只提供给机关使用,一般不提供给个人使用。不同性质和不同机密程 度的档案使用范围亦不同。党的档案和军队档案一般只提供给党的机关和军队机关使用,政 府档案只提供给党的机关和政府机关使用。旧政权档案除了机密部分外,提供给一般机关使 用。利用档案原则上只限在馆内阅览,不将原件借出馆外。利用者征得档案馆同意后,可将 档案作简要摘录。摘录的材料经档案馆审查后寄送利用单位,利用单位对复制的档案,使用 完毕后不得转送、翻印或公布。1965年3月,根据国家档案局《关于认真检查档案馆提供利用 情况的通知》,党的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除了省委机关因工作需要并经省委秘书长批准提 供利用外,暂停对外提供利用。同年7月,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部门如何贯彻执行中央关于 保密工作的指示,深入开展保密三查运动的意见》下发后,省档案管理局对省直和市、县档 案馆利用及保密情况进行了调查。据不完全统计,有11个市、县档案馆查出无下落的档案13 9卷。主要是因为熟人借阅,日常利用没有严格履行借阅制度,借而不还。为解决这一问题, 省档案管理局在总结中强调严格执行利用服从保密的原则,核心档案必须绝对控制。要求档 案干部必须政治上绝对可靠,十分负责,保证不把档案中的机密向外泄露。由于对利用档案 进行严格控制,各地利用档案数量有所下降。仅据省档案馆统计,1965年只接待查档70人次 ,共提供利用档案140卷。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档案工作遭到破坏,不少地、市、县档案利用工作一度 中断。有的馆被撤销,大批档案专业人员被调离,工作陷于停顿。1967年2月,中共中央《关 于查阅档案材料的规定》下发后,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于1968年2月发出《关于贯彻执行中共 中央关于查阅档案材料的规定的意见》,提出在保证党和国家机密安全原则下,可以适当利 用档案材料。查阅档案的范围,只限于本单位的批斗对象和准备结合对象的材料。需要查阅 原省委、省人委等核心档案和重要档案,要经省革委有关负责人批准。查阅档案材料,要说 明用途、目的、内容,列出提纲经领导审批。查阅档案材料不准复制、摘抄。非复制、摘抄 不可的,需经领导同志特许批准。各市县基本上都贯彻执行有关规定,防止了失密、泄密问 题的发生。这一时期,档案利用主要是为当时政治斗争服务。1968年,省革委会负责人调阅 省委全宗全部核心档案,加以篡改和歪曲,把原省委许多领导人打成所谓“叛国投修集团” ,使一大批领导干部蒙受不白之冤,株连300多人。1969年,随着清理阶级队伍的开展,查档 人数逐年增加。仅据省档案馆1969年底统计,全年共提供档案1434人次,查阅档案4867卷。 其中提供党政档案1176人次,查阅4704卷。这是在当时错误路线指导下,一种极不正常的情 况。
    1969年10月,全省有67个地、市、县将档案转移到临时战备后库保管。档案转移后,查 档利用工作暂时停止。特殊情况需查的,一般是留下提纲,由档案部门代查后转去。有些市 、县档案馆人员少,交通条件差,档案转移后,很少提供利用。1970年5月,随着战备形势缓 和,省革委批转省档案局全省档案战备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档案转移出去后,要实行平时 和战时相结合,很好地安排查档利用工作,不能只看堆,不利用。此后,各市县在加强战备 的同时,注意正确处理战备和利用的关系,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对需要亲自阅卷的,采取预 约时间,定期取卷,来馆阅览。为及时提供利用,一些馆还采取把常用卷从后库取回和把双 套制的复制本放在馆内的方法,基本满足了查档者的需要。据省档案馆统计,从1968年至19 71年档案转出期间,共接待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和本省各地查档者36575人次,提供利用上 万卷的档案资料。
    1972年,全省档案工作开始恢复。1973年11月,省委办公厅下发《黑龙江省党政档案管 理试行通则》,要求严格管理档案,确保党的机密安全。强调利用档案必须严格执行中共中 央和省委有关查阅档案的规定,注意审查查档人员的政治情况和查档目的。查阅党的机密档 案,必须是中共党员干部。严格履行审批制度。凡经批准查阅的档案,原则上不准借出馆外 。必须借出时,按审批范围批准。查阅完的档案,接待人员要严格审查。各市、地、县档案 部门贯彻通则精神,为便于提供利用,实行一些新的做法。主要是建立两套制,分库保管; 对少数珍贵的孤本档案进行复制;根据中心工作将档案提前从后库运回馆内;实行预约制度 等等。牡丹江地区档案局采取以上措施,特别是建立两套制,减少去后库取送档案的次数, 1974年1月至10月,该地区接待300余人次,到后库取送档案只有5次。尚志县1974年接待查档 487次,仅去后库调卷6次,方便了利用。1974年12月,在尚志召开的全省档案战备工作会议 上,推广牡丹江、尚志、穆棱等市、县档案利用工作的经验,促进了全省各级档案部门的利 用工作。1975年,为配合当时普及大寨县的工作,省档案局专门召开有关地、县档案部门负 责人会议,部署档案馆系统熟悉农业专题档案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档案利用工作出现新的局面。在解决历次政治运动 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改正错划右派、地富摘帽和落实各项政策工作中,各级档案馆都 提供了大批档案,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仅据省档案馆1977、1978两年的统计,共接待查档20 30余人次,提供档案5105卷,加快了各项工作的进度。宾县档案馆1978年为平反冤假错案和 落实政策提供155卷,占提供利用总数的30%。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工 作重心的转移,档案利用工作也转移到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来。各级档案馆从实 际需要出发,摸索和把握利用工作的新特点,主动了解需要,积极提供利用,使利用工作有 很大的进展。不仅提供利用的数量大增,而且成批系统地调阅利用档案的情况日益增多。为 适应新的形势,省档案局于1979年6月在绥化召开全省档案业务研究会,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办 公厅《关于为“档案工作中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等错案彻底平反的通知》和中国人民大学 档案科学讨论会的精神,澄清了“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思想混乱。会议研究利用工作的新 形势和怎样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问题,要求在利用工作上来个突破,在积极、主动提供利用上 下功夫。要熟悉家底,编制全套必备的查找性检索工具,做到主动、迅速、准确、系统地提 供利用。仅省档案馆,1979年就为有关单位编写国营农场史、广播事业发展史、少数民族史 、海关史、历史大事记等提供1万余件档案。为编写军史,一次就调阅提供300余卷。1979年 ,共接待查档1910人次,提供利用档案3878卷。齐齐哈尔、望奎、庆安、北安、虎林等市、 县档案馆,在改正错划右派工作中,把有关材料汇集起来主动送到有关主管单位利用,为落 实党的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受到各单位的好评。
    1980年,贯彻开放历史档案的方针,档案利用工作发展较快。是年初,根据国家档案局 关于开放历史档案调查提纲的要求,省档案馆对馆藏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进行摸底,划 分出开放与控制使用的范围,并编制部分案卷级开放目录,邀请省有关部门史学工作者进行 座谈,征求他们对开放历史档案的意见,草拟开放历史档案的方案,为开放历史档案作了充 分的准备。省档案馆还单独设立接待室,配备3名专职接待查档人员。同年6月,贯彻全国省 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精神,开始开放历史档案。省档案局于6月18日下发《黑龙江省档案馆关 于开放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的试行办法》,首先在省档案馆和哈尔滨市档案馆试行,取 得经验后逐步推开。历史档案开放后,1945年解放前形成的历史档案(包括清朝、民国、东 北沦陷时期各全宗的档案),除少部分需要控制使用外,其余均向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党 政军机关开放利用;1949年建国前形成的革命历史档案,除少数限制使用外,其余向党史研 究部门开放利用。有关绝密材料,分别不同情况控制使用。调阅控制使用的档案,利用者持 县、团级以上党委或政府机关正式介绍信,证明其身份、使用档案目的,经馆领导同意后可 查阅利用。港澳台同胞和侨胞、外国组织和个人来馆查阅档案,须经外事部门介绍报省委批 准,并按其利用档案的数量和价值收费。利用者摘抄、复印的材料,要由其所在单位保管, 不得为个人私有。利用档案的方式为馆内查阅,原则上不予借出。由于开放历史档案,档案 利用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利用档案的重点由过去为政治斗争服务转向为生产建设、科学研 究、编史修志等各项事业服务;由过去小批量、分散利用转到大量地系统地利用。利用的范 围由档案扩展到资料、照片、影片等多方面内容,标志着利用工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据省 档案馆统计,1980年共接待查档1785人次,为各方面提供利用档案16858卷,比1979年增加6 5%。其中为科研、编修地方志提供15902卷,占总数的94.3%,为落实政策提供664卷,占3. 9%,为查证个人历史情况提供102卷,占0.6%,其它方面提供190卷,占1.2%。此外,为满 足各项工作的需要,未开放的现行档案利用量也大大增加。1980年间,省档案馆提供现行档 案4692卷,接待659人次。其中为编史修志提供3907卷,占83.3%;为落实政策平反冤假错案 提供592卷,占12.7%;用于查证个人历史的有10卷,占0.2%;用于工作考查的183卷,占3 .9%。1981年,全省各级档案馆积极为科学研究、编史修志及各方面工作服务,提供了大量 的档案。利用档案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到档案馆阅览。据省档案馆1981年底统计,全年共接待 2338人次,比1980年增加31%。共提供利用档案资料19811卷(册),比1980年增加20%。其中 利用开放历史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的数量为15287卷(册),占全年提供档案资料总数的77% 。其中用于科研和编修史志、撰写回忆录等档案资料共18427卷,占提供利用总数的93%;纠 正冤假错案以及落实各项政策利用585卷,占3%;用于查证工资、任职、个人历史情况等方面 的273卷,占1%;其它方面利用526卷,占3%。
    1982年,随着档案利用工作的发展,一些档案馆出现对利用档案审批手续掌握不严的情 况。对此,省档案局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有关指示精神,要求各级档案馆对过去档案利用工作 进行全面检查,切实加强在利用工作中严格审批手续,杜绝复制、扩散机密材料的情况。与 此同时,在开放历史档案工作中还出现利用者采取“满天撒网”的办法,广泛索取档案材料 的现象。列出大题目,大量查阅、复制档案。另外,档案重复摘抄、重复编纂的现象亦比较 突出,使档案原件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利用者抄写或复制的档案材料,一般均由利用者个 人保管,甚至变为私有。针对这些问题,省档案局于1982年4月向国家档案局写了《关于近两 年来开放历史档案情况的报告》,对上述利用工作中的新情况作了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建议。1982年,全省各级档案馆利用工作都取得很大成效。据全省79个档案馆统计,1982年 共接待查档97351人次,提供档案228785卷,提供资料17400册,共摘抄、复制档案资料6941 2张。其中用于工作查考方面的接待58089人次,利用106748卷(册);经济建设方面的接待 6077人次,利用16722卷;进行学术研究的,接待174人次,利用1053卷(册);编史修志方 面,接待21232人次,利用92294卷(册);用于其他方面的接待7317人次,计15262卷(册) 。
    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发《档案馆工作通则》,把开放历史档案扩大到县以上综合档案 馆。有些市、县根据通则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着手进行开放历史档案的准备工作。由于绝 大多数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数量少,开放历史档案的步子迈得不大。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科学研究、编修史志工作的展开,档案利用工作向着广度和深度发展,出现查档面广、 难度大和查档量增加的情况。除落实党的各项政策、编史修志利用档案外,有历史档案教学 、科研单位评定技术职称查考学历,离退休人员查阅资历以及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利用档 案显著增多。为准确及时提供利用,接待查档人员明确树立为利用者服务的思想,改进工作 方法,全面熟悉“家底”,细心查找提供,为利用者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据1983年统计, 全省档案馆接待查档66612人次,利用档案202008卷(件),资料25577册(次),复制1241 96页。其中省档案馆接待查档2099人次,利用档案15610卷,资料1404册(次),复制90569 页。地、市档案馆接待利用16575人次,利用档案45585卷(次),资料10102册(次),复制 25452页。县级档案馆接待查档47948人次,查阅档案140813卷(件),资料14071册(次), 复制8175页。1984年全省地方志编修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尤其是财政、金融、矿业、商业、 税务、公安、交通、教育、报业等专业志以及中共地方党史、工人运动史、青年运动史、妇 女运动史以及人物传记等编写工作的普遍开展,不仅利用档案人数和调阅档案数量增加,而 且长时间、大批量系统查阅档案的情况增多,档案利用工作空前活跃。到1984年末统计,全 省档案馆接待查档77206人次,查阅档案203764卷,查阅资料29387册(次),复制档案资料 282619张(页)。1984年,省档案馆共接待2998人次,提供利用档案资料20641卷(册),是 建馆以来提供档案数量最多的一年,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1985年8月,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提出解放思想,加快步伐,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 社会主义各项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促进全省档案利用工作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档案 馆利用服务的领域更加广阔。大兴安岭地区档案局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采取“送卷上门 ”等方法,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档案利用率超年计划的160.4%。同时,在利用工作中改革借 阅登记簿,增加利用效果简记栏,并印制利用效果反馈卡片,开始注意利用效益的反馈工作 ,及时掌握档案利用情况,取得较好的效果。据统计,1985年全省档案馆(含专业档案馆) 接待查档58874人次,查阅利用档案204169卷(次),利用资料28552册(次),复制档案、 资料360745页。其中省档案馆共接待4258人次,利用档案31269卷,资料3889册(次),复印 164610页。地、市档案馆接待16136人次,利用档案52588卷(次),资料13986册(次),复 制47281页。县级档案馆接待37507人次,利用档案118653卷(次)、资料10499册(次),复 制148854页,充分发挥了档案的参考作用和凭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