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编 研

  一、参考资料
    档案参考资料是档案馆根据档案内容筛选、分析、综合编写而成的。参考资料主要有大 事记、组织沿革、会议简介、基础数字汇集和各类专题资料等。1958年,全省各级档案馆建 立后,在当时“大收大编”的思想指导下,根据全省中心工作的需要,大力开展编写参考资 料的工作,一些馆还抽出一定力量进行一些征集编写工作,使编写工作很快开展起来。庆安 县档案馆本着“统一规划,各方去办”的精神,汇编《新庆安基本情况》等786件参考资料, 积极提供利用。省档案管理局及时推广庆安的经验,对全省档案馆编写参考资料工作推动很 大。海伦县档案馆编写《海伦县基本情况》、《海伦县党的组织机构沿革》、《海伦县合作 化发展史记》等75件较大型的参考资料,印发4000余份,质量较高,受到领导和有关部门的 欢迎。讷河等县档案馆将全县土地、人口、经济资源等情况,汇编一本小册子,提供县委参 考,也起了很好的作用。当时,由于受“大跃进”以及档案系统提出的“大收大编大用”口 号的影响,编写参考资料工作偏重数量,忽视质量,而且编写的目的性亦不够明确,个别地 方不正确地提出编写参考资料按人口落实,出现虚假浮夸等现象,浪费了人力、物力。
    1959年6月,全国档案资料先进经验交流会后,各地、市分别召开会议,贯彻会议精神, 对县档案馆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根据各地会议讨论的情况,规定县档案馆编写参考资料由 当地党委决定。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资料,业务部门又有力量承担的,交给业务部门编写,档 案馆提供资料。业务部门无力承担的,经党委同意档案馆应积极编写。各县对1958年以后大 收大编的资料进行甄别加工处理。对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按专题进行汇编,对没有参考价值 或参考价值不大的资料,清理后经领导批准销毁。纯属专业部门的资料,如秘方、验方和“ 大跃进”诗歌等,移交给有关主管部门。从档案中抽出的材料,一律归回原卷,从而使编写 参考资料的工作开始转入正常工作的轨道。到1959年底统计,庆安、海伦、阿城、绥化、方 正、同江、拜泉、甘南、龙江、宝清、青冈、克山、嘉荫等县,一般都编有县的概况、历史 沿革,有的县编了历史大事记、县的组织机构沿革等参考资料,在档案利用工作中发挥了较 好的辅助作用。
    1960年4月,全省县级档案馆工作龙江现场会议制定了《黑龙江省县级档案馆工作暂行细 则》,明确规定档案馆根据每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各项工作的需要,利用档案汇编参考资 料,进一步推动了档案馆编写参考资料的工作。1961年1月,省档案管理局召开档案工作会议 ,请中共黑龙江省委副秘书长张向凌作了关于如何进行档案资料编写工作的报告,要求档案 部门系统地提供资料,可象串“糖胡芦”一样,把材料串起来,便于利用,也为进一步做研 究工作打好基础。1962年,省档案馆筹备处开始进行大事记的编写工作。年末,全省各级档 案馆基本上都编写了《大事记》、《历年基础数字汇集》、《党代会江编》等3至4种参考资 料。
    1964年,省档案馆成立后,设置编研室的机构。省档案馆与省委政策研究室合作编写《 省委工作大事记》(1945—1962年),并单独编写其它方面的参考资料。龙江、讷河、嫩江 、依安、杜尔伯特、甘南等基础工作较好的馆,坚持编写参考资料,到1965年底共编写参考 资料32件。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编写参考资料工作全部停顿,原编写的参考资料 有不少被销毁。
    1972—1978年,随着全省档案工作的恢复,省档案馆和龙江、通河、嫩江等少数县档案 馆(科)开始围绕中心工作编写参考资料,使这项工作开始有所恢复。1973年,省委办公室 下发《黑龙江省党政档案管理试行通则》,明确规定有条件的档案部门可编一些参考资料, 及时提供利用。龙江县档案馆当时围绕发展农业生产,首先编写25个专题资料。1975年,省 档案局进一步提出本着以档案为主,资料为辅的原则,根据档案汇集编写一些参考资料的要 求。少数工作基础较好的馆(科)陆续开展了编研工作。这年,通河县档案科先后编写《通 河县旧政权时期统治机关重要骨干分子名单》、《通河县旧政权档案重要资料》、《中共通 河县历次代表大会概况》、《通河县农业档案资料》等,其中《通河县农业档案资料》在全 县四级干部会议上印发参考。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进一步加快编研工作的 步伐。省档案馆从1977年开始,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编写《黑龙江省地名变迁资料》(初稿 )。1978年,为便于各方面了解黑龙江省历史上军政机构沿革,又编印《黑龙江省清代至民 国期间军政机构官员变迁情况》,约1.4万字,印发给有关部门参考,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省档案馆开始进行编写《黑龙江历史大事记》的工作,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积累了一 定的经验。
    1979年,全省绥化业务研讨会后,要求档案馆的工作逐渐向编研工作转移,编写一些参 考资料,主动系统地提供利用,在利用工作上来个突破,使编研工作在全省全面开展起来。 讷河县档案馆学习龙江、通河和嫩江的经验,1980年就编写了16个小型专题资料,约40万字 。其中10个专题经县委批准印发给县、社各部门参考。到1980年末,全省已有50%以上的市、 县档案馆编写地方历史概况,40%的档案馆编写出会议简介,还有一些档案馆编写出大事记。 龙江、通河、庆安、嫩江、依安、鸡东、虎林、穆棱等县都编写10余种专题资料,包括地方 历史概况、组织沿革、大事记、行政区划变迁、自然灾害、种植、水利情况、会议简介等资 料和各种基础数字汇编。
    1981年7月,省档案局召开全省编研工作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提高编研工作人员 的素质,对全省编研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全省编研工作开始由原来利用工作的一项内 容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作环节,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到档案馆工作日程上来。同时 ,在馆内正确处理编研工作与基础工作的关系,注意提高编写参考资料的质量。到1981年末 ,牡丹江、嫩江、绥化、大兴安岭地区各县普遍开展编研工作,其它地区各县和省属市有70 %程度不同的开展了编研工作,先后出现龙江、嫩江、讷河、通河、穆棱、鸡东等编研工作较 好的档案馆。他们编写的参考资料种类多,数量大,全面系统,内容丰富,受到利用者的欢 迎。仅据1981年末统计,穆棱县档案馆已编写参考资料13个类274种(册),约80万字,提供 利用478份(次)。嫩江地区有5个县编写参考资料30种,200件,计400余万字,印发了3.4 万份,提供给领导和各部门利用,起到很好的作用。1981年,省档案馆编写的《黑龙江省政 府历史沿革》,计5万字,打印200册发给省领导参考。省档案馆编研处与哈尔滨师范学院合 作,完成清末《黑龙江历史大事记》初稿的编写工作。省档案馆还借助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 实习生的力量,编写出《合江省农村政权民主选举概要》、《松江省抗美援朝战勤动员专题 概要》、《松江、黑龙江两省移民概况》、《嫩江省政府大事记》等38种参考资料,在提供 利用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1982年,省档案局在穆棱县召开全省档案史料编研工作经验交流会,推广穆棱县档案馆 编研工作的经验,同时强调必须注意编研成果的质量。会后,各地贯彻这次会议精神,使编 写参考资料的工作向深度和广度方面推进一步。在选题上,编写参考资料充分考虑领导机关 活动的需要,为现实斗争服务,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从工作发展方向上做好预测,抓紧编 写,及时提供利用。同时,各馆编写参考资料充分发挥馆藏优势,反映地方特色,并注意提 高编写参考资料的质量,注重实际效果,不搞形式主义。此外,在编写资料广度方面,全省 各级档案馆基本上都开展起来。已经全面开展编研工作的档案馆又有所发展;一些馆内基础 建设较差的馆,也结合编制检索工具,编写一定数量的参考资料。到1982年末统计,全省79 个档案馆共编写参考资料7619册,计304万字。
    1983—1985年,贯彻国家档案局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进一步加强参考资料的编 写和研究,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及时编写,及时提供利用,使编写参考资料的工 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一是编写一批急需的有价值的参考资料。齐齐哈尔市档案馆为满足市领导了解全市情况 的需要,在1984年编写《齐齐哈尔市历史沿革与概况》,市委两位秘书长十分重视,亲自修 改稿件,并指示印成便于携带的64开本的小册子,发送市委常委及各部门主要领导参考。齐 齐哈尔市档案馆还编写《解放战争时期齐齐哈尔的支前工作》、《黑龙江省城兼商埠市政局 组织沿革》等专题资料计7.6万字,在《档案资料报导》刊登后,引起各方面重视。1984年 ,哈尔滨市档案馆配合整党工作,先后编写《建国前哈尔滨市整党的概况》、《1950年哈尔 滨市整风的概况》、《1951年至1953年哈尔滨整党的概况》、《1957年至1958年哈尔滨整风 的概况》等专题资料,印发给市领导参考,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市委领导说,整党 概况对了解哈市整党的历史情况很有帮助,应当继续编写这类材料。市社会科学研究所和《 哈尔滨研究》编辑部的同志认为,“整党概况有史料价值,是研究编写地方史的可靠的参考 材料”。省档案馆编写的《省历次党代会简介》在《党的生活》杂志发表后,也起了很好的 作用。塔河县档案馆编写《大兴安岭东北坡概况》等9种参考资料,方便了利用。绥棱县档案 馆为发展经济服务,编写《科学致富40例》,受到农村专业户的欢迎。
    二是编写了一些比较大型的参考材料。省档案馆为满足编史修志和历史研究的需要,加 强档案资料的编研工作,相继编写《黑龙江历史大事记》清末时期和民国时期两册,计30余 万字。1984年,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1985年,省档案馆编写的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历史大事记》(1945—1949年)也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为研究 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提供了参考资料,也是必备的工具书。哈尔滨市档案馆编写 的《哈尔滨历史大事记》(1946—1985年)出版后,被史志研究部门广为利用。齐齐哈尔市 档案馆将所编写的1950年至1985年间约30余万字的大事记条目,提供给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 《齐齐哈尔大事编年》利用,并为市委党史委编写《齐齐哈尔党的活动大事记》提供1945年 至1976年间大事记的稿子约20万字。
    三是各类参考资料进一步完善,参考资料数量不断增加。1983年,牡丹江地区根据馆藏 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各市、县编写的参考资料项目15个,供编写参考资料参考,使各 类资料逐步完善。1983年底,据穆棱、海林、虎林、宁安、林口5个县档案馆统计,全年新编 参考资料239份,约130万字。同时续编了会议简介等资料。其它各地、市、县编写参考资料 的数量也增加很快,并且注意了编写资料的质量和实用。1983年,全省各级档案馆编写内部 参考资料1081种,891.7万字。其中地、市档案馆编写参考资料67种。458.5万字,县档案 馆编写参考资料1014种,433.2万字。1984年,全省档案馆编写内部参考资料460种,510余 万字。其中地、市档案馆编写参考资料100种,144.4万字。县档案馆编写参考资料3546种, 计315.7万字。1985年,档案馆编写的大型参考资料增多,编写工作水平和参考资料的质量 有很大提高。全省编写参考资料245种,字数达1022万字。其中地、市档案馆编写69种,325 万字,县级档案馆编写176种,697万字。这些参考资料社会效益较好,深受利用者的欢迎。
    二、档案史料
    汇编出版档案史料是档案馆编研工作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了档案馆作为科学文化事业 部门的性质和档案馆工作的方向。60年代初,《省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和《县级档案馆工 作暂行细则》就明确规定档案馆根据每个时期中心工作和各项工作的需要,利用档案汇编文 件汇集。但由于当时档案馆工作基础薄弱和档案保密的要求,除个别档案馆汇编文献由内部 保存利用外,基本上未开展汇编档案文献工作。省档案馆于1964年设了编研室的机构,主要 是编写参考资料,还未能开展汇编档案文献工作。
    1979年全省绥化业务研究会以后,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使档案为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一些工作基础较好的档案馆,编研工作开始从编写小型的参 考资料向汇编档案史料的方向发展。1980年历史档案开放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历史研究、 编修地方志等都需要多方面的提供系统的、大批的档案和资料,少数档案馆开始进行档案史 料汇编出版工作。省档案馆设置编研处,配备5名干部,与两个档案保管处相配合,有计划地 开展对档案内容的熟悉、研究和档案史料的汇编工作。此后,一些市、地设编研科,加强了 编研工作。
    1981年,为提高全省编研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推动全省编研工作的开展,省档 案局在哈尔滨举办全省编研工作人员参加的编研基础知识讲座,聘请中国人民大学讲师系统 讲授《文献编纂学》,学习汇编档案史料的业务知识。省档案局强调要吸取1958年“大收大 编”的教训,汇编档案史料要根据客观需要与可能,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和进度,要保证质量 。一些档案馆根据需要规定了史料选编的专题,汇编档案史料的工作逐步开展起来。省档案 馆1981年汇编出《黑龙江学运档案史料选编》,并基本完成《黑龙江设治档案史料选编》的 史料收集工作,约34万字。穆棱、嫩江、鸡东、龙江、讷河、通河等县的编研工作亦逐步开 展起来。
    1982年,贯彻全省档案史料编研工作经验交流会的精神,学习穆棱县档案馆等开展编研 工作的经验,提高对编研工作的认识,以推动全省编研工作。省档案馆为开展史料汇编工作 ,采取专群结合、内外结合的方法,在馆内除编研处进行档案史料汇编外,档案保管处也抽 出一定力量汇编档案史料,大型的、综合的、加工量较大的史料汇编由编研处来编,一些专 题的、小型的史料汇编,由保管处来编。在汇编中,采取“四个为主”的做法,一是整个编 研工作以档案史料汇编为主;二是汇编史料选材以档案为主;三是材料来源以本馆馆藏为主 ;四是采取自编、合编两种办法,以自编为主。有些专题史料与有关部门合编,即内外结合 的方法,以便快速汇编出版档案史料,供各方面利用。地、市、县档案馆大体上都是采取自 编、与有关部门合编和档案馆提供档案,由业务部门主编等三种形式,在馆内编研力量不足 的情况下,发挥各有关业务部门的积极性,推动了编研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到1982年末, 省档案馆汇编档案史料3种,70余万字,其中大型黑龙江革命历史档案史料丛编之一《剿匪斗 争》公开出版。地、市、县档案馆汇编档案史料24种,14万字。大兴安岭地区档案馆选编《 林区会战文件汇编》之一,《大兴安岭体制、区划文件汇编》、《林区防火文件汇编》等档 案史料。齐齐哈尔市档案馆为及时公布档案史料供各方面利用,创办不定期的内部刊物《档 案资料报导》,每期4万余字,印刷500册,以公布馆藏档案资料为主。从1982年至1983年两 年间,共出版10期,54.7万字。《档案资料报导》所刊载的地方档案史料涉及面广,受到社 会各界和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欢迎。
    1983—1985年,贯彻《档案馆工作通则》的精神,进一步加强编研工作,汇编档案史料 工作发展较快,取得丰硕成果。1983年4月,国家档案局颁发《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规定 档案馆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汇编出版档 案史料是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求有计划地汇编出版各种档案史料。此后,汇编档案史 料工作进一步引起各级档案馆的重视。1983年8月,在密山召开东北三省档案工作协作会议, 对编研工作进行专题研究,进一步明确了编研工作的性质、地位和内容等问题,强调汇编史 料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保证汇编档案史料的质量,对全省档案馆提高编研工作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到1983年末 ,全省汇编出版档案史料503种,149万字。其中省档案馆汇编《黑龙江学运档案史料选编》 ,出版《土地改革运动》(上册),共计54万字。各县档案馆汇编501种,计95万字。1984年 ,省档案馆在继续做好档案史料汇编工作的基础上,为及时主动地对编史修志和历史教学等 提供丰富的档案史料,编辑出版《黑龙江档案》增刊《档案史料与研究》,每期5万字,以公 布档案史料为主,并刊登利用档案史料撰写的文章,颇受编史修志和历史研究部门的欢迎。 齐齐哈尔市档案馆在《档案资料报导》停刊后,在《齐齐哈尔档案》上开辟“史料专栏”, 公布馆藏档案资料和外文翻译资料。到1984年底统计,全省档案馆汇编档案史料49种,计11 7万字。其中省档案馆汇编出版黑龙江革命历史档案资料丛编《支援前线》、《建立政权》、 《土地改革运动》(下册)和《黑龙江报刊档案史料选编》等,计80余万字,县档案馆汇编 出版档案史料46种,56.7万字。这些编研成果,内容丰富,史料翔实,为有关方面提供了系 统的档案史料,很受利用者的欢迎。1984—1985年间,为适应编史修志对档案资料的需求, 省档案馆采取与对口的研究部门合编的办法搞汇编,先后与省地方志研究所合编《黑龙江通 志采辑资料》(上、中、下三册),计94.9万字,与省民族研究所合编《黑龙江少数民族档 案史料选编》,计41万字。1985年,这两种资料和黑龙江革命历史档案史料丛编《大生产运 动》先后出版。此外,省档案馆在《档案史料与研究》上公布一批档案资料。如为纪念抗日 战争胜利40周年,公布中共满洲省委和东北抗日联军的文件、抗日救国传单节选、中东路事 件史料一组,还公布中东铁路华工事务所史料选辑、黑龙江省舆图总册等等,内容丰富,史 料珍贵,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到1985年底统计,全省档案馆编研档案史料公开出版24种, 计140万字,其中省档案馆出版5种,101万字,县档案馆19种,计39万字。从1980年开放历史 档案到1985年全省档案馆汇编出版档案史料共562种,计536万字。
    三、参与编史修志
    利用档案编史修志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周恩来总理多次号召档案工作者学习司马迁 ,提倡档案工作者参与编史修志。1958年,全省各级档案馆建立后,在为编史修志提供档案 资料的同时,一些基础工作较好的档案馆参加了县志的编写工作。1960年,根据国家档案局 颁布的《县档案馆工作暂行通则》的精神,在《黑龙江省县级档案馆工作暂行细则》中,明 确规定档案馆根据县委的指示,组织、主编或参加县志和革命史料的编写工作。到1960年末 ,龙江、穆棱、绥化等县档案馆编写出《龙江县志》、《穆棱县志》、《绥化镇志》、《津 河乡志》打字稿,征求意见。庆安县档案馆还编写出《庆安农业合作化发展史》。此后,一 些档案馆在编修县志工作告一段落后,这项工作就停顿下来。
    1972年全省档案工作恢复后,嫩江县档案科首先开始进行编修《嫩江县志》的工作,到 1975年完成县志的打字稿。
    1979年,贯彻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进行档案工作的恢复整顿工作,制定了全省 档案工作发展规划。省委提出市、县档案馆要配合有关部门编写地方志,有条件的档案馆也 可主编。1980年5月,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重申各地方档案馆应承担编修地方志的任务 ,进一步促进了档案馆参与编史修志。同年9月,省档案馆与省社会科学院地方志研究室联合 举办地方志编写工作座谈会,印发座谈会纪要,推动修志工作的进展。到1980年底,全省已 有80%的市、县档案馆都已承担或参与编修地方志的工作,其中鸡西、呼玛、嫩江、虎林等市 、县已经写出初稿。为配合修志工作,省档案馆点校和编印《地方志参考材料》、《黑龙江 地方志目录》、《黑龙江历史沿革讲稿》,受到各级档案部门和修志部门的欢迎。
    1981年,为推动全省修志工作的开展,省档案局在庆安县举办为期15天的地方志编纂学 习班,系统学习《黑龙江沿革史讲稿》、《东北地方党史》,提高修志人员的水平。省档案 局还与省地方志研究会联合举办全省地方志编纂研究会,拟定《县志纲目方案》,指导和推 动修志工作。到1981年末,《呼玛县志》、《富锦县志》(上册)内部出版,不少市、县编 出初稿或部分初稿。1982年,设立省地方志研究所,由省档案局代管。各级档案部门对参与 编史修志更加重视,发挥了档案部门参与修志的作用。
    198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纪要》,强调档案馆 要积极参与编修史志,提高档案馆工作水平。同年4月,国家档案局颁布《档案馆工作通则》 ,将参与编史修志作为档案馆的基本任务之一。这对档案馆参与编史修志工作的深入发展起 积极的作用。全省档案馆编研工作人员发挥馆藏的优势,研究档案内容,撰写文章参与史志 研究,活跃了馆内研究空气。省档案馆编研人员在编纂档案史料过程中,深入研究,先后撰 写《解放战争初期黑龙江地区的剿匪斗争》、《望奎设治时间考》、《黑龙江早期报刊及其 发展》等历史研究和史实考证的文章,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1984年,省档案馆参加《黑龙 江四十年》一书的研究编撰工作,承担其中“实行土地改革,建设与巩固革命根据地”等章 节的编写任务。省档案馆还编写《黑龙江历史大事记》三册,为编史修志提供很有价值的参 考书。为促进档案馆参与史志研究,省档案馆于1984年编辑出版了《黑龙江档案》增刊《档 案史料与研究》,为档案馆工作人员参与历史研究开辟了一块园地,档案馆参与历史研究出 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档案馆编研人员撰写的《黑龙江土地改革运动史略》、《清末黑龙江 工业概述》、《中共滨江地区工作委员会始末》、《清末民初黑龙江金矿及开采》、《绥化 府设治时间考》、《兰西设治时间考》、《清末民初齐齐哈尔教育述略》等文章先后在刊物 发表,档案馆逐步形成研究档案内容,参与史志研究的良好风气。据1985年末不完全统计, 省、地、市档案馆撰写历史研究方面的文章20余篇。此间,龙江县档案馆编写的《龙江简史 》、桦川县档案馆编写的《革命烈士传略》、《我国第一个集体农庄——星火集体农庄发展 史》等,也都受到史学研究和修志部门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