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第二章 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用于生产和技术管理
    科技档案是企业生产和技术管理的依据,充分利用科技档案,可以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技 术的进步,搞好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958年,鹤岗市在恢复兴山煤矿生产时, 档案员及时提供了一套1945年(伪满康德12年)北大岭旧坑道图。根据这张图,发现正在施 工的坑道上面有一个旧坑道,其中有大量积水。当即采取措施避免了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损 失。根据图纸,除决定恢复旧井采煤外,还找出小铁道钢轨600米,变压器3台,水泵1台和一 些电缆、铁管等器材,并摸清了煤藏量,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勘探资金。
    1959年,鹤岗矿务局兴山煤矿四坑,为解决生产中水沙充填问题,需要1尺口径的铁管4 00米。开始只根据老工人的回忆,在旧坑挖了几处没有找到。档案室得知后,及时提供了一 张1942年四坑内外对照图纸,很快找到1尺口径的铸铁管1070米,价值2.9万元,更重要的是 提前恢复生产,多出原煤万余吨。
    1970年,鸡西矿务局二道河子煤矿立井一水平四区三号层地质构造复杂,迟迟打不开, 因而认为此处无煤,准备放弃。矿档案室提供有关技术档案,以档案为依据,坚持边巷探, 边生产,终于打开三号层,生产出原煤50多万吨,使一水平寿命延长五年之久。1975年,全 矿在立井一水平处于尾期之时,突破设计能力,年产达到100万吨。该矿还根据这些技术档案 资料,制定了10年发展规划。
    1977年,鸡西恒山煤矿南沟里采区突然发生透水事故,每小时涌水量达461立方米,威胁 着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被迫停产。在此紧要关头,矿档案室提供有关水文档案资料,经过分 析研究,弄清水源来自邻井老塘积水区。随之立即采取果断措施,切断水源排水,排除险情 ,迅速恢复了生产。
    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大平屯北部油田,于1980年10月开始投产,产量超过设计能力。但因 该地区纯属油水过渡带,油层条件差,地下情况复杂,与注水井砂层连通的油井,自1981年 下半年开始含水上升加快,日产逐渐下降。到1982年下半年,含水率由2.5%上升到3.77%。 为控制含水上升,档案室为地质大队科技人员提供《大北油田油水井小层数据》、《栅状连 通图》、《找水成果》等档案资料,经结合生产实践分析研究,决定采用压裂措施实现大北 油田高产稳产。1982年至1983年压裂施工27口井,41个层断,使日产量由压前的81吨增加到 243吨,日均增油162吨。
    大庆油田采油二厂南7—J4—314井,于1982年12月投产。由于该井高压高含水,使产量 远远低于设计能力。虽多次采取措施,仍未改变地下状况。1983年4月,在治水夺油会战中, 厂档案科为地质组提供该井《封固质量检查图》、《标准电测图》、《油管记录》、《完井 数据》等30多项档案资料,经过全面论证和试验分析,采取了化学堵水与压裂相结合的措施 ,使这口井产水下降到350吨,含水降为24%,产油上升到28吨。不久,他们以档案资料为依 据,大搞改造挖潜,使日产原油又增至46吨,含水下降到22%。截止1984年4月,已累计增产 原油10084吨,实现了高产稳产。
    科技档案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搞好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有很大作用。19 82年3月,哈尔滨儿童医院为患者注射安基比林后发生过敏,省医药管理局认为这种药品是北 安生产的,通知北安制药厂禁止销售811026安基比林这批药品。该厂接到通知后,查阅这批 药品生产的全部档案,并邀请省医药公司和有关制药厂、药检所等单位进行联合检验。经过 查阅配方化验单、生产记录等技术档案资料,并进行检验,结果证明该厂生产的这批药品质 量完全合格,使15万支药品免遭报废,价值7.5万元。科技档案为企业质量管理发挥作用, 挽回产品的信誉,避免了经济损失。
    1982年,肇州县糖果厂与北京义利食品厂联营,开始由于技术档案不完备,产品质量受 到影响,经济效益不好。1983年,他们利用北京义利食品厂的各项质量标准、工艺配方等技 术档案资料制定改进措施,加强企业管理,使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在40种产品中,有9种 产品分别被评为部、省、地优质产品,其中佳美酥糖在全国同行业联评中,总分数比北京总 厂还高,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在1985年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他们消化近20万元的涨价因素 ,实现利润21万元。
    1984年,肇州啤酒厂与北京五星啤酒厂联营后,在使用产品商标问题上双方出现分歧。 肇州啤酒厂利用产品质量鉴定书等有关档案资料为依据,提出达到五星啤酒质量标准的有分 析数据。由于有质量管理档案为凭证,对方同意使用“五星啤酒”商标。该厂联营后三个月 ,五星啤酒在肇州问世,并正式通过国家鉴定,啤酒销量不断增加。1985年全厂实现利税14 6万元,比联营前的1983年翻了一番,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二、用于设备维修
    科技档案在设备维修,恢复生产中有着重要作用。1974年,佳木斯发电厂因火灾烧毁电 气母线桥电缆,造成大面积停电,严重影响佳木斯地区的生产。为尽快恢复生产,技术人员 查阅利用母线桥的电缆安装图纸,连夜进行抢修,很快恢复送电,使国家减少了经济损失。 1976年唐山在地震后,为恢复开滦煤矿生产,佳木斯电机厂提供利用所保存的50年代初期的 产品图纸,迅速地修好因地震损坏的1000多台防爆电机,为开滦煤矿恢复生产做出贡献。同 年,鸡西二道河子煤矿立井提升因过卷装置失灵发生坠罐。档案室及时提供有关技术档案和 资料,大大缩短抢修时间,只用10天就恢复正常生产。
    鹤岗兴安矿选煤厂1974年停产,1978年下半年恢复生产时,由于停产时间太久,设备保 管不善,大部分设备不能使用,计划重新购置设备71台。由于矿档案室及时提供原设备档案 200卷,图纸2万余张,对原来的71台设备进行维修,使其重新发挥作用,节省资金300余万元 。
    1979年11月,双鸭山矿务局岭西竖井矿三汽包锅炉发生烧裂水管的严重事故,损坏56根 上升管、25根串水管和34根下降管。三汽包锅炉承担着向井口送气的重要任务,一旦长期停 炉停气,将严重影响矿井的生产。矿档案室闻讯后,及时提供三汽包锅炉图纸45张。抢修人 员利用技术图纸,很快查出事故的部位,并按照图纸提供锅炉整体结构、局部构造以及弯管 的角度、尺寸等数据,制定出抢修方案,只用6天的时间全部抢修完毕。经开炉运行,一切正 常,迅速恢复生产。
    1981年9月21日,佳木斯化工厂“六六六”车间发生爆炸起火,整个车间被炸坏,造成停 产。省、市领导要求大战百天,迅速恢复生产。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该厂档案室及 时提供了整套设备图纸30卷,给工程设计共提供新老图纸500余张,加快重建和维修工作,以 保证车间按时恢复生产。该厂以档案为依据,还对车间工艺设备进行改造,使产品一级品率 显著上升,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为企业多创造产值15.8万元。
    1983年,佳木斯发电厂11号锅炉出现结焦现象,被迫3次停炉,造成很大损失。为解决技 术难题,该厂成立攻关组。厂档案室及时提供这台锅炉的喷燃器图纸、运行日记、大修记录 等档案资料,攻关组利用档案研究分析,对锅炉进行改进,解决结焦问题,使锅炉效率提高 了0.5—1%,主蒸汽温度提高8°—10℃,每年节约标准煤2200吨,每年取得经济效益700余 万元。
    三、用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
    1977年,鹤岗矿务局机电修配厂大搞煤气化时,研究试建煤气锻造加热炉,厂技术档案 室及时为试建技术人员提供有关的技术档案,利用档案加快试制工作,终于获得成功。由过 去3台炉供给5台锤工作,达到1台炉可供3台锤工作,使锻件加热效果提高80%以上。
    1979年,佳木斯拖拉机配件厂在增产节约活动中,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 行多项技术革新。厂档案室为配合技术革新活动,提供了铸造加工各种工艺、工装图纸,使 气缸套铸造加工工艺有很大改进,每个毛坯件重量减轻4公斤。到1979年底统计,节约生铁2 42吨,连同节省电力、工时等项计算在内,节约达14.5万元。
    1982年,海伦县塑料厂从日本引进一台高速整经机。为充分发挥高速整经机的生产能力 ,使其能与国产织机配套,解决国产整经机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厂部决定对这台机器进 行改进。档案室及时提供厂内设备档案资料,对经轴部做了数据分析。经过几次改革试验, 终于使原来只能生产3.8米以上长度的单轴设备变为兼能生产1米以上的双轴设备,供80台国 产机生产的需要,年赢利8万余元。
    1983年,桦林橡胶厂在试制新产品10—15—6R外胎过程中,发现该产品时常出现明疤、 重皮等质量问题。在质量攻关中,厂档案室为技术人员提供了该产品的有关科技档案。经研 究分析,发现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是排风不畅所造成的。因而及时采取在外槽沟中增设三周 6等份的跑风孔的措施,解决了产品质量问题,规格合格率由99.45%提高到99.75%以上,使 该产品提前转入正式生产。
    1983年,泰来县农机修造厂老产品销售不景气,急需改变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 品。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决定改型生产长春—12型小四轮拖拉机,并加高拖拉机地隙。厂 档案室及时提供该厂生产的河北—12型拖拉机技术档案资料,仅20天时间就测绘出一套完整 的拖拉机图纸。之后,仅55天就生产出5台样机,其中一台成为黑龙江省第一台高地隙拖拉机 。产品质量和整机性能达到同行业标准。
    1984年6月,兰西县亚麻原料厂为解决A型剥麻机出麻率低的问题,技术人员利用这台剥 麻机的设备档案资料对打手部分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使出麻率提高了0.2%,梳成率提高1%, 全年增加经济效益6.5万元。
    1984年以前,绥化市啤酒厂生产及冷却的用水均为一次性用水。特别是冷却用水耗水量 非常大,每年约有50—60万吨水白白流失。为解决这一问题,技术人员多次到档案室查阅有 关技术档案资料,设计循环水系统,变一次性用水为循环用水,1984年10月1日安装完毕并一 次试车成功,每年可节约水75—100万吨,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
    1984年,绥化市机床厂技术科张国柱等利用技术档案资料试制成功MBF514D型低噪音安全 防护木工平刨机。该机噪音强度为85分贝,已达到企业标准。为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增强 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心再降低噪音强度,向部颁噪音标准80分贝攀登。张国柱认真查阅 厂档案室有关科技档案资料,参照各种先进技术大胆探索,经几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将该 产品的噪音强度由原来的85分贝下降到76.5分贝,比部颁优质产品标准还低3.5分贝,使该 产品在国内木工平刨床类产品中居领先地位。
    1985年,牡丹江纺织厂在技术改造过程中,准备把织布捻线车间机器设备大面积搬迁。 厂技术档案室向厂部转产工程设计小组及时提供全厂机器排列图,查明了设备的排列、地下 风道、电缆分布等情况,据此制定方案,更正原来提出的设计改造方案,减少了拆迁设备和 工作中的麻烦,赢得了时间和主动,加快了老厂改造的步伐。
    四、用于基本建设
    1982年初,肇州县磷肥厂决定上马硫酸车间沸腾炉,利用1974年本厂沸腾炉的全部技术 档案,使工程提前55天完工投产,为国家多生产硫酸1800吨,产值达26.1万元。
    1983年4月17日,在哈尔滨特大火灾中,市城建局所属木材厂一个生产车间和办公室计1 800平方米的建筑被焚毁。上级决定尽快重修厂房,恢复生产。该厂原设计部门城市建设开发 公司住宅设计研究所档案室,立即提供一套该厂厂房的设计档案,合理利用原工程基础和主 体工程、设备基础以及水电线路,节省设计费50万元,加快基建施工进度,按时恢复生产。
    齐齐哈尔钢厂均热炉工程1961年开始施工,基本完成厂房基础和柱子工程,三组中心换 热炉基础部分完工后即于1962年下马。1983年,这项工程又准备续建。厂档案室及时提供工 程下马时保存下来的档案,减少了重复设计和测绘,节省设计费用35万元,并节省了时间, 加快了施工进度。1984年,该厂的11项改造、扩建、续建工程,利用档案室保存的科技档案 ,节省资金78万余元。
    1984年2月,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决定将23公里三管流程输油管线全部更换,要求3月初开 工,雨季前完成。厂档案科向工程技术人员提供该项工程的全套档案,仅用7天时间即搞完设 计,保证了按时施工。4月上旬,23公里管线全部换完,解决了生产上的难题,减少经济损失 31.5万元。
    1984年,双城亚麻分厂计划增建一个纺织车间和一座水塔,急需地质和水文资料,厂档 案室提供建厂初期的《东北双城亚麻原料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勘察报告书》,详细记述了 地形、地质、水文地质、土壤耐压力等基本数值。根据这份报告进行设计和施工,既缩短了 工期,又保证了质量,为工厂节约资金10余万元。
    1985年初,肇州县糖果厂与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科研所,联合开发单晶冰糖生产。为解决 厂房不足,决定将原来的二楼会议室和一楼仓库改建为单晶冰糖车间,厂档案室及时提供这 项基建工程的档案材料。从档案中看出主墙负荷度不够,遂采取加设立柱的措施加以解决, 节省了基建维修经费。仅半年时间,拿出图纸94张,加工设备50余台(件),修复管道386米 ,改建厂房800平方米,保证1985年9月10日正式投产。
    1985年6月20日,滨绥复线工程治山站扩建,增加一条正线和一条到发线,新增两条线路 涉及国防公路改移,省交通局、国防公办等单位认为铁路扩建侵占了国防公路,要求铁路停 工办理改移公路的投资及一切审批手续,哈铁设计院在局档案馆找到治山站铁路用地图,证 明国防公路修建在铁路用地内,一切改移费用、购地均由省交通局负责投资,使路局节约投 资近30万元。
    五、用于资源开发和航道治理
    科技档案在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中也有着重要作用。70年代初,鸡西矿务局二道河子立 井一水平就出现早期早衰情况,生产青黄不接。档案室提供有关科技档案,以档案为依据展 开资源普查,取得上万个数据,查出煤层储量,开掘出新采区,延长井区寿命10余年,采出 原煤100余万吨。1976年,二道河子煤矿二井在采完一段向二段延伸时,因为断层落差大,几 次超过预计工程量,采煤场子一度接续不上,不得不下马。全井搞掘进会战,有两个月出不 了煤。矿档案室提供了有关档案,矿井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档案提出进行巷探、钻孔的找煤方 案,逐步搞清地质情况,查明深部还有80—90万吨可采储量,为老井挖潜提供了依据。此后 ,该井年产量达18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
    大庆油田经过26年的开发,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为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开发资 源,大庆油田管理局把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油田的地质储量复算,列为1981年至1985年 的重点科研课题,并被定为“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之一。在复算中,共查阅8000多口井 次,近11万多项次的基础档案资料。通过这些岩芯资料、科技档案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从 四个方面研究储油层有效厚度的物性标准和电性标准,重新解释孔隙度、饱和度参数,综合 落实各项储量计算参数,并采用容积法分别计算地质储量,获得这三个主力油田的储量复算 结果,使油田地质储量在原基础上增加62.4%,可采量增加59%,为油田稳产提供了可靠的依 据,为国家多创造出数百亿元的产值。1985年5月,科研人员写出《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 油田地质储量复算报告》。该项科研课题被石油部评为1985年度优秀项目。科技人员深有感 触地说,喇、萨、杏油田投入开发20多年的科技档案资料,给复算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 科学依据。没有这些档案资料,科研工作将一事无成。
    1982年,大庆油田研究院勘探室科研人员在泰康古龙地区探查工业油气流。根据档案科 提供的《测井解释成果图》、《标准电测图》等210余份单井档案资料及其综合报告,编制古 102井、葡17井等油藏剖面图及古龙地区砂岩分布图和构造图,并分析位于龙虎泡构造南断块 上的龙173井的油气控制因素。此后,根据对以上资料分析研究及其油气聚集特征,在龙南鼻 状构造上部署设计了古31井。该井经过钻探,黑帝庙油层获得日产天然气14.98万立方米, 是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产量最高的一口井。这一新发现,也为勘探黑帝庙油层展现了新的前 景。
    1983年,大庆油田研究院勘探室在朝阳沟地区开展评价井钻探过程中,发现朝85井、89 井有10米以上含油砂岩,砂岩发育含油情况较好。为寻找规律,摸清其控制因素,提高钻井 成功率,他们查阅并分析《标准电测图》、《测井解释成果图》、《岩芯分析》等十几项共 839份单井科技档案资料和地震剖面解释等154份地震资料及有关综合报告,终于搞清地层构 造规律,布置了评价井9口,其中有7口见到含油砂岩,获得工业油流,探井成功率达80%,为 朝——长地区提高地质储量5546吨。
    三姓浅滩位于松花江中游方正县沙河子至依兰县牡丹江口,全长35公里,河宽1—2公里 ,坡降为万分之0.6—1.5左右。枯水期流速0.8—1.0m/s,航道水深在设计水位时只1. 0m左右。每年春秋两季因枯水断航两个月左右,成为松花江航道的卡脖子区段。1983年,黑 龙江航道局开始对三姓浅滩进行全面整治。航道局档案室为该项工程提供本世纪初和30年代 治理浅滩的资料,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年的勘测图纸、航道测图和整治资料,如流量、 流速比降等各种数据32800个,为治理三姓浅滩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快了治理工程进度。到1 985年,顺利完成第一期治理工程,航宽由50m扩至60m,平均流速由0.85m/s达到1.1m/s ,航道水深由1.1m达到1.5m,大大改善了航行条件,解决了三姓浅滩在枯水期停航、半停 航问题,提高了船舶营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