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用于拍摄影视片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不仅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而且还可以为历史影片、电视片
的创作和拍摄提供素材,再现历史风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1980年,国家侨务
办公室编辑拍摄一部反映末代皇帝溥仪的历史记录片,缺少溥仪的照片。摄制组走了几个省
都未找到。省档案馆获知后,为摄制组提供了80余幅溥仪当伪满皇帝时的照片,满足了他们
的需要,按时完成了拍摄任务。
1984年,青岛电视台到哈尔滨拍摄电视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的外景。由于时代变
迁,哈尔滨市的建筑风格变化很大,一些旧建筑被拆除,给摄制组拍摄外景带来重重困难。
为制作外景,再现20年代哈尔滨的风貌,摄制组到哈尔滨市档案馆查阅了《哈尔滨大观》、
《哈尔滨风景》、《哈尔滨写真》等大批档案、文献图片以及报纸,从而为进一步了解剧中
有关场景、面貌,复制30年代的有关道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如电视屏幕上多次出现的尼古
拉教堂等建筑就是查阅照片后制成的。日本人祭祀用的“忠魂塔”也是参照画片原样,用胶
合板加工制作的。剧中许多日伪官兵穿的军服和所佩带的肩章、军刀等,多是参照馆藏资料
加工制作的。东北颇有特点的“仁丹”广告,也是经查阅有关资料绘制的。该剧组领导和电
视剧艺术委员会的同志返回青岛前,特意到哈尔滨市档案馆表示谢意。电视剧播出后,在观
众中引起很大反响,特别是对剧中再现的30年代哈尔滨的风貌,老哈尔滨人也置信不疑,收
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同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到哈尔滨拍摄电影《死证》,需要制作反映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
社会风貌的场景,需要参考当时的商标、广告和照片等资料,再现历史情景。摄制组到省档
案馆要求提供有关资料,省档案馆为其提供了30年代的人物、风景、商标、广告等照片、图
片,为其制景和拍摄影片起到了较好的参考作用。哈尔滨市档案馆也为拍摄《死证》、《美
丽的囚徒》、《五色旗下》等影片提供了许多反映30年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照片档案,
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1985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齐齐哈尔电视台赶制题为《亲切关怀,巨
大鼓舞》的电视专题片,系统地向全市观众介绍建国35年来,3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齐齐
哈尔视察指导工作的情况。齐齐哈尔市档案馆及时为摄制组提供了近百幅照片档案和三盘录
相带,使其较好地完成了专题片的制作任务。该片在齐齐哈尔电视台播放后,使全市人民在
荧屏上再次看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音容笑貌,聆听了亲切的
教诲,收到较好的效果。群众反映说,在发扬革命传统,开拓前进,实现四化大业的今天,
重看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给我们以信心和力量,激励我们四化建设的干劲。
同年,齐齐哈尔市总工会在市文化宫举办大型图片展览会,庆祝建国35周年。市档案馆
为展览会提供了98幅照片档案,真实地再现了周恩来、邓小平、胡耀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
齐齐哈尔市视察的情景。展览会期间,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全国总工会有关领导和齐齐
哈尔市党政领导观看展览后,给予较高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