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编制与构成
第二章 队 伍
一、编制
(一)省级档案部门和档案馆编制
1954年松江和黑龙江两省合并前后,省委和省人委办公厅秘书处档案科编制为6人和4人
。1956年,成立黑龙江省人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初建时编制由4人增加到10人。1957年成立
省人委办公厅档案馆筹备处,编制5人。1958年党政档案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后成立的中共黑龙
江省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编制20人。1960年成立黑龙江省档案管理局,编制暂定为20人,后
增至31人,其中行政编制20人,事业编制11人。1964年省委、省人委决定成立黑龙江省档案
馆,暂定编制42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省档案机构被砸烂,人员调离或进学习班。19
67年5月,省革委会办公室设立档案组,编制5人。1972年3月,成立黑龙江省革委会档案局,
编制为36人。1976年省档案局总编制为47人,1978年增加到57人。1980年,由于省档案局、
馆合署办公和增设省档案科学研究所,增编30人,总编制达87人。1984年5月,省编委给省档
案馆核定事业编制为62人,省档案局编制40人,省局、馆总编制为102人。
(二)市地县档案部门编制。
1962年7月4日,省编委《关于省、市、县档案馆编制名额的通知》规定,全省市级档案
馆总编制为45人。其中:哈尔滨市7人,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各5人,鸡西市、
鹤岗市、双鸭山市、安达市、伊春市各4人,北安市3人。县档案馆总编制为119人。其中:讷
河4人,五常、双城、绥化、海伦、肇东、宁安、密山、龙江、富锦等9个县,每县3人,其余
44个县,每县2人。
1964年,省编委确定黑河地区边境县档案馆编制共计20人(地区档案处3人,逊克、孙吴
、嘉荫各3人,爱辉、呼玛各4人)。黑河地区档案处、馆分设。1981年5月,全省各市、地、
县档案局(科)、馆总编制为495人(不包括政企合一的大庆市档案局)。其中哈尔滨市23人
,齐齐哈尔市19人,鸡西市10人,鹤岗市11人,双鸭山市6人。松花江地区及11个县共有编制
45人,其中地区档案局(馆)5人,阿城5人,呼兰、五常、巴彦、尚志、延寿各为4人;木兰
、通河、方正、宾县、双城各为3人。嫩江地区及11个县共49人,其中嫩江地区档案局(馆)
6人,龙江、讷河各5人;依安、甘南、富裕、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克山、拜泉各4人;泰
来、林甸、克东各3人。绥化地区及12个县共计52人,其中绥化地区档案局(馆)8人,肇东
5人,安达、海伦、庆安、肇州、肇源、兰西县各4人;绥化、望奎、明水、青冈、绥棱县各
3人。合江地区及15个市县共计71人,其中合江地区档案局(馆)10人,佳木斯市9人,七台
河市、富锦、集贤县各6人,桦南5人,绥滨、勃利、同江各4人,依兰、桦川、萝北各3人,
汤原、宝清、饶河、抚远各2人。牡丹江地区及10个市县共计77人。其中牡丹江地区档案局(
馆)6人,牡丹江市8人,绥芬河2人,密山10人,鸡东、海林县各9人,东宁、穆棱、虎林县
各7人,林口、宁安各6人。伊春市档案局及2个县共计20人,其中伊春市档案局(馆)为10人
,铁力2人,嘉荫8人。黑河地区档案局(馆)共37人,其中黑河地区档案局(馆)6人,爱辉
6人,逊克7人,北安、孙吴、嫩江县各5人,德都县3人。大兴安岭地区档案局(馆)及呼玛
县各5人,共计10人。
1982年,全省档案干部611人,业务人员482人,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147人。地、市
、县档案处(科)馆长163人。
由于档案数量的猛增,业务指导面的不断扩大,档案种类的繁多,历史档案开放,档案
史料编研任务的加重,原有人力已远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劳动人事部、国家档案
局于1985年2月联合颁发《地方各级档案馆人员编制标准》(试行)(即以卷定编的标准),
全省各级档案管理机构和档案馆从1985年起普遍增加了编制。松花江地区编委会为地区档案
处增加编制16人,为所属各县增编为:双城15人、五常、宾县、巴彦、尚志各12人,木兰、
通河、方正、延寿各9人。佳木斯市档案局(馆)编制由1984年的27人,到1985年则增加到4
0人。截止到1985年底,各市、地、县档案局(馆)的编制已增加到699人,比“文化大革命
”前的370人,增加了89%。
二、构成
“文化大革命”前,档案工作人员队伍“一少、二弱、三不稳”的状况在各级档案部门
普遍存在。档案工作人员少、兼职多,体弱多病。档案干部调动频繁,训练跟不上调动,培
训一批不久就被改行。1956年6月,省人委办公厅档案管理处培训档案干部110人,到1957年
被调动改行的就达37.6%。绥化、黑河、嫩江3个地区被调动则达40%。当地党政领导机关,
特别是县的领导机关,时常抽调档案工作人员搞中心工作,一般都在三、五个月,有些则长
达一年之久,使档案馆(科)处于关门或半关门状态,直至1980年以后,这种情况才逐渐转
变。
随着档案事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和加强,人员不断增多,不仅年龄结
构发生变化,而且文化结构也逐渐在发生变化。1983年省档案局(馆)有大学(大专)毕业
生25人,1984年有45人,到1985年则增加到61人,1985年比1983年增加大学(大专)毕业生
144%。从年龄结构上,省档案局(馆)1983年35岁以下的36人,1985年则有49人,年轻人比
1983年增加36%。
据20个市、地区档案局(馆)的不完全统计,1984年有35岁以下的档案工作人员136人,
1985年有143人。1984年大学(大专)毕业生74人,到1985年则增加到87人,比1984年增加了
17.6%。
据63个县档案局(馆)统计,档案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1983年有35岁
以下的88人,1984年110人,1985年则增加到138人,比1983年增加57%。在文化结构上也发生
了很大变化,1983年县档案局(馆)共有大学(大专)毕业生21人,1984年为27人,而到19
85年则增加到50人,比1983年增加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