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建设,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投产的沙俄中东铁路哈尔
滨总工厂中心发电厂,是黑龙江建设的首座发电厂。从这时开始到1911年清朝灭亡,黑龙江
省共建设发电厂14座,装机容量2483千瓦。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中心发电厂是这一时期最
大发电厂,装机容量1100千瓦,占14座发电厂装机总量的近50%。其余电厂大的500多千瓦,
小的只有几千瓦。
民国时期,从1912年到1931年,黑龙江民族资产阶级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十几年间新建
和扩建发电厂55座,装机容量为24048.6千瓦。1927年建成的哈尔滨发电厂是当时最大的发
电厂,总装机容量达1万千瓦。安装2000千瓦和6000千瓦机组,分别是黑龙江第一台单机200
0千瓦和单机6000千瓦的机组。
1931年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侵略者从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目的出发,在黑龙江大力发
展电力工业,到1945年,新建和扩建电厂36座,其中较大型发电厂10座,新装机容量为18.
32万千瓦。1938年,在鸡宁发电所(即鸡西发电厂)建设了黑龙江第一台单机1.5万千瓦火
力发电机组。于1943年又在镜泊湖发电厂建成了黑龙江第一台单机1.8万千瓦的水力发电机
组。这一时期最大的发电厂是哈尔滨发电厂,装机容量达到3.8万千瓦,其次是镜泊湖发电
厂装机容量3.6万千瓦。
从1945年黑龙江解放,到1950年黑龙江没有新建和扩建发电厂,集中力量对原有发电设
备进行修复。
1951年开始了新中国自己的电力建设,扩建了齐齐哈尔发电厂,以后陆续新建和扩建一
批发电厂,到1959年共新建和扩建发电厂(500千瓦以上)23座,新装机容量31.7万千瓦。
这一时期黑龙江省于1955年建成了全国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厂——富拉尔基热电厂;1958年在
哈尔滨市平房区建成4座列车电站1.3万千瓦;1959年建成全国第一座由中国自己自行设计、
制造设备、自行安装的电厂——哈尔滨热电厂。与此同时,由于黑龙江省在电力建设中贯彻
了电力部提出的电力建设“工程开头不要拖,高潮不要乱,结尾不要松”的指示,所以,发
电工程建设速度较快。但1958年以后,随着“大跃进”的开展,以“浮夸风、瞎指挥”为主
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在发电建设中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此间的多数发电建设工程搞“先简后
全,简易发电”,发电设备投产后,连续几年搞工程结尾,给生产造成很大困难和压力,也
造成了很大浪费。
60年代初,配合大庆油田的开发和建设,黑龙江省的发电工程主要建设了全部烧油的大
庆安达(即龙凤)热电厂,同时扩建了鸡西、佳木斯发电厂和哈尔滨热电厂等主要发电厂。
全省共新建和扩建发电厂(500千瓦以上)36座,新装机容量40.2万千瓦。当时由于贯彻中
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黑龙江省压缩了电力基本建设规模,停建了牡
丹江兰岗水电站工程,双鸭山(又名福利屯)电厂和齐齐哈尔二电厂(又名水师营)等3个工
程;缓建了哈尔滨热电厂、鸡西发电厂、佳木斯发电厂等一批中小型扩建工程。
70年代是黑龙江省发电厂建设的重要时期。一是农村发展小火、水电形成高潮,10年中
农村相继建起水、火、风、柴油等小型发电厂443座。二是国家骨干发电厂单机容量越来越大
,向大机组发展十分迅速。10年中,单机容量从2.5万千瓦发展到20万千瓦,开始不过五年
时间,就从5万千瓦发展到10万千瓦;接着仅用四年时间,又从10万千瓦发展到20万千瓦。1
971年4月在鸡西电厂建成了黑龙江省第一台单机5万千瓦的中温中压机组;1972年底又在大庆
新华发电厂建成了黑龙江省第一台单机5万千瓦的高温高压机组;1975年底10万千瓦高温高压
机组在哈尔滨热电厂和大庆新华发电厂分别投产;1979年又在大庆新华发电厂建成了省内第
一台单机20万千瓦机组。从此,黑龙江省的电力建设全面进入了建设10万千瓦、20万千瓦高
温高压机组的新时期。
这一时期重点建设了大庆新华发电厂,发电设备容量50万千瓦,为黑龙江省当时最大的
电厂。同时建设了亮子河发电厂,装机10万千瓦;建成了镜泊湖水电站地下新电站,安装1.
5万千瓦水轮机组4台,共6万千瓦。还重点扩建了哈尔滨热电厂和佳木斯发电厂,分别投产1
0万千瓦机组各2台。这一时期总共建设发电厂493座,其中500千瓦以上的79座,容量143.1
万千瓦,全省电力工业系统增加发电容量近120万千瓦。
70年代是黑龙江省电力建设大发展的时期,但是70年代投产的主要发电工程,多数是在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后规划、选厂、定点和开始建设的。因此这一时期建设的发电工程
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特别是贯彻电力建设“靠山、分散、进洞”的战备
方针,给投产后带来很多困难,有的造成很大浪费。大庆新华发电厂就是按分散原则建在了
四邻不靠的大草原上,给职工生活和电厂与外界的联系带来了很大困难。亮子河发电厂按照
靠山的原则劈山建厂,电厂身居偏僻的林区,交通不便,同样给职工生活带来困难。同时由
于设备都是“文化大革命”中的产品,先天不足,不能达到原设计的发电能力。1967年开工
建设,1972年全部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000千瓦的代号“一○三”山洞电厂,把全部设备建
在山洞内,结果因燃料无来源和山洞潮湿等原因,被迫停止发电,设备拆迁。1969年开始建
设,1970年停建的代号“六九”电厂工程也是建在山洞里的工程,建设了铁路线和部分输变
电工程后,也因电厂选址不当等原因停建。1978年建成投产的镜泊湖地下水电站,从1968年
就开工建设,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工程干干停停,历时10年,才投产容量6万千
瓦。
在这一时期贯彻的另一电力建设原则是“先生产,后生活”,其结果是多数发电工程投
产了,但职工生活方面的附属设施远跟不上,不仅影响了生活,也影响了生产。新华发电厂
、哈尔滨热电厂扩建工程等,都给电厂留下了大量的生活和生产收尾工程,连续几年才补上
欠帐。这一时期的发电工程建设是采取“大会战”的方法,主要电厂建设都动员民工上阵和
电力建设部门共同施工,施工方法是土建、安装等互相交叉作业,施工现场人山人海,高空
、中空、低空、地下,各项工程全面开花,齐头并进。
黑龙江省从1981年到1985年共建设发电厂57座,新装机容量117.6万千瓦。电力系统大
型骨干电厂主要建设了富拉尔基第二发电厂一期工程,安装20万千瓦机组3台,容量60万千瓦
;牡丹江第二发电厂二期工程,共安装10万千瓦机组4台,容量40万千瓦。五年中两个骨干电
厂就投产机组容量达100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