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总工厂发电厂是外资自备电厂,除自用电外,还向工厂附近、南岗铁路住宅和
火车站等地供电,因而建设了相应的供电线路。但当时电压只有500伏,而且是单电源供电,
因此实际上只能算作配电线路。清末建设的营业性对外供电的电厂都建了低电压的供电线路
。
民国时期,电压等级升高,供电线路的建设也加快,其中1920年中东铁路总工厂中心发
电厂已开始使用6.6千伏电压供电。1927年耀滨电灯厂已建成了6条供电线路,向道外地区供
电,电压2300/220——110伏。1927年哈尔滨发电厂建成,同时还建成了发电厂至马家沟、
南岗及道里部分地区的供电线路,电压等级6.6千伏。1929年齐齐哈尔省城电灯厂建成了黑
龙江第一条11千伏送电线路。1930年11月,哈尔滨发电厂建成6000千瓦大机组,同时建设了
哈尔滨发电厂至道外耀滨变电所2条6.6千伏供电线路。哈尔滨发电厂6.6千伏供电线达到6
5.5公里。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强化军事占领、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在大力建设发电厂
的同时,建设了相应的送电线路,向各军事据点及政治、经济中心区送电。到1945年,先后
建成22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53条,总长2203.4公里。其中1941年电压等级已发展到110千伏
。当年建成了镜泊湖发电厂至牡丹江和石砚,石砚至延吉和珲春4条送电线路,总长度达到3
57公里(其中镜泊湖至石砚、石砚至延吉、石砚至珲春的输电线不归黑龙江管辖),成为黑
龙江和吉林联网的第一个110千伏网络。1943年又建成了黑龙江第一条154千伏超高压输电线
路松滨送电线路,从吉林丰满水电厂向哈尔滨供电。线路全长265公里,在黑龙江境内长149
.3公里。它是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建设的电压等级最高,送电距离最长的一条线路。1941年
在佳木斯地区还建成佳木斯至鹤岗、至桦南的66千伏线路,到1943年佳木斯地区3个发电厂形
成了66千伏供电网络。
黑龙江解放前夕,牡丹江地区110千伏线路等一些主要送电线路、变电所均遭到日本侵略
者的破坏。黑龙江解放后,送电建设的中心工作是恢复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供电线路,加之
当时经济困难,以及没有专业电力建设队伍等原因,虽然需要建设送电线路,但因力量不足
,从1945年到1949年5年中仅建设和改造8条送电线路,总长73.6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建设了国家电网的送电线路。到1985年黑龙江省总共建设和改造送
电线路368条,10762.8公里。其中220千伏和154千伏的全部,110千伏的80%及66千伏中的大
部分送电线路都是由国家电网建设的。
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黑龙江是国家经济建设重点省份之一,需尽快增
加供电。配合发电工程的建设,黑龙江开始大量建设送电线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9年的10
年中,黑龙江省新建和升压改造22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26条,总长1400.5公里,使50年代送
电延伸到当时经济建设的各重点地区。
1955年开工建设了新中国第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鸡西至牡丹江的鸡牡一回输电线路
。1956年1月投产,全长167.7公里,为黑龙江省最长的高压输电线路。到1959年110千伏线
路已新建、改建了13条,604.4公里。
60年代是黑龙江省输电线路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开发大庆油田,发展山区备
战工业,组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开发农业和林业,使黑龙江省供电范围进一步扩大,随之进
行了大规模输电线路建设。从1960年到1969年的10年中,共建设送电线路89条,总长2601.
7公里,比50年代增加85.8%。
这时建设的输电线路电压等级普遍比50年代升高。新建和升压改造的主要线路都在110千
伏以上,总长度达918.7公里。其中1961年为配合开发大庆油田,开始建设了齐齐哈尔至大
庆让胡路的110千伏送电线路,全长127.6公里,于1962年7月投入运行。鸡西至牡丹江、密
山、勃利等3条送电线路达到154千伏。1968年为提高松滨线输电能力,将松滨线由154千伏正
式升至220千伏,8月25日投入220千伏运行,使之成为黑龙江省第一条220千伏送电线路。
70年代,黑龙江省送电线路建设有计划地安排佳木斯、鸡西、牡丹江地区重点建设一批
骨干工程,以尽快实现东部地区主网架的形成。为此先后改造和新建了鸡西至勃利、佳木斯
至勃利、鸡西至牡丹江、亮子河发电厂至佳木斯等220千伏线路。同时配合大庆新华发电厂机
组陆续投产,还新建和升压改造了新华发电厂至让胡路220千伏两条线路,建设了哈尔滨至康
金、康金至绥化的220千伏线路等共计16条,总长度1115.1公里。此时还新建和升压改造了
一批110千伏线路,使110千伏线路遍及各供电区。小型输电线路建设也得到很大发展。从19
70年到1979年,黑龙江省共建设送电线路128条,总长3629.9公里,比60年代增加39.5%。
其中110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2276.4公里,比60年代多建了1.48倍。
1980年至1985年是黑龙江省送电线路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6年共建设改造送电线路104
条,总长为3130.7公里。其中110千伏以上送电线路42条2369.4公里。6年建设的110千伏以
上线路比前10年建设的还多。
这一时期也是220千伏线路大发展的时期。这些线路多数是围绕西部地区和哈尔滨、西部
地区和北安联网而建设的骨干送电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有新华发电厂至哈尔滨;富拉尔基第
二发电厂至大庆火炬变电所;火炬变电所至哈尔滨;齐齐哈尔至拉哈;拉哈至北安的送电线
路。东部地区还建设了牡丹江经海林至尚志的送电线路,为哈尔滨和牡丹江联网做准备。这
一时期建设的220千伏线路23条1661.7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除国家电力网送电线路建设外,地方、企业和用户还自建了相当数量的
送电线路。企业用户共建322条送电线路,6468.8公里,其中110千伏578.1公里;66千伏1
755.6公里;35千伏4135.1公里。地方建设送电线路170条,4712公里,其中110千伏81公里
;66千伏1236公里,35千伏3395公里。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近36年中,黑龙江省总共建有配电线路4900多条,13.64万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