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技术装备
黑龙江地区电力建设的技术和装备,是由低到高,由简到全逐步发展起来的。
清末和民国时期,进行电力建设没有任何机械装备,除用马车拉送设备外,全部用人力
配合导链、撬杠等简单工具。
东北沦陷时期,黑龙江有了常驻发电和送变电建设综合队伍。在电力建设技术上有了很
大提高,有50余名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能从事当时高技术的1.5万千瓦容量发电机组和15
4千伏高压的变电所及送电线路的安装建设。但主要技术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其施工装备仍
然比较简易。运输设备除有少量汽车外,主要还是马车;起吊设备用简易抱杆和厂房小型桥
吊;清整场地用铁锹铁镐;安装设备用手工工具。
黑龙江地区解放初期,电业工人利用原有的简易装备进行发供电设备的抢修。这一时期
新建和扩建的电力工程极少。
新中国成立初,黑龙江地区有了东北电业总局派驻的发电建设队伍。这一时期的施工装
备比刚解放时有了很大进步,有汽车和马车等运输设备和少量吊车。安装工作仍然是手工作
业。到50年代末,施工装备开始机械化,运输全部装备了汽车;吊装装备了1台坦克吊和3台
汽车吊;清理场地装备了“东方红”号推土机,土建装备了混凝土搅拌机;移动设备装备了
搅盘机;设备安装也装备了一些专用机具。电力建设机械装备总功率达到4000多马力。全员
动力装备率达到1.6马力/人,主要环节达到机械化施工。
60年代,黑龙江省电力建设有较大发展,提高了施工装备机械化程度。发电施工吊装用
上功率较大的桥式吊车、港用吊车和部分坦克吊;运输又装备了少量大吨位的拖挂车;土方
工程和清理场地装备了铲运机和较多的推土机,全部达到机械化。送变电施工,吊装装备了
坦克吊、汽车吊;运输装配了汽车;清理场地装配了推土机;立杆架线有了绞盘机;混凝土
浇注有了搅拌机。施工机械总功率增加到6000马力左右。全员技术装备率提高到近2000元/
人。全员动力装备率增加到3.1马力/人。
70年代,黑龙江省电力建设虽受“文化大革命”干扰,但由于开发大庆油田和战备工业
大量增加用电,黑龙江省的电力建设项目不断增加。机组容量越来越大;送变电电压等级也
不断提高,因而施工装备上也有了新的发展。发电施工的吊装用上30吨和60吨塔式吊车;运
输装备了大、中、小型卡车;土方工程和清理场地装备了中、小型推土机、铲运机和挖掘机
等;发电机组安装全部用上专用机具。送变电施工,吊装用上了坦克吊、汽车吊;运输装备
了大、中、小型卡车;清理场地装备了中、小型推土机、挖掘机;混凝土浇注全部用上机械
。施工机械总功率增加到2.5万马力左右;全员技术装备率提高到2622元/人;全员动力装
备率增加到4.3马力/人。
80年代,电力建设进入新的高潮。黑龙江省电力建设队伍,由于不断充实高、中级技术
人员,施工技术也相应提高。这一时期安装的机组,一是施工时间提前三分之一左右;二是
安装质量均达到优良水平,基本都是一次启动成功,运行中未发现重大安装质量问题。送变
电施工,虽然黑龙江省仍停留在220千伏电压的水平上,但送变电施工队伍已掌握500千伏的
施工技术,并曾到外省承建了500千伏的送变电安装工程,以优良的质量完成所建工程。有的
工程获优质工程称号。此时施工装备又不断完善,吊装、运输、土方工程、场地清理、设备
安装、土建等装备基本都成龙配套,装备水平在全省基本建设队伍中是较强的。总功率增加
到7.4万多马力,全员技术装备达到6130元/人;全员动力装备率达到7.9马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