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备检修
黑龙江地区电力工业的发电设备检修,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检修规定和做法。
清末和民国时期,发电生产没有正规的技术规范,所以设备检修没有科学规定。这一时
期只要发电设备不出大的故障,能维持发电就维持发电。发电设备寿命较短。
东北沦陷时期,发电有了技术规范,发电设备有了大修、小修和监检监修的规定,但不
是计划检修,而是依据设备运行情况,决定对设备进行大修、小修或是监修。所以保持不了
发电设备经常完好,常出故障,设备磨损比较严重。
黑龙江地区解放初期,沿袭东北沦陷时检修做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电力技术进步
、管理加强,开始实施计划检修制度,大修、小修都按运行时间排列计划,到期停机进行大
修或小修。所以,基本保持设备完好和安全经济运行。设备检修分为正常检修和设备更新改
造两个项目。
一、正常检修
黑龙江地区发电企业为了提高设备健康水平,保证设备安全经济运行,根据实际生产情
况及运行规律实行正常的按计划进行大修和小修的检修措施。
50年代,推广辽源电厂检修管理经验。推行设备检修专责制和三级验收制。检修专责制
即分场设检修班,按设备检修专业分工定出专责;三级验收即班组、分场、厂部验收。
1954年,黑龙江省电力系统采纳苏联专家的建议,建立设备缺陷管理制度和设备缺陷登
记薄。设备缺陷按其性质和影响程度分为:零星缺陷、较大缺陷、重大缺陷三种。设备缺陷
管理程序为:运行人员在运行中发现运行设备缺陷,除特殊或紧急威胁安全生产的要立即向
领导汇报外,一般要记在缺陷记录薄内,分场领导、技术人员和检修班长每天上班后查阅缺
陷记录薄,并立即作出缺陷处理安排,及时消除设备缺陷,保证设备安全运行。为加强设备
检修,各个发电企业都设有检修分场,负责锅炉、汽机、电气、燃料、化学各专业设备检修
,包括大修、小修,日常维护,事故检修及改进工程等;负责预防性试验及查找事故原因所
进行的电气试验;负责完成通讯设备外部线路的维护;负责全厂检修设备配件工具加工。
6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电力系统根据水利电力部颁发的《电业检修规程》实行计划检修
。各电力企业按计划对发电设备进行大修和小修。机组大修间隔时间一般为2—3年(运行1.
2—1.8万小时),新投产的机组正式投入运行1年左右进行一次大修。主变压器的大修根据
定期预防性试验的情况确定,一般为10年左右;新投产的变压器投入运行5年左右进行一次大
修。小修一般每年每台机组修2—3次。
黑龙江省在缺电严重的70年代,计划检修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时一些主力大机组已到了
检修时间或临时出现了小故障需要停机处理,但由于所在地区电力过于紧张,机组停不下来
,只得超检修期或带病运行,直到地区电力矛盾暂时缓和,才能停机检修,影响了计划检修
制度的落实。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黑龙江省的电力网逐渐联结起来,已可在几个地区内互
相调剂电力余缺,加之对机组检修计划性、科学性认识的提高,因此进一步严格了计划检修
制度,做到应修必修、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电力系统内各发电厂每台主要设备(锅炉、汽
轮机、发电机、主变压器等)的大修、小修都需在上一年的7月份制定计划,报省电力工业局
审批,并经调度部门统一平衡后下达计划。实行计划检修后,普遍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完
好率。
二、设备的更新改造
发电企业除坚持对发电设备的计划检修外,还对发电设备不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或保
持设备出力。发电设备的更新改造,分为老设备技术改造和新设备完善化两种。
(一)老设备技术改造
50年代,黑龙江发电企业的发电设备基本还是清末、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的老设备,多
数是超期服役,技术陈旧。从50年代开始,在保证发电的前提下采取逐项更新改造,循序渐
进,长年坚持,最终全面更新的办法,对电力系统11座发电厂的老设备进行了改造。
哈尔滨发电厂先后进行了改人工输煤为机械输煤线输煤,把用人力从锅炉接除红灰改造
为机械化水力除灰,把超期服役渗漏受冻涨裂的水塔加上“冻层夹气层”延长使用期等百余
项改造。1974年,又实现了老电厂汽轮发电机和锅炉的集中控制。
佳木斯发电厂把人力除灰改造为水力除灰;人工卸煤改为机械卸煤。还改造了老发电机
、锅炉;实行了化学除盐等措施。总计对老设备进行了重大更新改造41项。
牡丹江发电厂对主要的老设备进行了8项重要改造。把旧式锅炉汽包支柱换成工字钢,并
由墙内移至墙外,避免了高温辐射引起支柱弯曲;更改汽轮机叶轮围板,恢复汽轮机正常出
力;更换发电机励磁机整流子,使发电机保持正常出力运行等等。
鸡西、齐齐哈尔、鹤岗、北安、桦南、镜泊湖等发电厂,对超期服役,技术陈旧的汽轮
机、锅炉、发电机及辅助设备,也都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更新改造。由于不断更新改造老设备
,到80年代初,对50年代及以前建设的老发电机组,除淘汰了少量小机组外,多数机组都坚
持超期服役,保持正常运行。
(二)新设备的完善化
50年代末,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电力基本建设贯彻“先简后全,简易发电”的方针
,不少发电设备简易投产,发电设备的完善化程度受到影响,给发电生产留下了大量“填平
补齐”项目,使机组长时间达不到出力要求,发电生产不得不进行大量完善化工作。70年代
至80年代初,这一做法仍不同程度沿袭下来,加上国产大机组先天缺陷多等原因,发电生产
的“填平补齐”和消除设备缺陷,始终是发电设备改造的重要任务。从50年代末到1985年,
黑龙江省分别对新建和扩建的7座骨干发电厂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化工作,以尽快使新设备安
全满发,正常运行。
哈尔滨热电厂一期工程,新装的两台机组建成后,留有289项缺陷。在试运转后,集中力
量消除75项主要缺陷,在当月即投产运行。运行后,又组织攻关组对缺陷攻关,消除了磨煤
机质量差,运转不正常等214项缺陷,使机组运行逐渐正常。二期工程建成时,留有791项不
完善项目,组织专门队伍用6年时间,做了贮灰场扩建、供水管道结尾、1、2号机炉补全、主
厂房结尾、厂区工程结尾、辅助生产设施增添、输煤系统补全等填平补齐工作,使设备得以
完善化,使国产第一批高温高压机组长时间保持稳定运行。三、四期工程建成时,遗留下75
项不完善项目,从1978年到1979年,利用2年时间,做了三期工程的冷却水塔结尾、老油泵房
改消防泵房、上卸油装置改进等项目。对四期工程也做了燃油设备安装结尾工程、锅炉结尾
工程、电气母线安装结尾、厂房、油区、冷却塔结尾等填平补齐工作。还完成了10万千瓦机
组发电机静子端部抗震加固、锅炉燃油喷嘴改进等主要改造项目。
1974年龙凤热电厂投产后,多数设备有先天缺陷。从1972年到1976年经过5年处理,先后
把8台锅炉的末级空气预热器管组加上厚壁保护层,改进了管组,消除了腐蚀漏泄,提高了锅
炉效率;改低效风机为高效风机,加大了风量;改低频能设备为高频能设备,提高供热效率
等等各种更新改造措施,使发电设备达到稳定运行,安全满发。
亮子河发电厂的2台5万千瓦机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的,严重先天不足,投产时
各种设备都有程度不同的缺陷。从1978年到1982年,利用5年时间更改风扇磨密封及内部结构
,解决轴封漏粉烧轴;更改风机加大过热蒸汽受热面积;消除了吸风机叶轮不正常磨损及振
动烧瓦损坏电机故障;安装胶球连续冲洗装置,提高汽轮机真空;改进发电机转子消除匝间
短路;改进2号锅炉过热器受热面,进行炉体堵漏等一系列措施。到1982年以后机组稳定运行
,创出安全满发1500天的纪录。
新华发电厂投产的机组都有先天缺陷。从1972年开始,对5万千瓦机组的汽轮机叶片及围
板铆接,锅炉燃烧不良,发电机密封不严;对10万千瓦机组的叶片断裂,高压加热器泄漏,
发电机振动,密封装置不良,锅炉减温器裂纹,过热器振动,炉顶漏烟;对20万千瓦机组的
汽轮机振动大,大轴弯曲,发电机漏氢,锅炉减水系统不良,防爆门密封不严等缺陷进行了
处理,使机组达到安全满发,正常运行。
佳木斯、北安、鸡西发电厂扩建机组,也都边运行边进行完善化,使机组逐渐达到安全
满发,正常运行。
进入80年代后,改变了“简易投产”的电力建设方针,国产10万、20万千瓦机组先天性
缺陷也逐渐减少。1981年以后投产的牡丹江第二发电厂4台10万千瓦机组,富拉尔基第二发电
厂3台20万千瓦机组的完善化工、作越来越少,而且没有较大的项目。
由于坚持计划检修,坚持对发电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和完善化,黑龙江省骨干发电厂的设
备完好率不断提高。
哈尔滨发电厂1978年末消灭了三类设备,一类设备由35%上升到53%。主、辅设备完好率
分别由94%和96%上升到100%。至1984年拆迁改建,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哈尔滨热电厂10万千瓦机组遗留几项重大缺陷:汽轮机双列叶片断裂、发电机压指尺寸
小且偏、发电机氢耗率高等均在机组大修中得到解决,1983年至1985年主设备完好率始终保
持在100%。
富拉尔基发电总厂1985年32台主设备中,一类设备18台,二类设备13台,三类设备1台,
主设备完好率达到100%,辅助设备完好率达到98.34%。
牡丹江第二发电厂1985年主设备中,有一类设备14台,二类设备2台,主设备完好率100
%,辅助设备完好率达99.9%。
镜泊湖发电厂1985年共有发电设备137台,其中一类设备114台,二类设备22台,三类设
备1台。其中主要设备23台均为一类设备。设备完好率达100%。
佳木斯发电厂1985年主要设备完好率达100%,其中一类设备占71.87%,辅助设备完好率
达93.69%。
鸡西发电厂是老发电企业,多数设备已老化,但由于及时检修和改造,到1985年仍保持
一类设备60%,二类设备24%,三类设备16%。设备完好率为80%。
北安发电厂也是老发电企业,1985年共有主要设备20台,附属设备75台(套)。设备完
好率为80%。
龙凤热电厂1985年有主要设备24台,主设备完好率达100%,辅助设备完好率为99.6%。
新华发电厂1984年有主要设备和辅助生产设备共120台。其中一类设备78台,占65%;二
类设备40台,占33.3%;三类设备2台,占1.7%。设备完好率为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