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记: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电业工人抢修发电设备纪实
一、日本侵略者败退时对发电厂的破坏
日本侵略者投降前夕,对黑龙江所有发电厂和变电所都进行了疯狂的破坏,使全省发电
设备多处于瘫痪的状态。
在鸡西发电厂(当时称鸡宁发电所),日本所长带人进厂,将配电盘的仪表全部打碎;
将窗帘浇上汽油点燃将主控室烧毁;把主变压器油放出,用火点燃,将点燃的油布塞入发电
机检查孔,企图烧毁发电机;把汽轮机的高压加热器大盖及调速器全部砸坏扔到水塔水池里
;将汽轮机润滑油全部放掉,有的流到地面,有的流到水塔中,从大仓库运来汽油浇在汽轮
机车间零米地面;输煤皮带被点火烧毁;各种技术档案资料及图纸均被烧毁。破坏行动从19
45年8月12日下午3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6时。当日本人离开鸡宁发电所时,已是一片火海
。大火一直烧到翌日八、九点钟。
在镜泊湖发电厂,日本侵略者投降败退前,首先放火烧毁了全部家属宿舍及生活用房,
随即破坏生产设备。炸沉捞砂船,堵塞进水口拦污栅;纵火将厂房及配电室内设备全部烧毁
,使仓库、修理间变成一片废墟;用炸药炸毁调速机、水轮机外罩、主蝶阀作用筒;将变电
所母线支持瓷瓶、发电机开关捣毁,又将主变压器套管砸碎了两个。总之,厂内设备凡能破
坏的主要部位全部破坏殆尽。
在牡丹江发电厂,日本侵略者于1945年8月12日准备用爆炸的手段炸毁牡丹江发电厂,曾
在电厂设备的主要部位安放了雷管,但因无炸药,没有炸成。于是,日本侵略者用焚烧、乱
砸手段对电厂设备进行了破坏。他们将油抹布塞进发电机的窥视口及电动机端盖处点燃焚烧
,使发电机和电动机静子线圈以及电缆控制回路遭到不同程度毁坏;将5号汽轮发电机上部木
制房梁砸塌,砸坏了5号汽轮发电机第一轴承座及调速器门轮,并砸弯了过负荷门杆;还点燃
了材料库、油库和仪器室;用大锤砸毁了2号汽轮机的调速立轴、2号发电机的外壳以及控制
室的所有指示仪表。
佳木斯发电厂3台发电机组均遭破坏,接管时已经失去发电能力。
哈尔滨发电厂3台大机组早因设备隐患停止发电,日本侵略者投降败退前,又进行拆卸破
坏,处于残缺不全状态。
总之,由于日本侵略者在败退时的破坏,接管后的发电厂都不能立即发电。特别是镜泊
湖、鸡西和牡丹江及哈尔滨4个遭到严重破坏的发电厂,长时间难以恢复发电,为支援解放战
争设置了障碍。
二、苏联红军对发电设备的拆运
1945年黑龙江解放时,苏联红军相继进入黑龙江各地。各主要发电厂进驻了苏联红军。
1945年8月17日,苏联红军进入镜泊湖发电厂。由于当时日本侵略者已逃离发电厂,苏军
进厂后没停留就开走了。8月25日,有100多苏联红军开进镜泊湖发电厂,在厂区搭设帐篷住
下,在厂房周围设岗。将1号调速机、蝶阀室油压电动机和2号油泵电动机拆下来运到了山上
,准备做“战利品”装车运走。9月初,苏军在拆卸油泵水轮时,从涡壳检查孔中冒出了水,
将厂房地下室灌满,又漫出厂房,拆卸工作无法进行。苏军到发电厂东沟居民点,企图寻找
在电厂工作过的人,来关闭进水口闸门。由于关闭工具早已被中国工人藏起来,苏军未找到
一人出面帮助他们,只好从东京城押来30余名日军俘虏,在进水口下闸木堵水。后来因为闸
木卡在门槽上无法下到底,加上没有潜水设备,苏军不得不放弃拆迁计划,已拆下来的设备
也没有运走。
1945年9月,苏联红军将佳木斯发电厂已安装好的容量为40吨/小时的第四台链条锅炉拆
走。同时运走的还有仓库中尚未安装的75吨/小时锅炉1台,1.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2台。
1946年2月,苏联红军到鸡西发电厂拆设备。拆运走的主要设备有尚未安装的80吨/小、
时锅炉和1.5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的全套主辅设备。
1946年苏联红军还拆走孙吴发电厂(北厂)1台4500千瓦机组。
三、黑龙江地区解放后对发电厂的抢修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面内战。黑龙
江地区电业工人为支援解放战争,搞好人民生活和发展生产,提出“迅速抢修发供电设备,
多发电、多供电,支援解放战争”的口号。电业工人克服了原材料备件奇缺,技术力量不足
,生活环境艰苦等种种困难,将一台台发、供电设备修复。特别是哈尔滨、镜泊湖、牡丹江
、佳木斯、鸡西等地的电业工人,在抢修发电设备的过程中,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进行修复
工作,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担负起了支援前线的任务。到1949年底,全省可恢
复的发电厂已全部恢复起来,发电设备总容量达到17.2万千瓦,保证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用电,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哈尔滨发电厂的修复
哈尔滨发电厂是当时黑龙江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总容量3.8万千瓦。1943年丰满水电站
至哈尔滨的输电线路(简称松滨线)建成以后,日本侵略者就将哈尔滨发电厂置于备用状态
,哈市所需电力,全部由松滨线输送。解放战争开始以后,国民党于1946年7月18日,从丰满
电厂切断了松滨输电线路,停止向哈尔滨送电。当启动哈尔滨发电厂发电设备时,由于设备
隐患严重,加之日本侵略者败退时的破坏,3台较大型发电机组分别因漏油起火,接地和过电
压等严重设备故障而烧毁不能发电,仅剩下2台达不到出力的小型机组维持发电。所发电力仅
供极少数主要用户,哈尔滨陷入黑暗与瘫痪之中。居民用不上电灯,吃不上水,大小工厂几
乎全部停产,支援解放战争军需物资的加工也被迫停了下来。
哈尔滨发电厂的工人们,以抢修发电机组的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他们首先抢修因汽
轮机油管被压断失火而烧坏易于修复的3号汽轮机。检修老工人刘英源七天七夜吃在机房、睡
在机房。和工人一起很快将3号汽轮机修复。在这次抢修工作中,刘英源被评为哈尔滨市劳动
英雄。
3号汽轮发电机的修复,虽然缓和了电源紧张的局面,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哈尔滨的用电
问题。为了进一步增加哈尔滨的电力供应,刘英源等同志于1946年11月7日,又开始抢修5号
发电机组。修复5号发电机,比修复3号汽轮机要困难几倍,不仅技术能力不够,原材料也十
分缺乏。为修复被击穿的静子线圈,工人王醒民、吕永津主动把自己的绝缘材料献出来,解
决了急需。接着遇到的新问题是部分发电机定子线圈铜带烧断需更换。刘英源、王醒民等同
志采用焊接办法,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焊接成功,解决了这个难题。为了加快抢修速度,许
多工人自动将行李搬到发电机旁,日以继夜地奋战,终于在12月25日修复了5号发电机。在汽
轮机安装时又遇到了新的困难,这台汽轮机的第14层叶片与叶根盘脱离1.5毫米。类似情况
在以前就曾出现过。当时日本人在现场也都修不了,后来将叶轮用飞机运回日本大阪三菱工
厂修复。然而发电厂工
(见附图)
人靠勤劳智慧,却解决了日本专业人员所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他们用冲击的办法使叶片与轮
盘吻合,然后用镍钢做成紧口把羽根镶住。这一成功,显示了中国电业工人的智慧和创造精
神。
5号机是幅流式汽轮机,安装时遇到中心找正难题。汽轮机中心找正,技术精度要求高,
人要钻进汽缸内工作,环境既艰苦,技术又精细。刘英源同志一头钻进去就干3个小时,每次
出来都是满身汗水,呼吸急促。找正工作终于胜利完成。1947年1月12日,5号机组启动成功
,投入发电。当时的《东北日报》为此发了一篇专题报道《哈发电厂劳动英雄业绩辉煌,修
竣5号发电机——刘英源等各获奖金5万元》。
5号机运行了一个多月,又因静子磁铁过热击穿绝缘造成事故。刘英源和工人们大胆设想
,将5号、6号发电机各一侧绝缘好的发电机定子合并起来,组成1台完整的发电机。这一设想
得到了党组织的支持和工人群众的拥护。电业局和发电厂的领导及时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有关
数据的测量,结论是可行的。经研究制订了修复方案,批准后,开始了第三次抢修发电设备
的工作。
这次抢修,由于要搬动2台发电机,所遇到的困难比以前更大。在拆卸发电机时,首先遇
到了静子起吊的难题:静子重量超过了吊车的负载,吊不了静子,其他工作也无法进行。刘
英源提出给吊车加顶柱,增大负载力,解决了这一难题。为了早日完成抢修任务,工人们整
日整夜地劳动在机房,力争早日修复发电,支援前线。发电机的安装工作顺利进行,最后一
道难度最大的工序是2台发电机合并一起的找正工作。按规定误差不超过千分之二毫米,但安
装完一看,差了千分之十六毫米,要找回千分之十四的误差才能合乎标准。刘英源等一些老
工人克服困难,手拿千分尺、平衡表轮流钻进汽缸里工作。刘英源钻进汽缸一气干四五个小
时,每次出来换气都呼吸急促,浑身是汗,有时几乎晕倒。人一个接一个进去,误差被千分
之一千分之一地找回来。找正工作艰苦地进行了六七天,终于达到了要求。1947年“五一”
前,抢修任务完成,由2台发电机合并组成的1.4万千瓦大型机组胜利投入运行,强大的电流
源源不断地送出,满足了哈尔滨生产、生活的用电需要。不久,党派作家陈波儿来到哈尔滨
发电厂体验生活,以5号、6号机合并和发电工人抢修发电设备,支援解放战争的事迹为背景
,编写了电影剧本《光芒万丈》。影片拍成后,在东北和全国放映,受到称赞。此后,在党
的领导下,老英雄刘英源带领工人们经过3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在同年秋末,将哈尔滨发电厂
的发电设备全部修复,投入运行。哈市居民的电灯亮了,军需用品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哈尔
滨的电业工人为东北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二)镜泊湖发电厂的修复
镜泊湖发电厂1945年8月13日遭败退的日军洗劫破坏后,8月底苏联红军进入镜泊湖地区
。苏联红军欲拆走发电设备。由于不懂技术,错拆了辅助水轮机,湖水沿着引水隧道淹没了
2台发电机。入冬后,2台水轮发电机变成了2座冰山,整个镜泊湖发电厂完全瘫痪。苏联红军
撤走后,镜泊湖发电厂工人自动组织起来保护工厂,自己动手修复发电设备。
1946年2月,工人们研究修复2号发电机组。由于损坏的零件、电缆、仪表等过多,厂内
现有的远远不够。经宁安县和牡丹江市有关方面同意,派人去丰满、长春等地采购。在东北
局党组织的支持下,弄到了所需零、配件,并在途中找到了3名工程技术人员。在归途中他们
绕开国民党的封锁线,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冲破重重阻力,终于把材料运到东京城。后又
费尽周折,于当年6月10日转运回厂。
在厂里的工人们则组织起来进行清理、排水,为修复工作做准备。工人们把被冰冻住的
机件一镐镐刨开,为防止刨坏重要部位,就用木柈烧火烤化。为了回收透平油,工人们站在
齐腰的冰水中,用勺子一勺一勺地舀起洒落的油。就这样把洒落的六七吨透平油全部收回,
再用土办法一点一点地再生。1946年6月中旬,修复工作正式开始。全厂70多名工人,有50多
人自动参加修复工作。工人们不分昼夜地工作。
正当修复工作开始有起色的时候,工人们遭到了附近山上武装匪徒的抢劫。粮食被抢去
,衣服被剥去,被褥也被夺去。土匪走后,工人们忍着饥饿和寒冷,一面派人外出联系吃穿
,向当时的民主政府汇报情况;一面组织起来,继续抢修发电设备。
十几天后,牡丹江电业管理局党组织派来了党员干部,电厂建立了党组织,并指定宋鸣
岐为厂长,同时给工人送来了粮食和衣物。1946年9月末,抢修工作顺利完成。在2号电机试
运行时,由于当时工人们技术水平不高,几个日本技术人员又做了手脚从中破坏,柳赖吉次
在线圈未干燥情况下,合上励磁开关后将发电机电压由3千伏突然升至6千伏,致使高压下线
圈绝缘击穿,引起一场大火,2号发电机被烧毁,无法修复。
电业工人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组织起自己的技术力量。1946年10月中旬开始抢修1号水轮
发电机组。为了抢时间,工人们把行李搬到电厂,吃睡在机房。困了打个盹,饿了啃口干粮
,修复工作很快进入组装阶段。由于机组被冻膨胀,很多螺栓拔断了,工人们钻出断在丝孔
里的螺栓杆,把2号机上的螺栓拆下来换上。没有石棉盘根,没有油封,工人们用土法代用。
经过一个多月抢修,1号发电机于11月27日启动发电。送电时,没有变压器油,大胆采用低电
压无油送电。成功了!强大的电流源源送到牡丹江市。
1946年11月30日,在镜泊湖发电厂召开的祝捷大会上,牡丹江行署专员代表当时的牡丹
江省党、政、军各界奖给镜泊湖发电厂一面奖旗,奖旗上写着:“你们是建设东北根据地的
突击队”。
1947年5月,开始筹备修复2号发电机组。1948年1月7日正式开始修复工作。尽管2号发电
机组损坏严重,一部分零件又拆到1号机组上去了,但在党的领导和各单位的支援下,工人们
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将这台机组修好,于1948年5月22日正式发电。虽然当时2台机组没有达
到出力,仅发1.5万千瓦的电力,但已基本满足牡丹江市军工、纺织等军需和民品生产的用
电需要,为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
1948年4月末,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到镜泊湖发电厂视察,高度赞扬了工人们的革命
精神,并题词“劳动者创造光明的世界”。不久,党派作家草明到镜泊湖发电厂深入生活,
以修复镜泊湖发电厂的事迹为原型,写出了我国建国前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成长
的长篇小说《原动力》。东北电影制片厂1948年7月摄制了大型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二集,
形象地纪录了电厂修复工作的珍贵历史镜头。
(三)牡丹江发电厂的修复
牡丹江发电厂的工人克服材料缺乏、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没有技术资料(日寇败
逃前销毁所有的技术资料)的困难,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抢修发电设备。在抢修中,缺少工具
和电焊机,工人们就自己动手制做简易电焊机和各种专用工具;没有电焊条,就用8号铁线沾
焊药自己制做。一般的绝缘材料,如绝缘蜡布带和绝缘纸隔板等,就用白布和牛皮纸涂上绝
缘漆代用。工人们经常吃、住在现场,昼夜工作在机旁。他们不讲报酬、不分你我,协力奋
战,仅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2号汽轮发电机组的抢修任务。在启动点炉开机时,因没
有启动电源,水泵及风机等辅机不能启动,工人们就用手动消防水车,向锅炉汽包上水,用
废旧木电柱点炉升压起动。2号汽轮发电机组于1946年10月21日投入发电。5号发电机于12月
20日修复,投入发电。
牡丹江发电厂3号汽轮发电机是损坏程度最严重,修复难度最大的发电设备。牡丹江专署
电业总局派技师姚大本和日本工程师池田(当时未回国)到现场指导,并从镜泊湖发电厂抽
调部分技术工人协助修复工作。1948年6月,3号汽轮发电机组修复投入发电。至此,牡丹江
发电厂3台汽轮发电机组(2号机组2320千瓦、5号机组3000千瓦、3号组机组4200千瓦)全部
修复,遭破坏处于瘫痪的发电厂恢复了生产。1946年1月,牡丹江发电厂与镜泊湖发电厂联网
,向牡丹江地区供电,所有的军、工、商及民用工业均先后受电。
(四)鸡西发电厂的修复
鸡西发电厂于1946年7月开始恢复性大修。当时,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接管鸡西电业局
,成立东安地区电业总局,方刚任局长,领导鸡西发电厂的修复工作。
在修复电厂过程中,缺乏技术工人,缺乏电气、金属材料和各种油类,没有图纸和技术
资料,就发动工人搞“公物还家”。工人们把自己收藏的工具、材料、器材等拿回工厂,献
给国家。检修变压器时,没有绕变压器的导线。便扒出电缆的导线砸扁代用;没有绝缘纸,
使用扒电缆的旧绝缘纸、绝缘层;没有变压器油,就用豆油经过干燥代用;检修发电机没有
整流电刷,就用炭块制做代用,工人们把日本人破坏的调速器从水塔中捞出,检修后修复使
用。没有透平油,便把日本人放到水塔中的油抽出使用。1946年9月末,鸡西发电厂1号发电
机和1号锅炉修复,于当年11月18日恢复运行。1947年8月,2号发电机组修复,恢复发电。年
末,3号锅炉建成投产。
鸡西发电厂恢复发电后,主要供鸡西矿区的城子河、恒山、滴道、麻山等煤矿的用电。
以后,供电范围逐渐扩大到穆棱、林口、密山、宝清等地。
(五)佳木斯发电厂的修复
佳木斯发电厂(当时为佳木斯发电所)同其他电厂一样,遭破坏后不能发电,需要修复
。1945年8月末,部分工人返回发电所,在电气工人李永福的带领下,工人王文镇、李玉存共
同挑头,开始修复发电设备。经过十几个昼夜的抢修,大部分设备均具备了启动条件。9月上
旬开始点火试运。由于江桥被炸,燃煤无法运进,工人们捡来旧木头、旧枕木浇上透平油作
燃料;没有启动电源,水泵不能给锅炉上水,工友们就用水桶挑,用盆子端,给锅炉上水,
使第一台发电机组试运成功。工人们又继续苦干十余天,陆续修复了第二台和第三台发电机
组。全部机组修复后,强大的电流输送到工厂、矿山和军营。佳木斯市居民也用上了电。
(六)北安发电厂的修复
解放战争时期的北安供电地区属于我军大后方,有修械所、康复医院、被服厂、粮食加
工厂、麻袋厂、汽车修配厂、解放军驻军和各高级军政机关。为了使这些部门用上电,北安
发电厂(伪满称北安发电所)干部和工人在交通运输不便,燃料供应不足的极其困难条件下
,想方设法解决燃料,他们搜集木柴、燕麦、黄豆作为发电燃料。为了保证军需和民用的供
电,检修工人们4年(1945—1948年)没休星期日。他们自己卸煤,自己制造工具,改造发电
设备,提高锅炉出力,想方设法多发电。解放战争时期,4年(1946年—1949年)共发电197
5.5万千瓦时,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