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 供热
黑龙江省热能供用的形成与发展大体分为三个时期。50年代初期至中期(1951年至1954
年)为形成时期;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期(1956年到1979年)为双向发展时期;80年代为
普遍发展时期。
一、热能供用的形成
黑龙江省在50年代以前没有热能供用。进入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国家决定南
厂北迁,把一批重点工业企业迁至黑龙江省。这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的生产需用热能。为供应
这批重点工业企业的需用,1955年8月建成了富拉尔基热电厂。当年最高供热负荷为33吨/时
。向座落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的第一重型机械厂、齐齐哈尔钢厂供售生产用热,并向上
述两厂生产车间和厂办公室供售采暖用热。全年总计供售热量为8748百万大卡。从此,黑龙
江省形成热能供售事业。
二、热能供用的双向发展
1953年,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国家将黑龙江作为发展经济的
重要基地重点建设。一大批大、中型重工业、轻工业、化学工业、军事工业企业以及大、中
型农林企业均建在黑龙江省。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建在黑龙江省就有22项。其中多数企业生
产需用热能。但当时黑龙江省原有电厂多是单一发电企业,并全部由电力企业建设热电厂供
售热能,短期无力解决。据此,黑龙江省电力企业注重发展热电厂,向大、中型工矿企业集
中供热;对不在集中供热区的各大、中型企业,则鼓励自力建设自备热电站,实行自产、自
供、自用热能。这一指导方针,促进了热能供用的双向发展。首先是佳木斯造纸厂在建厂时
,同步建设供热系统佳木斯造纸厂热电厂。于1956年和造纸厂同时投入生产,向本厂自力供
热。此后相继在电力企业难以集中供热的工矿、农林等大、中型企业,都自力建设自备热电
厂,向本企业供应热能。从此,双向供热不断发展。从1956年到1985年,双向供热电厂发展
到19个电厂,其中:电力企业发展供热电厂6座,3座是热电厂,3座是由发电厂改建供热。1
985年供热量达到3673151百万大卡。大、中型企业自建自备供热电站13座(含未纳入统计口
径的5座),其中:供热设备在6000千瓦以上的供热电厂8座,年供热量达到2351815百万大卡
。电力企业和企业自备热电厂的发展情况分述如下:
(一)电力企业供热电厂
富拉尔基热电厂:1953年7月始建,1955年8月投产。当年供热最高负荷33吨/时,供热
量8748百万大卡。1958年1月二期扩建,同年11月12日投产,供热最高负荷1958年增加到126
吨/时,1958年供热量发展到340708百万大卡。1959年三期扩建,同年11月投产,1960年供
热最高负荷增加到150吨/时,供热量增加到699505百万大卡。
哈尔滨热电厂:1958年1月始建,1959年4月9日正式投产。供热最高负荷33吨/时,196
0年供热量10342百万大卡。1963年开始二期扩建,1966年12月投产,1967年供热最高负荷增
加到42吨/时,供热量355249百万大卡。1973年9月开始三期扩建,于1975年12月投产,197
6年供热最高负荷增加到251吨/时,供热量增加到736981百万大卡。1976年5月开始四期扩建
,同年12月投产,1977年供热量最高负荷增加到274吨/时,年供热量增加到822791百万大卡
。
安达热电厂(1976年改称龙凤热电厂):始建于1963年9月,1964年12月投产。1964年供
热,最高负荷为43吨/时,年供热量28973百万大卡。1965年二期扩建,1966年12月投产,当
年供热最高负荷增加到200吨/时,年供热量607074百万大卡。1968年三期扩建,于1969年投
产,当年供热最高负荷增加到245吨/时,供热量增加到1142032百万大卡。
鸡西发电厂:于1985年由单一发电厂改为发电并供热电厂。1985年供热量达到34164百万
大卡。
佳木斯发电厂:于1984年由单一发电厂改为发电并供热电厂。1985年供热量达到214807
百万大卡。
牡丹江发电厂:于1981年由单一发电厂改为发电并供热电厂。当年供热量为2000百万大
卡,1984年增加到18000百万大卡。
(二)企业自备供热电厂
齐齐哈尔市造纸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为152吨/时,供热量为471456百万大卡。
大庆乙烯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216吨/时,供热量99416百万大卡。
佳木斯造纸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183吨/时,供热量677996百万大卡。
浩良河化肥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70吨/时,供热量298030百万大卡。
佳木斯糖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65吨/时,供热量201986百万大卡。
佳木斯纺织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66吨/时,供热量209870百万大卡。
南岔水解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105吨/时,供热量240407百万大卡。
友好木材加工厂电厂:1985年供热最高负荷33吨/时,供热量192654百万大卡。
三、热能供用的普遍发展
进入80年代,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向发展国民经济,搞“四化”建设。黑龙江省经济建设
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对热能的需用越来越广,电力企业无力普遍供热,企业自备
供热电站不对外供热。面对这种形势,黑龙江省采取国家、企业、地方一齐上,生产、生活
用热一齐供的方针发展供热事业,使热能供用事业获得普遍发展。各地积极建设供热电厂,
发展对地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热事业。到1985年地方和农林业又先后改建供热电厂8座,年供
热总量为464754百万大卡。
到1985年末,黑龙江省供热设备在3000千瓦以上的供热电厂达到14座,供热设备总容量
达到55.2万千瓦,年供热量6031787百万大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