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部电力网
东部电力网内有牡丹江、鸡西、佳木斯和吉林省延吉4个供电区。南起长白山天池;北到
小兴安岭的伊春林区;东至抚远三角洲;西至松花江地区的帽儿山。北界至中苏边境,南界
至中朝边境,边界线长达2360公里。网内覆盖着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及吉林省延边地区共16个
地、市,24个县,50个国营农场,22个林业局,4个大型煤矿,人口近1000万。
1985年末,网内有发电厂28座,装机总容量127.6万千瓦,其中中央直属的有鸡西、佳
木斯、亮子河、镜泊湖、牡丹江第二发电厂等6座发电厂,装机总容量为105.9万千瓦。全网
年发电量72.6亿千瓦时,其中中央直属发电企业发电量为64.1亿千瓦时。全网共有输电线
路158条,3854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18条,881公里;154千伏线路2条,145公里;110千伏
线路32条,1063公里;66千伏线路9条,241公里;35千伏线路97条,1524公里。配电线路53
27公里。全网共有公用变压器3720台,总容量261.7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压器15台,容
量124.6万千伏安;154千伏变压器3台,容量13.2万千伏安;110千伏变压器26台,容量50
.7万千伏安;66千伏变压器4台,容量3.3万千伏安;35千伏变压器78台,容量32.4万千伏
安;配电变压器3593台,容量37.1万千伏安。全网年供电量60.4亿千瓦时。
东部电力网自1915年有电,到1985年共有70年的历史。它的形成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1
.鸡、牡、延、佳电力网孤立运行时期;2.牡、延电力网形成时期;3.鸡、牡、延电力网
形成时期;4.鸡、牡、延、佳电力网形成时期。
一、地区电力网孤立运行
延边地区,自1922年有电,到1932年先后办起珲春、延吉(市、县各1座)、敦化、龙井
等5个小型发电厂,装机容量共930千瓦,均系一厂一网孤立运行。1933年日军侵占后,为解
决朝阳川铁路枢纽信号用电,建成22千伏延朝(延吉至朝阳川)输电线路,形成了延边地区
小型电力网。
1934年先后建成安图县明月沟发电所、石岘造纸厂电厂和开山屯造纸厂电厂。1937年又
先后建成了66千伏图们至石岘、石岘至珲春、石岘至延吉3条输电线路,使延边整个地区联成
了一片,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延边电力网。到1942年网内有8个电源厂,装机8台,总容量2.3
4万千瓦,输电线路36条,总亘长847公里,变电所(塔)36座,主变压器135台,总容量10.
6万千伏安。
牡丹江地区,1918年有电,到1931年已有牡丹江市、绥芬河、海林、宁安、东宁等县办
起了电灯厂,装机总容量606千瓦,均是一厂一网。
1934年至1937年,在牡丹江大河口北岸建起牡丹江发电所,装机总容量6100千瓦,同时
还建成了22千伏牡丹江至宁安、牡丹江至下城子输电线路,形成了以牡丹江市为中心的宁安
、海浪、蛟河、温春、海林、下城子供电区,从而形成了牡丹江地区电力网。
鸡西地区,1927年有电,到1931年先后在梨树镇、鸡西市、穆棱火车站、下城子火车站
、平阳镇等地办起小型发电厂,装机总容量近400千瓦,均是一厂一网。
1936年至1938年,日本侵略者为掠夺鸡西、滴道等地的矿产资源,先后建成林口、滴道
、鸡宁发电所,装机总容量达到了4.15万千瓦。到1940年又先后建成了66千伏鸡西至滴道和
22千伏鸡西至东安、鸡西至半截河、鸡西至穆棱、鸡西至晓城等输电线路。至此,以鸡西为
中心,把林口、穆棱、鸡东、恒山、麻山、宝清等整个矿区联成一片,形成了鸡西(当时称
鸡宁)地区电力网。
佳木斯地区,从1915年有电,到1931年只有依兰、富锦、佳木斯等几座小电灯厂。1931
年至1943年日本侵略者先后在佳木斯、依兰、鹤岗、桦南等地建起了发电所,装机总容量达
到了3.5万千瓦。同时还建成66千伏和22千伏的佳木斯至双鸭山、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
桦南、佳木斯至莲江口等输电线路,从而以佳木斯为中心,把佳木斯、鹤岗、桦南、双鸭山
、莲江口等地联成了一片,形成了佳木斯地区电力网。
二、牡延电力网形成
1938年之前,牡丹江电力网和延边电力网都是单独运行的电力网。1938年牡丹江经宁安
到镜泊湖发电厂的22千伏输电线路建成,牡丹江发电厂为镜泊湖发电厂输送施工电源。
日本侵略者为了加紧对牡、延地区的经济掠夺,又于1942年建成了110千伏镜泊湖至牡丹
江、石岘至镜泊湖、石岘至珲春和石岘至延吉的输电线路。使牡丹江地区与延边地区联成了
一片,从而形成了牡延电力网。当时网内共有牡丹江、镜泊湖、龙井、榆树川、石岘、开山
屯6座主要电源厂,安装18台机组,总容量为7.16万千瓦。110千伏输电线路4条,亘长344.
49公里;66千伏线路12条,亘长228.6公里;110千伏变电所3座,总容量6万千伏安。
三、鸡牡延电力网形成
1956年110千伏鸡西至牡丹江输电线路的建成,使鸡西电力网与牡延电力网联成了一片,
形成了鸡牡延电力网。
鸡牡延电力网的形成,一是联结了延边、牡丹江、鸡西3个地区的电源,增强了供电能力
和互调电力负荷的适应性;二是缓解了鸡西矿区用电紧张的局面;三是沟通了中朝电源。
鸡壮延电力网形成之后,黑龙江省电力部门又加紧了电源厂和输电线路的建设。1956年
至1971年,16年间扩建了鸡西、牡丹江、龙井、榆树川等4个发电厂,建设了第十、第三十列
车电站,使鸡牡延电力网的装机总容量达到了27.3万千瓦。同时扩建了八面通、林口、密山
等变电所。新建了110千伏鸡西至密山输电线路;改造和升压了鸡西至牡丹江输电线路,由1
10千伏升至154千伏;将22千伏的镜泊湖至牡丹江、鸡西至密山等输电线路升压至35千伏运行
,同时还将牡丹江一次变电所的8条22千伏送电线路升压至35千伏,提高输电能力2倍多。
四、鸡牡延佳电力网形成
1956年以后,在鸡牡延电力网形成期间,佳木斯电力网也在不断加速电源厂和输电线路
的建设,扩建佳木斯发电厂,改造升压佳木斯至鹤岗、佳木斯至双鸭山、佳木斯至桦南的输
电线路。新建佳木斯至望江、佳木斯至佳西、佳木斯至福利屯等输电线路。1966年154千伏鸡
西至勃利输电线路和勃利新民变电所建成后,由鸡牡延电力网向勃利供电,为佳木斯电力网
与鸡牡延电力网联网准备了条件。到1970年又建成了154千伏的佳木斯至勃利输电线路和佳木
斯南一次变电所,这样佳木斯电力网就完全具备了与鸡牡延电力网联网的条件。
联网前,鸡牡延电力网和佳木斯电力网的情况是:
鸡牡延电力网,主要有鸡西、镜泊湖、牡丹江、龙井、榆树川发电厂5座电源厂,装机1
5台,总容量27.3万千瓦。154千伏线路3条,亘长166.7公里;10千伏线路3条,亘长284公
里;66千伏线路18条,亘长385.6公里;35千伏线路40条,亘长1235.4公里。变压器170台
,容量50.5万千伏安。
佳木斯(合江)电力网主要有佳木斯、桦南、鹤岗3座电源厂,装机12.12万千瓦,另有
佳木斯造纸厂电厂,容量3万千瓦。154千伏输电线路2条,亘长189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1
0条,亘长418公里;66千伏输电线路12条,亘长340.9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13条,亘长27
8公里。变压器43台,总容量为32.8万千伏安。
1972年4月28日,黑龙江省电力局根据电力形势的需要,决定鸡勃线和佳勃线联结运行,
鸡牡延电力网和佳木斯电力网正式联网,形成了鸡牡延佳电力网,即黑龙江省东部电力网。
从此结束了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牡丹江、鸡西、佳木斯及延边等4个电力网单独运行的历史,
使鸡牡延佳电力网成为黑龙江省两大电力网之一。同时也为黑龙江省东西两大电力网联网运
行奠定了基础。联网后扭转了佳木斯电力网的缺电局面,鸡牡延电力网通过鸡勃线向佳木斯
电力网输送电力6万千瓦,日用电量达93.7万千瓦时。联网前佳木斯发电厂抢修时网内缺电
严重,联网后达到了不缺电。联网后提高了电力网的周波质量,由于系统容量增大,运行备
用也相应地增多,使系统周波趋于稳定。挖掘了电源潜力,提高了电力网负荷率。由于供电
区域存在时差,两个系统尖峰负荷时间错开,使全网发电负荷率提高了1.8%以上,提高了供
电能力。
1974年黑龙江省东部电力网内第一座高温高压电厂,即亮子河发电厂2台5万千瓦机组投
产发电。牡丹江发电厂于1973年新安装1台3000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榆树川发电厂3台2.5万
千瓦机组,分别于1974年10月、1978年9月和1978年12月并网发电。1977年12月和1978年10月
,镜泊湖地下水力发电站4台单机容量均为1.5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
1978年8月和1979年9月,佳木斯发电厂扩建2台1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新建的牡丹江第
二发电厂,4台10万千瓦机组,分别于1981年5月、12月,1984年9月,1985年8月也并网发电
。
在系统电源不断增加的同时,东部电力网内的企业自备电厂、列车电站和地方水电站也
不断发展,并相继和电力网联结运行。到1985年末,网内共有镜泊湖、鸡西、牡丹江、牡丹
江第二、佳木斯、亮子河、龙井、榆树川发电厂等主要发电厂8座,装机37台,容量120.1万
千瓦,其中黑龙江省电力工业局所属电厂6座,装机30台,容量105.9万千瓦;吉林省属发电
厂2座(龙井发电厂、榆树川发电厂),装机7台,容量11.2万千瓦。网内有企业自备电厂8
座,装机容量15.3万千瓦,小水电厂33座,装机容量3.9万千瓦。至此整个东部电力网装机
总容量达到了136.3万千瓦。到1985年,东部电力网发电设备容量已居全国十五大电力网的
第十位。
联网后网络也有很大发展,到1985年末,网内新建220千伏线路17条,1000.9公里;升
压改造220千伏线路3条,361公里。新建220千伏变电所9座,升压改造扩建220千伏变电所4座
。220千伏变压器总容量为142.8万千伏安。1972年电力网主要电厂间联系的“网架”要经过
35、66、110、154千伏四级电压,而且是单回线联结,线径又细,联接十分薄弱,系统运行
不稳定。到1979年154千伏线路实现部分升压改造后,系统联系有了加强,主“网架”得到了
很大改善,从电力网北端亮子河发电厂到电力网最南端榆树川发电厂之间原距离863公里,升
压后改变路径减少为761.13公里。系统振荡事故逐年下降,特别是1981年以后,牡丹江第二
发电厂4台10万千瓦机组陆续投产后,电力网电源布局不合理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北电不再大
量南送,减少了长距离输电带来的系统不稳定问题,逐步形成了220千伏主“网架”,改善了
电力网运行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