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电力网,是由哈尔滨电力网、齐富安电力网、北安电力网等组成的电力网。
中西部电力网内有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北安、绥化等5个供电区。它东与黑龙江省
的东部电力网在尚志县相邻,西至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南与吉林省丰满电厂、
舒兰县、榆树县接网,北(在黑河地区)与苏联隔江相望。区域内有40个市、县,特别是有
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大重工业城市和大庆油田,共有6279个国营工业企业,56个国营农林牧
渔场。
到1985年网内共有33座发电厂,装机总容量189.4万千瓦,其中中央直属的有富拉尔基
发电总厂,哈尔滨、龙凤热电厂,北安、新华、哈尔滨发电厂(在改建中)等6座发电厂。装
机容量174.1万千瓦。全网年发电量105.7亿千瓦时,其中中央直属发电企业发电量102亿千
瓦时。全网有输电线路168条,5363公里。其中220千伏线路26条,1741公里;110千伏线路3
2条,1289公里;66千伏线路52条,1202公里;35千伏线路54条,1048公里。配电线路长462
1 公里。全网共有公用变压器4206台,总容量426.8万千伏安。其中220千伏变压器22台,总
容量201.7万千伏安;110千伏变压器27台,容量69.7万千伏安;66千伏变压器70台,容量
69.8万千伏安;35千伏变压器43台,容量27.8万千伏安。配电变压器4036台,54.3万千伏
安。与吉林省电力网联网的输电线路2条,黑龙江境内长度218.7公里。全网年供电量107.
8亿千瓦时。
中西部电力网自1905年有电,到1985年已有80年的发展历史。80年间,经历了地区性电
力网、齐富安电力网、哈齐富安电力网、哈齐富安北电力网等4个发展阶段。
一、地区性电力网
哈尔滨(中部)电力网,自1905年沙俄在哈尔滨市办起中东铁路总工厂发电厂之后,到
1930年,25年间先后有中外官商在哈尔滨地区办起电灯厂25座,总容量为2.09万千瓦。
这一时期的发电厂,多系一厂一网,自发自供,放射性供电。但哈尔滨电业公司,于19
27年10月建成哈尔滨发电厂之后,为与日商“北满电气株式会社”争夺办电权和供电权,于
1930年11月建成了由哈尔滨发电厂至耀滨发电厂的2条6600伏三芯地下电缆,长7.8公里,并
在耀滨发电厂安装2台三相1000千伏安的变压器,使哈尔滨发电厂与耀滨发电厂相联结,形成
了哈尔滨市区最早的电力网。
东北沦陷之后,日本侵略者全部控制哈尔滨地区的电力工业,于1935年1月,在道里发电
所,装设2台500千伏安变压器,将哈尔滨发电厂和道里发电所联结,使哈尔滨发电厂和道里
发电所两个配电系统实行了联网运行,形成了哈尔滨市区统一电力网。
市区电力网形成之后,于1936年在扩建哈尔滨发电厂的同时,又将输电线路由市区内伸
向呼兰、绥化、阿城、双城等地,形成了哈尔滨整个地区的电力网。
1943年9月,又建成了154千伏的松滨输电线路和哈尔滨一次变电所,使哈尔滨电力网和
丰满发电厂联网,并入了东北主电力网,这是黑龙江与东北主电网最早的电力网联结。
1945年哈尔滨地区电力网,有电源能力10万千瓦,输电线路10条,亘长455.5公里,变
电所13座,变压器容量14.9万千伏安,年供电量1.46亿千瓦时。
哈尔滨地区电力网与东北主网联网运行2年。1945年日本侵略者投降前,破坏了松滨线,
哈尔滨不能受电。修复后,解放战争开始,国民党为孤立解放区,于1946年7月和10月曾两次
在丰满发电厂停止向哈尔滨电力网供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哈尔滨地区的电力网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电源建设上,于1958
年在哈尔滨市新建哈尔滨热电厂,扩建哈尔滨发电厂。到1981年与齐富安电力网联网前,装
机容量由3.8万千瓦,增加到33.8万千瓦。新建和改建了哈西、五常、阿城、哈尔滨、康金
、绥化等6个一次变电所,安装220千伏变压器8台,总容量55.2万千伏安。建设220千伏输电
线路6条,亘长397.3公里。
齐齐哈尔电力网,自1908年建成卜奎(齐齐哈尔)电灯厂,到1928年的20年间,经多次
扩建和易地重建,装机5台,总容量达到了1696千瓦,由电厂自发自供齐齐哈尔市区,形成了
市区内的电力网。
1929年11月,建成11千伏齐齐哈尔至昂昂溪输电线路。电力网由齐齐哈尔市区伸向了昂
昂溪地区,形成了齐昂电力网。
1937年,齐昂线又延伸到富拉尔基地区,把齐齐哈尔、昂昂溪、富拉尔基联成了一片,
形成了齐富电力网。
1938年,齐齐哈尔电灯厂扩建,增容到8400千瓦,又新建成齐齐哈尔至朱家坎子(即龙
江镇)22千伏输电线路,亘长86公里,及齐厂、榆树屯、富拉尔基、朱家坎子等4座变电所,
安装变压器12台,容量2950千伏安,使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昂昂溪、朱家坎子、榆树屯联
成一片。
1945年东北解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齐富电力网处于恢复阶段。
1951年,齐齐哈尔发电厂开始扩建,新装2800千瓦和5000千瓦机组各1台。1955年新建成
富拉尔基热电厂,一期工程装2台2.5万千瓦机组,共5万千瓦。全网装机7台,总容量为6.
62万千瓦。网内新建4条35千伏送电线路,总亘长209公里。还新建炮台、宁年(富裕)、商
埠、临江等4个变电所。把齐齐哈尔、富拉尔基、昂昂溪、龙江镇、富裕、榆树屯、炮台屯等
地联成一片。
齐富电力网形成之后,为强化网架,于1958年开始建设110千伏富拉尔基至齐齐哈尔甲、
乙线和35千伏铁发、齐东、齐朱等输电线路。1962年为解决大庆油田用电,建设110千伏齐齐
哈尔至让胡路输电线路,使齐齐哈尔电力网伸向了大庆。1964年建成龙凤热电厂,以后又相
继建成了让胡路至龙凤、让胡路至萨尔图、龙凤至杏树岗等输电线路。1972年,在大庆建成
了新华发电厂,以后又相继建设了110千伏新华发电厂至让胡路,新华发电厂至杏树岗甲、乙
,新华发电厂至葡萄花甲、乙等输电线路。把齐齐哈尔、让胡路、萨尔图、龙凤、安达、新
华屯地区联成一片,从而又形成了跨地区的齐富安电力网。
齐富安电力网形成之后,为加强网架建设,于1976年改造110千伏齐让线,由110千伏升
压为220千伏。然后又有220千伏富二电厂至齐齐哈尔甲、乙,富二电厂至火炬变电所,让胡
路变电所至火炬变电所等输电线路建成。同时建成220千伏大庆火炬、大庆红旗和齐齐哈尔3
个一次变电所,从而形成了220千伏的齐富安网架,为中西部电力网联网奠定了基础。
北安电力网,始建于东北沦陷后的193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为解决边防军事用电,在
北安建成1座130千瓦的重油发电所。1936年又增容2台200千瓦的重油发电机组,至此,装机
3台,总容量为530千瓦。
1934年,伪满洲电业株式会社北安支店成立之后,又于1939年新建1座发电所,安装880
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台。到1934年又相继扩建2台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并拆除了重油发电
机组。至此,北安地区装机总容量达到了3880千瓦。
1936年新建成22千伏北安至泰安(即依安)输电线路,长102.6公里;1937年又建成宝
泉至克东输电线路,长14公里,建成变电塔4座,主变压器11台,容量850千伏安。分别向克
东、泰安、克山、北安等4个县镇供电,初步形成了单一电源的独立电力网,即北安地区电力
网。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开始对北安发电厂进行扩建,到1980年共进行了5期扩建工程,
装机容量由3880千瓦,最终增加到6万千瓦(小机组拆除),比1945年解放时增长14.5倍。
到1981年北安电力网共有35千伏及以上送电线路18条,全长650公里。主变压器17台,总容量
9.8万千伏安。
二、中西部电力网联网
中西部电力网联网,即哈尔滨电力网和齐富安电力网联网。
联网前哈尔滨电力网共有哈尔滨热电厂和哈尔滨发电厂2座发电厂,装机9台,总容量为
33.8万千瓦,受松滨线电力12万千瓦左右,全网年发电量23.3亿千瓦时,供电量27亿千瓦
时。网内共有220千伏输电线路6条,总长度为397.3公里,有220千伏一次变电所6座,即哈
西一次变电所、五常一次变电所、阿城一次变电所、哈尔滨一次变电所、康金一次变电所、
绥化一次变电所。有220千伏变压器8台,总容量为55.2万千伏安。
齐富安电力网,网内共有富拉尔基、新华、龙凤3座电源厂,装机18台,总容量78.1万
千瓦,年发电量50.8亿千瓦时,供电量46.2亿千瓦时。网内共有220千伏输电线路8条,总
长度为468公里,有220千伏一次变电所4座,即齐齐哈尔一次变电所、让胡路一次变电所、红
旗一次变电所、火炬一次变电所,有220千伏变压器6台,总容量65万千伏安。
随着哈尔滨电力网和齐富安电力网的不断发展,两个电力网联网并与东北主电力网联网
已成为必然趋势。为实现上述目标,齐富安电力网与哈尔滨电力网在70年代就开始做联网的
准备工作。1981年8月建成了哈尔滨哈西一次变电所,做为联网的枢纽变电所,联网的线路采
取由新华发电厂直达哈尔滨的方式。于同年建成220千伏新哈输电线路,亘长188.9公里,为
哈尔滨电力网与齐富安电力网联网创造了条件。
在齐齐哈尔和哈尔滨两电力网联网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黑龙江省电力调度局制订了新哈
联网方案,经多次试验,于1981年10月30日,新哈线和哈西一次变电所正式受电,实现联网
,把大庆和齐齐哈尔与哈尔滨联为一体,并与吉林和东北主力电网联成一体,形成了黑龙江
省中西部电力网。为与东北主电力网中其他电力网相区别,把这一电力网称为东北电力网中
的黑龙江省电力网。
三、哈安富齐北(哈尔滨、安达、富拉尔基、齐齐哈尔、北安)电力网联网
哈安富齐电力网形成后,为解决北安、黑河地区发电设备容量小、煤耗率高、经济效益
差,特别是北黑边境地区用电紧张的局面,于1982年开始建设220千伏的齐齐哈尔至拉哈和拉
哈至北安输电线路及拉东一次变电所,为哈安富齐电力网与北安电力网联网创造了条件。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齐拉线、拉北线和拉东一次变电所于1983年建成,线路亘长262.7
3公里。经过试验运行合格后,于1983年11月30日哈安富齐电力网与北安电力网正式实现联网
。从此,结束了北安电力网孤立运行50年的历史。联网后的电力网仍称黑龙江省电力网。
哈安富齐北电力网联网后,为增强电力网的输电能力,1984年8月,建成220千伏大庆火
炬至哈尔滨输电线路,亘长183.6公里,使哈尔滨地区电力网与齐富安电力网形成了双回线
联结,加强了整个黑龙江省电力网的稳定性。
为解决黑龙江省电力网与东北主网单回线运行的问题,于1985年5月建成了220千伏吉林
省舒兰至哈尔滨输电线路,从此结束了黑龙江省电力网与东北主电力网从1943年开始的41年
单回线联结的历史,实现了双回线联结,确保了黑龙江省电力网的正常运行。
1985年,黑龙江省内仍有两个电力网并存运行,即黑龙江省电力网(哈尔滨、安达、富
拉尔基、齐齐哈尔、北安)和黑龙江省东部电力网(鸡西、牡丹江、延吉、佳木斯)。两个
电力网都是以220千伏线路组成的网架。